Tuesday, May 29, 2012

夜間工作婦女乳癌風險較高!! (18500人規模研究指出..)

 

Night shift might boost women's breast cancer risk: study May 29, 2012 By Steven Reinberg, HealthDay Reporter in Health  Also, risk differences seen in 'morning' versus 'evening' people.  (HealthDay) -- Women who work the night shift more than twice a week might be increasing their risk for breast cancer, Danish researchers find.  Moreover, the risk appears to be cumulative and highest among women who describe themselves as "morning" people rather than "evening" people, the researchers say."About 10 to 20 percent of women in modern societies have night shift work," said lead researcher Johnni Hansen. "It might therefore be one of the largest occupational problems related to cancer." Right now, the reasons for these findings are uncertain."Night shift work involves exposure to light at night, which decreases the production of the night hormone melatonin that seems to protect against certain cancers," said Hansen, of the Institute of Cancer Epidemiology at the Danish Cancer Society, in Copenhagen. In addition, light at night might introduce circadian disruption, where the master clock in the brain becomes desynchronized from local cellular clocks in different body organs, affecting the breast, he said." Repeated phase shifting may lead to defects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circadian cell cycle, thus favoring uncontrolled growth," Hansen said. Also, sleep deprivation after night shift work leads to the suppress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which might increase the growth of cancer cells, he added. This is not the first time this association has been recognized. In 2007 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part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aid that working the night shift is "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according to background information in the study. The new study was published in the May 28 online edition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night shift work on the risk for breast cancer, Hansen's team collected data on more than 18,500 women who worked for the Danish Army between 1964 and 1999. The researchers identified 210 women who had breast cancer and compared them to almost 900 similar women who did not have breast cancer. All of the women were asked about their working patterns, lifestyles and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ir use of contraceptives and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their sunbathing habits.In addition, women were asked to classify themselves as "morning" or "evening" people. In all, 141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responded to the study questionnaires. In addition, 551 women who did not have breast cancer responded.Among these women, the risk for breast cancer was increased 40 percent if they worked at night, the researchers found.But for women who worked nights at least three times a week, and for at least six years, the risk was doubled, the findings showed.Women who worked the night shift but who described themselves as morning people were at even higher risk of breast cancer. They were almost four times more likely to develop breast cancer as those who didn't work nigh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ers.In comparison, women who considered themselves evening people were twice as likely to develop breast cancer, they added. Morning-preferring women who did not work at night had a lower overall risk of breast cancer than evening types, Hansen's team found."Since night shift work is unavoidable in modern societies, this type of work should be limited in duration and limited to less than three night shifts per week," Hansen said. "In particular, morning types should limit their night work," he added.While the study foun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night shift work and breast cancer, it did not prove a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Men who work at night may also be at risk for prostate cancer, Hansen noted. This evidence comes from three small studies, he said. Dr. Stephanie Bernik, chief of surgical oncology at Lenox Hill Hospital in New York City, said that "it's very hard to single out the causes of breast cancer and whether women on the night shift have a higher risk."But there appears to be some truth to this, she added. "Stress increases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 and affects the body as a whole, and working at night can throw off your circadian rhythm and cause stress," Bernik said."This is another finding that breast cancer is caused by a multitude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influences, so this is probably a piece of the puzzle," she added. An expert 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affect cancer, Richard Steven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ty medicine at the UConn Health Center in Farmington, Conn., said that "the evidence is growing rapidly about light at night and, specifically, shift work and breast cancer.""But,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about the morning/evening preference," he noted."If it's true that light at night increases the risk of disease, then there are very practical implications," Stevens said.If lighting is really an issue in night work, it is known which wavelengths suppress melatonin the most, and lighting could be adjusted to eliminate those wavelengths, he explained.There are other things people can do to avoid the effects of light at night on health, he added."For example, for health in general, if you wake up during the night, stay in the dark; don't turn on the light. If you turn on the lights it will start suppressing melatonin immediately," Stevens said."There is a lot more involved than melatonin, but it's a good marker if your circadian rhythm is being changed," he said.Studies are ongoing on the risk of night work and prostate cancer, Stevens noted.

China, India or Brazil ? The global bioproduct partner !

Enabling India to become a global hub for biopharma manufacturing  Announcement / Corporate May 29, 2012, 15:23 IST  ABLE recommends setting up of Rs 5,000 crore biomanufacturing fund. Soft loans, larger SEZs, tax incentives, simplified regulatory framework and a Biosimilars policy -- keys to attain leadership The Association of Biotech Led Enterprises(ABLE), the voice of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of India, in a meeting held in New Delhi met and submitted a set of suggestions to the 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 (DBT) with the aim to make India a leading global Bio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r and supplier.Statistics reveal that India has already gained recognition as one of the leading suppliers of generics. India produces and exports $11 billion worth of generics to a large number of countries. But in Biopharmaceuticals, developed nations like US, EU and Japan maintain a leadership, with no competition from India or other emerging economies. In 2010, India managed to garner a share of 1.4% of the $138 billion market opportunity. Biosimilars are biopharmaceuticals that are becoming important since they are similar versions of the important patented innovator drugs like Herceptin and Enbrel, patents of which are due to expire shortly. Global sales of biosimilars is expected to reach $1.9 to 2.6 billion by 2015.India's healthcare outlay in 12th five-year plan is expected to treble from 1% to 3% which may enable free drugs for some chronic diseases like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ancer and immune-mediated diseases. Most therapy solutions in these disease areas are provided by Biopharmaceuticals. In South Korea, India, and Brazil, Biosimilars are seen as a key macroeconomic driver of growth, attracting foreign capital by creating manufacturing and R&D centres of excellence.Dr. M.K. Bhan, Secretary, 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 (Government of India) observed that "India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a world-class player in biomanufacturing, enablers for which would be fiscal and regulatory policies that would need to be followed by robust action and demand generation efforts."According to Dr. Panchapagesa Murali, President of ABLE , "As an Industry association it is our duty and responsibility to support Government of India's efforts in fulfilling its healthcare mandate following which our Executive committee strategized and has come up with a set of recommendations to enable India to become a leader in Bio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India has done it before in generics and will do it in Biologics as well."Ms. Kiran Mazumdar Shaw, CMD, Biocon and Executive committee member ABLE, expressed"Biomanufacturing is a capital intensive activity where infrastructure costs are high. Biosimilars is an opportunity that India cannot afford to miss. Many countries like Korea, Malaysia, Singapore, Turkey, Taiwan, Turkey and Argentina are finalizing their guidelines for biosimilars. South Korea is actively expanding its world-class clinical trials and production infrastructure, cultivating bio-specialized manpower, building R&D, legal and system support strategies. India too should come out with its biosimilar policy and encourage biomanufacturing in a big way. We are appreciative of the Indian government asking the Industry for recommendations."Among the set of recommendations Dr. Murali said the more important ones are those of Finance (upto Rs.5000 crores biomanufacturing fund for soft loans at 4% to 6% with a 2 year moratorium and 5 year tax holiday from date of commercialization), larger SEZs specifically meant for Biologics, including Biotech drugs under the Free Medicines Scheme being contemplated by the GOI, preference to 100% indigenously manufactured biotech drugs for various government schemes, simplified procedures for obtaining various approvals, including Biotech medicines like Insulin, Mabs and Recombinant proteins in the list of Essential Drugs.

 South Korea, Celtrion  

強化中國融資管道 = 強化藥物創新 !!!

创新离不开资本 多融资渠道托起药物创新 发布时间:2012/5/29药品资讯网

息中心 国内医药企业过低的研发投入经常被业界诟病。这种研发的低投入,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在观念上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内医药企业以仿制药为主,盈利能力不及跨国医药企业,即便想加大研发投入也有心无力。据了解,目前对国内新药研发项目进行投资的风险基金以外资为主。由于医药行业投资门槛高,而国内专业基金的建立是近10年的事,缺乏对研发项目好坏与风险的判断,因而常常表现得比较保守。但新药研发不可能只靠政府和企业去推动,未来势必要广纳各类资本,以盘活整个新药研发的棋局。  52324日,由China Bio公司和EBD集团主办、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12生物产业合作论坛在苏州召开。包括罗氏、拜耳、礼来、阿斯利康、君联资本等在内的近400家全球生物技术和医药公司、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商出席了此次论坛。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新药研发投入少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但国内医药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和跨国医药企业相比却很少。据了解,国外有些大型医药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甚至占到其销售收入的20%25%,罗氏连续几年的研发投入在工业企业中排名前三,每年大概投入90亿美金,而国内医药企业研发投入的平均水平为销售收入的2%左右。 派格生物医药有限公司CEO徐敏认为,国内医药企业以仿制药为主,利润比较薄,能拿出来进行研发的费用比较少,其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国内企业开发的大多是一些已进入后期的产品,以期早一点将产品推向市场。但这对做创新药物来讲显然不够,会阻碍新药研发。"现在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国内医药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少;风险资本在国内可供投资的选择多,而且医药投资的门槛高,因而目前对国内新药研发项目进行投资的仍以国外基金为主。"罗氏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总负责人徐小星认为,"虽然像罗氏这样的跨国药企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但这些钱是砸向全球的,因而对每一个新药研发的投入不是其一方所能承担的,希望各方合作,分享风险。""国内药企需要改变观念,重视研发等长期投入。因为这个钱必须投,否则,要想新药研发出成果永远都不可能。"盛世泰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裁余强指出。  呼吁开放融资渠道  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也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新药研发资金紧张的"罩门"之一。美国的创业板纳斯达克,即便创新药物公司没有销售,也没有利润,也可以上市融资,通过公共市场募集资金来支持其后续发展。但国内的资本市场只支持有盈利、有销售的公司。"新药研发有一个漫长的周期,需要不同的投资融资方式来竭力把药品最终推向市场。"徐敏指出,"中国要尽快对资本市场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否则非常不利于新药研发。因为目前国内很多研发企业主要是靠风险资金在支撑,或者是国家经费支持,但风险资金不可能陪着企业一直走到头,风险资金需要一个获利后退出的机制,如果国内的资本市场也能像美国纳斯达克那样开放,就为这些财务投资者创造了退出机制。有了退出机制,风险投资者将会更加大胆地对新药研发项目进行投资,同时也打开了国内创新型药企向资本市场融资的大门。"  事实上,国内风险资金对国内新药研发项目的投资积极性还不够高,除了因上述资本市场不够开放未能形成退出机制之外,还因为很多风险资金不懂行,因而不敢贸然行动。"国内一些专业投资基金的成立也是最近510年的事,刚刚发展起来,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去评判项目的好坏,搞不清风险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去规避。"徐敏表示,"他们还在学习,但学习需要时间,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加入投资队伍,风险资金对新药研发会越来越感兴趣。"  对于引进跨界资本支持新药研发,不少业内人士也十分肯定。但对于同样不具备行业背景的跨界资本而言,也许只有当新药研发企业将风险降低,能够让其闻到"钱味"才会进入。  "如何解决新药研发中钱的问题,全球的药企都在摸索。"徐敏表示,"更开放、通畅、灵活的多融资渠道显然对促进新药研发是有益的。每个人走完一段路,赚到这一阶段的钱,然后离场;后面的资本接过接力棒,再赚后面一棒的钱。只有这样,才能把新药从研发最终一步步推向市场。"

教授用假發票報帳 研究助理變替死鬼?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NOWnews) 2012-05-29  中研院或台清大等知名大學教授,疑似在申請國科會學術研究補助上,使用假發票報帳。檢調積極偵辦浮報經費案,但有研究助理表示,有些教授公開表事研究經費是助理在弄,言下之意好像是想把目前正在就學的研究助理推出去當替死鬼。《2100全民開講》討論這則新聞,宅神朱學恆呼籲涉案教授勿將問題推給「結構」,因為結構不可能逼迫你放棄道德操守!朱學恆表示,學校浮報研究經費早就很普遍,例如某大學光是購買碳粉匣的金額高得誇張,換算下來,全校用掉了近千萬個碳粉匣!但這不代表該校學術成績亮眼,需要大量碳粉印論文,因為被檢方調查後,這個現象突然消失了!名嘴陳揮文表示,用假發票報帳所獲得的金錢,恐大多被教授放進口袋,甚至直接拿名牌包或液晶電視等商品報帳,這也是檢方調查的重點,研究助理明知這件事不符合道德甚至違法,都只能照辦。 現場請到三名學生代表參加討論。一名學生認為,有些教授用假發票報帳被揪出時,常會將責任推給研究助理,聲稱是研究助理處理;如主動檢舉,或是在偵訊時如實稟報,反而恐拿不到學位。在座另一名學生表達贊同,表示研究助理永遠在學校最底層,不但薪水低,連出事時都可能被當替死鬼。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楊益風反對這項說法,認為教授主持國科會研究,本應通盤了解各環節,包含報帳。名嘴陳揮文表示,如教授真因涉嫌貪汙被約談,請研究助理務必配合偵訊,勿為了學位背上偽證罪名。陳鳳馨表示,如檢調想「辦真的」,應依法起訴浮報經費的教授。如果是「辦假的」,恐害檢舉或作證的研究助理在系上無地自容、無法畢業。聯合晚報刊登教授用假發票報帳消息,指控中研院與台大、清大有多位教授用假發票報帳。被點名的學校發表共同聲明,其中「絕大多數報帳的細節,皆交由研究助理處理」,被網友批為卸責,許多研究助理的共同心聲都是「真的很不公平」。

南光銷日玻尿酸7月出貨 (2012)


南光5月營收拚次高,日玻尿酸大單7月出貨 2012-05-29 【時報記者何美如台北報導】 南光製藥(1752)內、外銷雙成長引擎帶動,首季營收衝上2.3億元、季增17%,改寫歷史新高。第二季受惠大型注射液、自費美白針等內銷產品出貨量續攀,日本、中國市場外銷持續成長,法人預估,5月營收將超過8千萬元,改寫歷史次高,第二季將創新高。與日本前三大學名藥廠簽訂的玻尿酸代工合約,預計7月開始出貨,法人預估,將帶動業績三級跳。  該公司表示,經過長時間的耕耘,今年內外銷都會同步成長,希望全年營收成長幅度能超越去年的25%,全年營收、獲利能逐季向上。內銷部分,去年發生塑化劑後,衛生署規定五月起製造廠商須揭露產品成分,Non-PVC軟袋的醫院採購需求增加;大型注射液、自費美白針、洗腎相關藥品等出貨量也向上,法人預估,今年內銷市場營收成長將達二成。 外銷市場部分,主要動能來自日本、中國市場,中國市場基期較低,去年底拿到的藥證,出貨量持續放大,今年會有不錯的成長。日本市場除既有的呼吸道用藥、止痛藥、癌症藥等出貨持續成長,與日本前三大學名藥廠簽訂的玻尿酸5年的代工訂單,預計7月開始出貨,出貨量將逐漸放大。該公司表示,該日本藥廠具指標性,希望能帶動其他藥廠的玻尿酸訂單,法人預估,以日本市場年商機達2000萬劑來看,可望拿下1成以上的市場。 該公司預估,第二季毛利率維持首季表現,營收、獲利同步向上,將再創歷史新高。法人預估,第二季營收2.5-2.6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3成,較首季成長拼一成。全年營收、獲利將逐季成長,年營收成長上看3成,超越去年的25%年成長率。

上海电信.."智慧医疗"覆盖60家医院 30个社区 !!

上海推行“海派”智慧医疗模式    作者:王昕 |出处:IT时报| 2012-05-14  智慧医院是什么样的?去医院前,先上网免费预约,候诊再也不用等;医生开完处方后,病人还没到,"无线药房"已准备好所有药品;有了"无线输液",病人再不用拿着盐水瓶到处跑;在"无线病房"里,紧急情况下冲配中心补液速度提升了四五倍;当新疆社区医生拿着无线掌上终端探访病患时,上海医生可以通过3G专网在千里之外看到病人信息……据悉,由上海电信主导的"智慧医疗"模式已覆盖上海60多家医院和30多个社区卫生中心,正成为上海智慧城市应用的一大特色。 打针看病"网约优先"  上海闵行区的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个拥有100多名医务人员的普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它却为区内15万居民提供着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将医生和病人的距离拉得很近,也很紧。走进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厅,随处可见"网约优先"的字样,顾名思义就是网络预约过的病患可优先候诊,为了缩短就医者的等待时间,医院强烈建议——"网约"。在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所有人都可通过家中的电脑上网预约门诊、康复治疗、定期检查等各种医疗服务,而到达卫生中心后,只要在自助挂号机上刷一下"居民健康卡"就行。  58上午,刚刚8个月大的郎咸亮被妈妈抱着前来卫生中心注射预防针,据介绍,孩子每次来打预防针,妈妈都会预先在家中电脑上预约。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即便前来打针的宝宝再多,"到了医院后,一般10分钟之内就能打上针,基本不用等"。 
8秒钟完成全自动取药  除了看病不用等,在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药同样不用等,因为这里拥有全国唯一且最先进的全自动取药系统,换句话说,这儿的药房"很潮"。家住顾戴路的刘阿姨,每月都会来此配药,如今早已对取药流程熟门熟路。门诊看病,医生这厢刚刚通过电脑开完处方,刘阿姨不紧不慢走出诊室,不到两三分钟时间,她来到药房一边的自助取药机前,一刷"居民健康卡","就像地铁自动售票机一样,药会自动吐出来。"取药排队,彻底与刘阿姨无缘。  "通过遍布医院的通信网络,医生一旦开完处方,药房瞬间就能完成配药。"药剂师方雪梅介绍,"很多时候,病人还没走到药房,药已经准备好了。"  据悉,通过一套国内领先的全自动取药系统,最快病人只要8秒钟就能完成自动取药,速度之快令人咋舌,"除了针剂、糖浆等玻璃瓶装药品外,中心常备的300多种药都可以实现全自动拿药,占药品总数的70%以上。"方雪梅说。其实,通过严密的医院有线、无线网络与药厂等相关机构联网,药房中每取出一盒药,或每补充一瓶药,都被严密监控。如今,药用完了,药厂会自动配送,药房医生只要用无线PDA扫描药品条形码,就能瞬间完成药品入库。"全自动配药和无线入库除了可以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将差错率降到最低,发错药的情况基本被杜绝。"方雪梅表示。 
不用再捧着输液瓶跑来跑去   在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内,虽然只有2个工作人员来回忙碌,但却不见病患排队;更绝的是,在中心二楼的输液室,数百平方的大空间,数十位输液病人,只有一名护士当班,但整个输液室安静、舒适,一切井然有序。此时,家住平阳新村的陈老伯缓缓走入输液室,他熟练地在自助终端上选好自己喜欢的位置,然后安然坐定。不一会儿,护士拿着药瓶走上前来,用手中的无线PDA终端连续扫描病人的座位条码和药瓶上的输液条码,确认完成后,即为病人完成扎针。陈老伯说,自己在卫生中心输液已经有些年头,无线输液的好处不言而喻,他指指护士台前面的大片空地,"原来这里总是一堆人,现在一个人都没有,再也不用排队了。"说着,陈老伯又指指头顶的输液瓶,其他医院都要病人去药房取输液瓶,然后自己拿到输液室吊针,"这里不用自己拿着,我只要空着手一屁股坐下来就行,对我们病人来说,这也方便不少。" 
1个无线工作平台"总管"50个病号  正说着,输液冲配中心的一位护士拿着输液瓶急匆匆走出门外,直向三楼病区走去,原来,住院医生1分钟前刚刚利用"无线工作平台"提出了紧急输液需求,而当护士将输液瓶送至病人病房时,整个过程仅过去了2分多钟。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赵佳说,没有无线工作平台之前,整个过程可能需要20~30分钟,而现在只要3~5分钟,这为病人节省下了宝贵的时间。据悉,目前中心仅有一个无线工作平台,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中心50多个住院病人的"智能化总管"。赵佳在将平台推到病人面前后,随即用鼠标熟练调出各种病人信息,包括短期医嘱、长期医嘱等等,赵佳说,与过去查房相比,无线工作平台可以直接调出病人的各种图表、拍片影像等信息,方便医生看诊,病史书写也比过去高效许多。 
远程看病——"看得清舌苔"  预约挂号虽好,但仍需病患亲自上门就医,那么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病人呢?同在闵行区的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了服务这些特殊病人,硬是通过通信网络,将远程看病变成每天必做的功课。家住闵行区碧江路的78岁老人金平森,去年因突发脑梗被送往第五人民医院,经抢救出院后,金老成为一位重度中风患者,身体部分瘫痪,如何前往医院进行定期检查成为金平森和老伴的难题。今年元旦,金老收到了一份意外大礼,上海电信送给他三件宝贝:一根城市光网的光纤网络、一套无线体征检测设备和一套远程视频就医系统,有了这"三宝",金平森老人好久没去医院了,却天天与医生见面。  "金老,最近感觉怎样?手还肿吗?把手举高点我看看"…… 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靳峥和她的同事,几乎每天下午四五点钟,都会通过网络与金老唠唠家常,看看病情。通过无线体征检测设备检测并自动传输到医院的血压、血氧、体温等信息,医生实时掌控着金老的病情。金平森的老伴说,以往去一次医院,虽然几分钟车程却也劳民伤财,儿子得专门请假陪父亲就诊,光挂号候诊就得半天时间,而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在家里看医生。如今这套无线体征检测设备她已能独立操作,她和老伴基本"看病不求人"了。靳峥介绍,这套远程视频医疗系统的清晰度非常高,"世博会时也用这样的高清摄像头",通过高速高宽带城市光网的支持,"连病人舌苔都能看清楚!"另据介绍,通过该套系统,第五人民医院专家们还常常帮助新疆泽普县医院会诊当地医疗水平难以应对的各种疑难杂症。据悉,第五人民医院目前仅在试点阶段为5位病患实时免费远程医疗,未来有计划继续推广这一模式,享受远程在线医疗的用户有望达到数百位。

癌罹患年輕化趨勢 !


癌症篩檢更便利 快速服務提高受檢率  日期:2012.05.29(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位四十多歲婦人,因發現乳房上長癬,原以為只是單純的汗斑,自行買藥膏擦拭治療,想不到三個月後,汗斑愈擴愈大,直到整個乳房都變成黑色,到醫院檢查後才得知罹患罕見的發炎性乳癌。  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主任蘇裕傑說,國人常罹患包括大腸癌、乳癌、口腔癌與子宮頸癌四大癌症,都非常容易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而且都有很高的治癒率。一般坊間流行做的癌症篩檢指數,對於癌症的篩檢是沒有幫助的,很多癌症並沒有特別的癌症指數,如頭頸部癌、胃癌、腦瘤等,所以癌症指數只是在臨床上的運用,主要是用來作為癌症治療的追蹤指標。  蘇裕傑表示,多數大直腸癌罹患年齡為四十歲以上,但近幾年卻發現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一位三十多歲的青年,一年裡飽受痣瘡問題困擾,以為買外用藥膏擦擦就好,卻沒想到接踵而來的貧血讓他日漸消瘦,體力愈來愈差,直到醫院檢查才知道是大腸直腸癌末期,甚至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臟,即使之後持續半年藉由化療的治療,卻仍抵擋不住病魔的折磨而往生。  大直腸癌的危險因子為便秘,與飲食習慣更是緊密相關,像肉類、高油脂、少纖維等。因剛開始發生時幾乎都沒有症狀,有時可能出現解血便、大便變形狀、突然變瘦,或誤認為痣瘡等症狀,建議五十至七十歲可免費做大直腸癌篩檢,若有家族病史,罹患的危險性較高,則最少四十歲以上做一次大腸鏡篩檢,若有驗出大腸瘜肉症,建議一至二年追蹤一次,更重要的還是做好飲食的調整,多吃蔬菜水果,才能免於癌症威脅。

健康美麗臺灣行!!


16家台灣醫療機構京交會上 推介優質服務專案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2012529  28日,台灣16家醫療機構組成代表團在京交會上亮相,舉行「健康美麗台灣行」記者會,推介台灣優質國際醫療服務並尋求合作機會。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8日,臺灣16家醫療機構組成代表團在京交會上亮相,舉行『健康美麗臺灣行』記者會,推介臺灣優質國際醫療服務並尋求合作機會。  根據中國臺灣網報導,自兩岸開放直航觀光以來,越來越多大陸遊客赴台享受高級體檢和醫療美容服務,今(2012)15月就有超過2萬人次赴台進行醫療服務。醫療美容服務已經成為大陸民眾赴台的重點專案。  據臺北世貿中心副總經理葉明水介紹,臺灣醫美體檢擁有與世界同步的頂級設備及優質團隊,且價格服務親切滿意度頗高。而另一方面大陸醫美需求增長迅速,每年有超過10萬人赴韓國整容,糾紛日益增多,卻不了解臺灣醫美領域的優勢。此次率團參與京交會,正是希望將臺灣醫療保健美容領域的情況詳細介紹給大陸業者與民眾。  有臺灣醫療業者表示:其實兩岸語言相通,溝通的順暢大大降低交流風險。到臺灣體驗醫美專案,是最經濟安全的選擇。北京與臺灣間每周50班次的直航航班也讓去臺灣旅遊、醫療體檢愈加便捷輕鬆。  據悉,由這16家醫療機構組成的『臺灣醫療服務業訪問團』還將在本月底至6月初赴內蒙古多個城市進行一系列推介活動。 

環保署..紫外線Android/ iOS App !


環署紫外線App 防曬服務多  2012/05/29 19:11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29日電)炎炎夏日到來,環保署開發完成「台灣紫外線指數」App,免費供民眾下載。此外,環保署免費提供「紫外線指數程式」,供防曬商品廠商、相關產業的軟體開發業者,多加應用。  每當夏季來臨,紫外線指數是出門前防曬的重要參考指標。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統計,過去5年間,台灣7月紫外線指數達最高的危險級比率近5成(45.9%),6月和8月達危險級也都各有3成比率。紫外線最高時段在中午12時到下午1時間,東部地區最多次達危險級,中部地區達過量級比率最高。  為強化紫外線監測措施,環保署環境監測及資訊處長朱雨其今天表示,環保署已增加紫外線預告頻率為每天2次(上午1030分及下午5時),另開發完成「台灣紫外線指數」手機應用程式(App),免費提供民眾下載。  朱雨其說,目前App先推出適用Android系統版,可連結環保署紫外線監測資料庫,即時讀取全國各地紫外線指數、當日最大值、紫外線預報等資訊。預計7月推出Apple iOS或微軟系統,服務更多智慧型手機用戶。  此外,環保署在臉書(facebook)上成立紫外線指數粉絲專頁,愛美怕曬的民眾可搜尋「epa_uv」關鍵字,即時掌握紫外線指數資訊;常坐在電腦桌前的上班族,中午外出用餐前也可透過iGoogle查詢紫外線指數;防曬美白等相關商品業者也能利用環保署免費提供的「紫外線指數程式」,加值運用於App軟體開發中。  上述介面服務功能等訊息,可上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http://taqm.epa.gov.tw)查詢。1010529

台灣長期照顧 只能依賴政府嗎???

預算不足 制度不完整 長照難長照  2012/5/29 下午 03:59:50/記者/曾東信 /編輯/游嫻宇 /攝影/邱水文  立委劉建國偕同陳節如委員、林佳龍委員及魏明谷委員,在立院紅樓302會議室召開「政府在長期照顧服務體系之角色與功能公聽會」。劉建國指出,自97年長照十年計劃實施以來,迄今已第5年,當時計劃中明文寫著在99年要檢討,可是卻未見任何實質行動,迄今年年經費不足、照顧人力短缺、機構照顧與社區照顧均陷入經營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令人憂心台灣未來如何面對高齡浪潮!  公聽會出席官方代表有行政院衛生署林四海主任秘書、健康照護處鄧素文處長、內政部社會司簡慧娟司長、勞委會職訓局廖為仁副局長、內政部營建署楊哲維科長及退輔會等官員;學者代表有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呂寶靜教授、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呂建德副教授、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王品助理教授。  團體代表則有婦女新知基金會、臺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台灣失智症協會、中華民國殘障聯盟、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普及照顧政策聯盟、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長照發展協會全聯會以及數十家長照機構等單位。  立委劉建國在會中說,長期照護體系必須政府與民間共同合作,才有辦法建立,自97年長照十年計劃實施以來,迄今已第5年,當時計劃中明文寫著在99年要檢討,可是卻未見任何實質行動,迄今年年經費不足、照顧人力短缺、機構照顧與社區照顧均陷入經營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令人憂心台灣未來如何面對高齡浪潮!  本次公聽會針對兩項議題進行討論:一、政府應如何投入經費用更系統化方式建立長照體系(包含人員培訓與長照組織建立)?以及應如何擴大「長照十年計劃」之服務能量(例如如何增加居家服務之補助時數、編足經費、支付合理費用等)?二、如何解決《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第37條時效性問題?出席各方代表皆踴躍發言。

Taiwan DOH: Taiwan’s experience


Toward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Taiwan's experience   By Chiu Wen-t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health care systems. Its 2010 World Health Report focused on universal health care, and the 2012 World Health Assembly has chosen for its theme "Toward Universal Coverage" ― indicating global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to establish sound and comprehensive health care systems.Taiwan's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NHI) program, launched 18 years ago, has received affirm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ABC) and the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PBS) have separately produced programming highlighting the NHI. This year, Cable News Network (CNN) aired a report on the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systems of Taiwan, the U.K. and Switzerland, lauding Taiwan's success with its program. In 2011, delegations from over 50 countries visited Taiwan to study its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In the days before the NHI was established, over 40 percent of the nation's citizens had no health insurance. Following seven years in the planning stage, the NHI program was introduced as a single-payer plan on March 1, 1995 as a form of self-financed social insurance. Premiums are shared among the insured, the insured's employer and the government. About 99.6 percent of Taiwan's population is covered by the NHI.The program allows for all insured persons to access comprehensive medical service. Among services covered are inpatient and outpatient car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dental services, childbirth, rehabilitation therapy, home care and care for chronic psychotic patients. All insured persons have the right to immediate medical treatment at any of the over 25,000 clinics and institutions in Taiwan. More than a decade after the NHI program came into force; the government conducted a review of the system and proposed a "second-generation" system to institute a fairer payment scheme by levying a 2-percent supplementary premium on non-payroll income and individual capital gains. When the new system takes effect in 2013, basic premium rates will be reduced to ease the financial burden on the working class, ensuring greater fairness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justice. The greatest factor behind the NHI's success is Taiwan's dedicated medical professionals, who have earned our deepest appreciation and greatest respect for their commitment to the public. For years, Taiwan has focused on providing affordable, accessible and effective medical service based on a fair payment scheme. It now faces another problem ― that of medical staff shortages and work overload ― and is making an effort to attract more people to the medical profession and improve working conditions. Taiwan's health insurance scheme has successfully enrolled nearly the whole population, is of a high quality, allows for convenience in seeking medical care, and has kept a lid on costs. Collective medical costs for the entire citizenry under the NHI amount to just 6.9 percent of GDP. Administrative costs take up just 1.5 percent of all outlays thanks to a sou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Moreover, as of the end of 2011, 3.07 million people had benefited from insurance premium subsidy programs. As the most vulnerable in society are covered by the insurance scheme, the link between illness and poverty has thus been broken. The NHI is one of Taiwan's most successful public projects in history, with a public satisfaction rate of 88.6 percent. For its NHI system and many other public health achievements, Taiwan has earned affirmation from countries worldwide. Since 2009, it has been invited to be an observer at the annual 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 opening up new opportunities for broader and deeper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health-related issues. Taiwan is also eager to help raise global health standards by sharing its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WHO platform. Unfortunately, however, though Taiwan has gained WHA observer status, no substantial progress regarding its further participation in the WHO has been seen. In May 2011, a confidential WHO memo came to light indicating that Taiwan had been downgraded in status and made subject to many restrictions. The people of Taiwan and many in other nations have voiced dissatisfaction and grave concern over the situation. Taiwan has also expressed time and time again to the WHO Secretariat its protest at such treatment. Here, I call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support us. I urge the WHO Secretariat again to respond to our request that Taiwan's participation in WHO affairs be expanded from attendance at the WHA to inclusion in other WHO meetings, mechanisms and activities. This will ensure Taiwan's meaningful, dignified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riter is Taiwan's minister of health.

Taiwan...TowardsUniversal Coverage !!


邱文達撰文 盼台擴大參與世衛 2012/05/29 中央社】 中華民國衛生署長邱文達在英文「韓國時報」社論版撰文呼籲,將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的模式,擴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其他會議、機制及活動。南韓兩大英文報之一的韓國時報(The KoreaTimes29日在社論版中以「全民健保-台灣經驗」為標題,刊出邱文達的專文。邱文達指出,WHO十分重視衛生照護體系的建置,2010年的「世界衛生報告」即以「全民健保」為主題,今年WHA也以「邁向普及化全民健康照護」(TowardsUniversal Coverage)作為大會主題,顯見全球已普遍認同建立完善健保體系的必要性。專文指出,台灣全民健保已開辦18年,深獲國內外肯定。「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美國公共電視網」(PBS)都曾針對台灣健保製作專訪。「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於今年報導台灣、英國及瑞士的健保醫療制度,高度肯定台灣健保成就。2011年有超過50個國家組團到台灣參訪全民健保。台灣全民健保開辦前,有超過40%的人口未享有健康保險。歷經7年規劃,全民健保在199531日開辦,採單一保險人制,為財務自負盈虧的社會保險,保費由政府、雇主及被保險人3方共同負擔。目前99.6%人口已納入保險。邱文達說,全民健保對每位被保險人提供完整的醫療服務,包括:門診、住院、中醫、牙科、分娩、復健、居家照護、慢性精神病復健等項目。被保險人享有在全國逾25000家醫療院所就醫的權利,醫療服務沒有等待名單。他表示,其實台灣敬業且具服務熱誠的醫療專業人員是全民健保成功的最大原因。他在此向偉大的醫護人員致上最高的敬意與謝意。專文指出,由於多年來注重被保險人可使用費用低廉及高效能醫療服務,台灣目前也面臨醫療人力資源短缺及工作負荷過重的問題,台灣正全力進行醫療人力及環境的改革。台灣的健保制度成功達到全民納保、品質適當、便利就醫等目標;且醫療費用控制良好,國民總醫療保健支出僅占GDP6.9%。因有健全的資訊系統支持,健保運作的行政成本只占健保醫療支出的1.5%。截至民國100年年底,獲得健保保費補助的弱勢民眾達307萬人,弱勢族群能納入健保體系,人民不會因病而貧或因貧而病。這些優點使得健保成為台灣最成功的公共建設之一,民調滿意度高達88.6%。專文指出,包括健保制度在內,台灣多項醫衛成就獲得國際肯定,也使得台灣自2009年起受邀成為WHA觀察員,開啟更廣泛且更密切參與國際衛生合作新契機,台灣也樂意透過WHO平台與國際分享經驗,共同提升世人健康水準。但遺憾的是台灣成為WHA觀察員後至今,在提昇實質參與WHO方面尚未有顯著進展。去年5月媒體披露1WHO內部機密文件更顯示,WHO內部不當矮化台灣地位,並設下諸多限制,引起台灣國民的不滿及國際友人嚴重關切。專文指出,台灣曾多次向WHO秘書處就其內部文件所呈現的偏頗政治意涵表達抗議及無法接受的嚴正立場。邱文達籲請國際支持,再次呼籲WHO秘書處將台灣參加WHA的模式擴及至WHO其他會議、機制及活動,以確保台灣得以進一步有意義、有尊嚴地參與WHO 

遠傳 "健康雲" 南台灣戰略佈局 !!


遠傳健康管理平台漫步雲端    紮根南台灣醫療院所 24小時行動血糖照護不間斷遠傳去(2011)年推出的「遠傳雲端健康管理平台」提供整合遠距醫療服務院所前端設備、後端資訊平台以及醫療資訊服務的一次到位完整解決方案,不只能提供全面性服務,也能降低企業導入與使用者進入的門檻,推出後已逐步展現成果。除了中區彰化基督教醫院已正式啟動遠傳提供的行動血糖照護服務外,遠傳近日也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正式簽立「遠傳雲端健康管理平台」服務合約,即日起,民眾可在該醫院申辦由遠傳雲端平台提供的遠距血糖照護服務,預期在不久的未來,該服務也將擴及與該醫院具有夥伴關係的各縣市醫療機構;「遠傳雲端健康管理平台」可望遍及南台灣醫療院所,讓關懷從點變成面,提供糖尿病友、家屬與醫院24小時不間斷的行動血糖照護服務。  遠傳企業暨國際事業群執行副總經理李浩正表示:「自去年11月與台灣北、中、南、東區5大醫療院所宣布簽署遠距血糖照護合作備忘錄,並於同年11月推出「遠傳雲端健康管理平台」後,近期已逐步具體落實前述備忘錄中所擬定的合作計畫,而近日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所簽訂之服務合約,更為南台灣居家照護樹立起一個全新里程碑。簡而言之,「遠傳雲端健康管理平台」乃結合無線通訊與雲端資源,透過「資源雲端化」以及「服務行動化」的服務架構達成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關懷互動性」、「資訊即時性」以及「自主管理性」三大效益,服務範圍也涵蓋遠距照護中心、病患與家屬三大領域。如此結合醫療院所、電子醫療器材與網通科技,拓展跨領域的新模式雲端遠距照護可謂為台灣約140萬糖尿病患者的福因,將為血糖病友及其家屬帶來即時照護的莫大便利。」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吳俊仁院長也表示:「透過遠傳提供的雲端健康管理平台及行動通訊設備,我們現已能更直接地與病患進行溝通互動與紀錄量測資訊,讓民眾不論出差或旅遊,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得完善的健康照護服務,提升病友與民眾的生活品質。」  遠傳雲端健康管理平台」提供可隨時隨地量測血糖的隨身型及適合在家自行量測血糖和血壓的居家型二種管理方案,糖尿病友可向特定醫院申請適合自己的照護方式。透過「遠傳雲端健康管理平台」,受糖尿病所苦的朋友行動不再處處受限,血糖照護也可以沒有時間差,任何時間、地點皆可利用隨身通訊型血糖機測量血糖,再透過雲端健康管理平台上傳數據至醫院以及個人資料庫,即時與醫療院所雙向互動,這也是遠傳雲端血糖照護的最大利基。紮根南台灣是個好的開始,而服務台灣所有的醫療機構與民眾才是遠傳的最終目標。

不再是永遠的生技股王!! 精華


精華重登生技股王【中央網路報】 2012-05-29王鵬捷/整理 F-金可(8406)28日登上生技股王寶座,但股王位子只坐了一天,今天又被精華光學(1565)搶回,精華29日上漲14元,收在新台幣330元。 中央社29日報導,凱基投顧研究部協理呂奕達表示,F-金可近日股價表現強勢,主要是剛掛牌,籌碼集中度高。而精華去年每股稅後盈餘(EPS)21.16元,市場預估今年EPS可達22元,換算本益比僅15倍,與F-金可本益比近30倍相比,股價明顯便宜很多。 呂奕達表示,精華光學主要是OEM/ODM廠商,生產效能更高,生產成本也具有優勢。F-金可對台灣和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法規環境缺乏瞭解,不利其扮演代工角色,以目前競爭態勢來看,預估數年內F-金可無法撼動精華在全球隱形眼鏡代工製造的領導地位。

1900萬人力行抗老? 不止吧?!


網路消費者 1/4接觸微整形2012/5/29 20:55 〔中央社〕一項調查今天指出,在25歲至50歲的網路消費族群,已有高達1/4的消費者接觸過包括玻尿酸、肉毒桿菌、脈衝光、果酸煥膚等低侵入式的微整形療程。  調查結果也披露,接近3成的網路消費者,願意以相當於購買精品的新台幣15000元到5萬元,投資微整形療程。  部落客森田就是典型代表,他說,他在國中時就被別人說成老10歲,原因出在中臉部沒有明顯的蘋果肌,怎麼看都是路人甲,他從高中以後開始微整型,最近3年做遍各種微整形,為了讓下巴更有線條,忍受針扎之痛注射玻尿酸。  開業整形外科醫師呂旭彥說,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ISAPS2010年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共有1900萬人以各類侵入式或低侵入式療程力行抗老。就低侵入式的微整形療程而言,又以接受玻尿酸注射療程的成長比例最受矚目,由2009年的20.1%攀升至2010年的22.5%  開業皮膚科醫師廖苑利指出,多數消費者因害怕玻尿酸注射時的疼痛感、或擔心療程後的瘀青腫脹問題而裹足不前,尤其首次嘗試的人,如何克服其對於疼痛的恐懼,並縮短術後恢復期,儼然成為臨床首要挑戰,在臨床運用上,透過特殊的鈍針搭配麻醉劑,可減少痛感。  這項由友華生技與波士特線上民調中心在3月中旬的調查,共取得2000份樣本,在95%信心水準下,正負誤差為2.19個百分點。

康照洲..食品落實強制標示


食品衛生管理-- 康照洲:絕對落實強制標示 2012/5/29  【記者宮以斯帖台北報導】我美牛考察團在美國轉了二十三天回國,未能消除國人對進口及食用美牛的疑慮。六月十二日立法院將審議「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草案,能否嚴守把關者立場?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康照洲昨重申,國人健康絕對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食藥局會重新將「強制標示」納入草案中,希望藉由肉品生產資訊透明化,做到「政府把關、民眾安心選擇」兩贏。康照洲表示,以衛生單位立場,消費者安全就是國家利益,經濟的利益衛生單位是絕對不考量的。食藥局絕對會落實強制標示,讓民眾作為食的依據。「消費者的要求愈來愈高,強制標示也勢在必行」,以往食藥局對餐廳只能以輔導方式要求標示,未標也無罰則,「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草案若能於六月十二日三讀通過,食藥局就能依法督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加強查緝落實強制標示。康照洲表示,經過強制標示,政府拿出把關的科學證據,讓民眾清楚知道物品內容,相信了就會接受。以全世界糧食供應鏈而言,糧食是不足的,番茄讓成熟期拉長,為產銷問題,加入基因改造,這些種種環環相扣的食物鏈,較弱勢的民眾根本分辨不清。所以,強制標示不僅是牛肉問題,還牽涉到其他農、酪、肉產品,對民眾食的權益影響很大。「稽查人手不足」,是食藥局一直存在的現實問題,無法做到全面查緝,就會讓不肖廠商有漏洞可鑽,形成管理缺陷。「全民從小落實毒理教育」,也是康照洲一直向教育部爭取的。可喜的是在經過多次建議後,教育部終於點頭,願意邀集專家學者研議將食品用藥安全、毒理的水汙染、空氣、農動物用藥、食品添加物管制、菸酒等,規畫在下一代的教育學習上,讓下一代從小具備正確常識,長大才會有正確選擇。

中国医疗器械监管存在三大短板


医疗器械不容忽视的监管三大短板 发布时间:2012/5/29  来源:药品资讯网信息中心 监管基础不够牢固、监管机构不够健全、监管手段不够有效是我国医疗器械监管现存的三大短板。  心脏起搏器有质量隐患被召回、隆胸用材料存在致癌风险被叫停……近年来,多起与医疗器械相关的死亡、伤害事件颇为社会关注。这些事件警示社会:确保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质量稳定可控,仍是非常突出的监管课题。  

我国医疗器械监管存在三大短板:  

短板一:监管基础不够牢固  从产业素质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争相上马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形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区域性医疗器械产业布局。加之产业政策缺失等原因,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集约化程度低,自身质量安全管理能力不足。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3876家、经营企业14万家,农村共有药品医疗器械供应网点55.4万个,分布极为分散,有限的监管者要面对无处不在的监管对象,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可以说,过度竞争和产业集中度不高成为我国医疗器械安全基础薄弱的最大制约因素。  从消费结构的角度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医疗器械消费大国,消费结构异常复杂,客观上给低质量的医疗器械提供了生存空间。当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形成了"一个中国、三个世界"的格局:价格高昂的进口和新型植入性、放射性医疗器械占据了大城市和三甲医院近80%的市场份额;中小城市市场以国内品牌医疗器械为主;一些价格低廉的医疗器械则被挤到农村。由于利润率较低,大中型企业逐渐退出农村市场,许多农村地区存在一次性医疗用品重复使用等现象,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短板二:监管机构不够健全  理论研究表明,监管机构的目标、职权和专业化是解释监管绩效的重要变量。相对于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建设相对滞后,面临至少三个挑战。  其一,目标设定模糊。国家药监局在成立伊始就确立了"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多元工作方针,如《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配合国务院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贯彻实施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政策。可见,其不仅要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同时要关注产业的效益。在某种意义上,药监部门还要保障患者能够使用既质优且价廉的医疗器械。显然,目标的多元模糊了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个别药监官员甚至单纯强调"帮企业办事、促经济发展",从而影响到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有效性。  其二,职权配置分散。尽管药监局致力于成为药品和医疗器械综合管理部门,但实现多元政策目标的职权散落在其他部门。尤其是在医疗器械使用、临床试验和价格管理等领域,国家药监局不得不与其他部门分享职权甚或完全没有职权。一般而言,当不同部门的目标不一致且行为不协调时,监管者在决策时就不得不考虑其本职工作以外的因素,进而制约了自主性。例如,现行法规仅对生产不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作出限制,但对于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没有任何限制规定或法律责任,这使得药监部门对使用环节医疗器械监管乏力。现实中,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内部管理存在采购渠道混乱、未严格执行质量验收程序和产品缺乏可追溯性等问题,医疗器械安全难以保障。  其三,专业水平薄弱。为应对大工业生产带来的高科技风险,监管机构势必强调专业化监管。比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雇用了数以千计的医学和化学博士作为监管技术支撑,还拥有数万专业执法人员巡视于工厂。相比较而言,我国药品监管部门的专业化水平和执法能力尚显不足。许多基层药监部门组建时,人员多来自非医药系统,目前绝大多数市、县级药监部门没有专职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监管人员则更少。形象地说,集声、光、电、新材料等高技术于一身的医疗器械产品已经大踏步走进医疗机构,用于患者的各种检查检验,但我们的监管技术力量却还停留在注射器与小棉签的时代。此外,尽管地级市基本都设置了药品检验机构,但医疗器械检验机构的设置还远待加强。这些现象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严重。  

短板三:监管手段不够有效  公共政策通常包括强制、利导和宣教三类手段,因而理想的医疗器械安全监管政策工具组合应当是直接干预、经济激励和自我监管的组合,以便于其在不同政策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承认,当前我国医疗器械安全监管政策在这三个方面均有弊端。  先看强制手段,"大棒不硬"导致监管者缺乏威慑力。在"重审批、轻监管"的思维下,个别监管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事前行政许可,对上市后医疗器械质量的再评价以及生产经营使用者行为的规范程度重视不足。与之相关的是,法律责任规定不甚科学,目前对违法行为的罚金最低为5000元,起点较高,现实中很难对乡镇卫生院和私人诊所执行,客观上助长了危害医疗器械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再看利导手段,"萝卜不甜"致使政策对企业的激励作用不够明显。经济激励可通过市场和信息机制实现,例如公布违规企业"黑名单"会使其面对舆论压力,而划分企业信用等级能影响消费者"用脚投票",进而迫使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然而,由于激励手段的有效性依赖于完善的市场机制,现实中的奖优惩劣机制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在过度竞争的产业格局下,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利润率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企业不是通过品牌和质量来获取高额利润,而是采取低质低价竞争的策略吸引消费者,用大量广告和医药代表来推销产品,进而导致我国医疗器械企业面临"长不大,也死不掉"的困境。  最后看"宣教不灵"。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主体的诚信问题就越重要。医疗器械属于"体验商品",其安全有效性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方能检验,因而生产经营者的诚信自律显得尤为重要。受社会整体诚信水平的制约,医疗器械行业中个别企业和少数从业人员道德和诚信缺失,法律和责任意识淡漠,加之行业协会的缺位,医疗器械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缓慢,企业自律能力亟待提高。当前,部分生产经营者为获取非法利益,故意从事违法违规活动,造成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推进三项建设  医疗器械安全问题的本质是市场失灵。解决市场失灵的途径很多,政府监管只是其中一种。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器械安全保障水平,必须发挥监管和产业两方面积极性,推进法规标准、质量体系和技术支撑三项建设。  

一是推进法规标准建设。医疗器械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法规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加快医疗器械监管的立法工作,及早修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尽可能出台《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使医疗器械与食品、药品监管一样,具有较高法律位阶。具体是要完善医疗器械流通、召回等环节的监管规范,积极吸收全球协调工作组(GHTF)和亚洲协调工作组织(AHWP)的成功经验,更加重视上市后监管,尤其要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器械的监管。与此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医疗器械标准管理机构,着力研究规划我国医疗器械标准体系,重点研究制修订急需的、高风险的医疗器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提高国际标准采用率。  

二是推进企业质量建设。医疗器械的安全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监管出来的,因此企业要切实担负起医疗器械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建议以"十二五"规划和深化新医改为契机,制定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规划,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将安全监管与产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在加强质量监督管理的同时,推动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整合资源,减少企业数量,扩大平均规模。在整合产业的基础上,建立医疗器械研发创新链,使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重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性能、高品质、低成本和替代主要依赖进口的基本医疗器械产品,满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需要和临床常规诊疗需求,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医疗器械安全隐患。此外,还要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可采用经济激励措施,对诚实守信没有劣迹的生产经营企业,在产品注册、经营许可、日常监管等方面给予鼓励;对制售假冒伪劣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企业,则必须依法查处并列入"黑名单",加大监管频次。  

三是推进技术支撑建设。在人才队伍方面,要争取政府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省、市、县药监部门增加编制,配备既懂医疗器械又懂市场管理的专业人员,建立和完善有关工作制度,切实提高医疗器械的监管能力。在信息化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器械市场监管信息网和不良事件报告网络,在各级各地药品监管部门之间、相关生产经营企业之间实现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共享,以提高监管的效率和水平。

從男性不育基因 到研發男性避孕藥!!


研究发现男性不育症新基因 发布时间:2012/5/29药品资讯网信息中心  根据524日发表在《PLoS Genetics.》杂志的一篇研究论文称一个为精子形成所必需的微管调节酶有可能成为今后男性避孕或生育治疗的靶点。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小鼠中发现了一种称之为KATNAL1的新酶似乎通过调控对精子细胞形成至关重要的细胞骨架动力学来控制了精子细胞的成熟。科学家们希望通过阐明KATNAL1在精子形成中的作用来揭示从前未知的男性不育症病因或为非激素性男性避孕策略提供新靶点。"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人口理事会(Population Council)从事男性避孕研究的程艳(Yan Cheng,音译)说。程艳指出这是首个研究报道了一种微管调控酶缺失影响精子形成的机制,开启了以阻断或敲除该酶为策略可逆性或永久性避孕的可能性。  "解开男性不育的谜题通常很难,"文章的主要作者、苏格兰女王医学研究院的Lee Smith说。为了更深入阐明导致男性不育症的可能性突变,Smith和同事们用一种诱变化合物处理了小鼠,筛查了雄性小鼠是否不育。一个唯独导致雄性不育和睾丸尺寸较小的点突变映射到了一个新基因上,Smith研究小组将其命名为KATNAL1 (KATANIN p60-related microtubule severing protein Katanin p60 subunit A-like1)KATNAL1与一种已知调控微管动力学的酶KATANIN p60具有高度同源性。尽管KATNAL1表达于包括脑和肝脏在内的各种组织中,只有携带突变基因形式的小鼠睾丸似乎出现了严重的异常,要小于正常的睾丸。在人类胚胎肾细胞系中过表达KATNAL1证实对细胞骨架具有与KATANIN相似的效应。KATANIN通过切断微管丝调控了微管动力学。不育小鼠的突变定位在KATNAL1ATP结合结构域,似乎消除了它的功能。在KATNAL1突变小鼠中,基本上没有成熟的精子细胞,研究人员发现在附睾中有过早脱落的未成熟细胞,睾丸支持细胞微管荧光成像显示突变的KATNAL1表达与微管稳定性降低相关。  细胞骨架动力学是精子细胞成熟的一个关键性的调控因子。一组特化的称为睾丸支持细胞的极性细胞从圆形的、富含胞质的未成熟状态转变为成熟状态,生长出尾部,失去过量的胞质。Smith解释说精子在发育过程中与精子支持细胞关系密切,就像一棵苹果树上的苹果一样。精子依赖于支持细胞提供营养,并将营养物质输送到细精管的管腔中。像苹果一样,当"成熟"时精子会"脱落"。将营养物质运输和传递至精子需要依赖动态微管丝。"我们鉴别出了一个在男性不育症中重要的新信号通路,"Smith说。Smith表示希望进一步的研究将阐明其他与精子成熟中KATNAL1调控和微管动力学相关的作用因子。有可能KATNAL1或这一微管调控信号通路的不同组件会成为男性避孕药的一个非激素性靶点。华盛顿大学内分泌学家Mara Roth说非激素性男性避孕药策略具吸引力有几个原因。许多男性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但是有5-10%的人在激素治疗后精子数没有下降。女性激素避孕一个月仅需靶向一个卵子,而与之相反男性避孕药策略需要应付每天生成的惊人数量的精子——每秒钟1000个以上。Roth指出甚至在输精管结扎术后,一些男性并没有随访确保他们的精子数有所下降。利用KATNAL1作为避孕药的一个可能性的靶点,其主要挑战在于需确保它们的作用是可逆的,且仅限于睾丸。其他的研究人员认为确定KATNAL1在支持细胞以外的细胞中的作用是下一阶段的重要步骤。东卡罗莱纳大学从事精子头部形成研究的精子细胞的Ann Sperry说细胞骨架调控也是精子细胞成熟的一个重要元件。在KATNAL1突变小鼠中似乎有一些成熟的精子,但是还不确定如果它们的细胞骨架也失调,是否也会促成不育表型。  蒙特利尔大学从事精子成熟和不育症研究的R.-Marc Pelletier说:"KATNAL1为进一步研究在这篇优美的科学文献中的主题开启了充满希望和有趣的途径。关于该酶全身及局部酶活性的其他信息可能有助于阐明其对于男性不育调控的真正影响。然而,未来唯独基于利用KATNAL1的男性不育症治疗和非激素性男性避孕药开发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支持性调查。"同时,Smith还希望KATNAL1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更多人类男性不育症的机制。他和他的同事们希望发现更多支持细胞中的微管动力学调控子。如果这一信号证实是男性不育的基础,则有可能利用基因治疗来逆转它。Smith的研究小组当前正在尝试将这一成果应用到KATNAL1突变的小鼠中。 

兩岸藥品研發合作專案試辦計畫


公告本局101年「兩岸藥品研發合作專案試辦計畫」甄選辦法 (TFDA發布日期2012-05-08公告 本局 101 年「 兩岸藥品研發合作專案試辦計畫 」甄選辦法如附件, 符合本辦法規定者,得於公告之日起 30 日內 郵戳為憑 ,依規定備齊申請文件,函送本局申請甄選。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101年「兩岸藥品研發合作專案試辦計畫」甄選辦法
一、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以下簡稱本局)依據「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為保障海峽兩岸人民健康權益,促進兩岸醫藥衛生合作與發展,鼓勵新藥研究,凝聚兩岸醫藥衛生研究能量,擬定兩岸合作臨床試驗專案試辦計畫,結合產、官、學、研豐富研發經驗,以法規科學及醫學倫理為前提,採公平、公正、公開方式,甄選具發展潛力之研發中新藥,推動兩岸臨床試驗合作與交流,特訂定本辦法。

二、目標:甄選具發展潛力之新藥項目,以試辦方式,積極推動兩岸臨床試驗及醫藥品研發合作,在符合臨床試驗管理規範(GCP)標準下,減少重複試驗、探討逐步接受雙方執行的結果,經由專案推動臨床試驗之實務合作,達到兩岸新藥研發之標準規範協調。

三、申請資格:本專案申請項目應符合「新藥的創新性」、「治療領域能夠解決兩岸醫藥衛生問題」、「藥物發展具國際或區域競爭力,並依公認標準如ICH的安全管理」、「研發及其運作對台灣生技產業深具貢獻」等特性;且申請廠商需以台灣為主要營運、研發或製造基地,或於國內掛牌上市、上櫃或興櫃之生技醫藥公司,並符合下列情況之ㄧ者:(一)實際從事重要新藥研發活動者(二)國發基金重點支持者(三)獲國內學研單位研究成果授權者

四、 申請文件:廠商提出申請,應填妥如附件之填寫說明及申請表,並檢附裝訂標示完整、不超過20頁(A4紙張雙面列印)之資料5份(併附電子檔,請於信封明顯處標示101年「兩岸藥品研發合作專案試辦計畫」甄選案),並說明以下事項:(一)藥品敘述,說明該產品於兩岸新藥法規之適用性,並請提供充足之背景說明、產品創新程度、國內外相關文獻或資料。(二)概述藥品整體研發策略與規劃、已完成或進行中臨床試驗清單(含進行地區、主持人、計畫或報告摘要)

五、審查與評選程序:(一)本項甄選採一次受理,分階段審查,並依「資格規格審查」、「工作小組初審」及「評選會議審查」三階段進行,工作小組初審階段得要求申請者補充文件或當面陳述。(二)本局就產品之「新藥的創新性」、「治療領域是否能夠解決兩岸醫藥衛生問題」、「藥物發展具國際或區域競爭力,並依公認標準如ICH的安全管理」、「研發階段(development stage)」、「研發及其運作對台灣生技產業的貢獻度」、與「需要兩岸協商之複雜度」等六項評估指標,評選申請案。(二)經本局評選後將案件依總評分高低排序,符合評估指標且序位在前者優先,廠商須同意完全配合後續本局推動兩岸合作臨床試驗措施,方能正式成為兩岸合作臨床試驗專案。

六、案件追蹤管理:(一)專案廠商需有專職人員負責專案推動業務,並擔任聯繋窗口,於專案交涉或合作階段,主動回報(每季至少一次)專案之進度、預定工作、待解決事項、預估問題解決時間、需徵詢議題等。(二)專案合作期間由本局所召開之廠商會議決議,原則上將可作為日後案件審查之參考。

七、其他相關事項:(一)申請人所提企劃書或相關文件資料,如侵害第三人合法權益時,由申請人負責處理,並承擔一切責任。評選合格者,如發現有資料提列不實或抄襲之情事者亦同,且本局得立即取消其資格。(二)如對本案內容有任何疑問,請電洽本局藥品及新興生技藥品組  聯絡地址:台北市南港區昆陽街161-2  聯絡電話:02-27878000分機7456 張連成 先生e-mailclc@fda.gov.tw

客戶被TEVA合併 影響台耀API!


醫療用原料藥出貨回溫,台耀Q2毛利率看增 2012/05/29精實新聞 2012-05-29維他命D衍生物出貨增溫,原料藥廠台耀(4746)4月毛利率較首季明顯回升,整體醫療用原料藥營收占比也從首季的三成以下,回升至四成以上。法人預期,雖該公司因下游學名藥客戶被TEVA合併,影響今年該部分原料藥出貨約二成,但在其他品項持穩下,整體營收及獲利仍有機會維持在去年水準,明年後營收則將重回兩位數成長。台耀表示,下游氣喘用藥學名藥廠近期因遭TEVA合併,原預估該產品出貨將占整體醫療用原料藥的20%,目前下修至15-16%,下修幅度約二成。但扣除該部分用藥,其他醫療用原料藥表現還算平穩,如治療骨骼疏鬆的維生素D衍生物,4月出貨就有不錯的回溫,也帶動整體醫療用原料藥營收占比由首季的三成以下,回升至43%,單月毛利率也較首季明顯回升。 台耀指出,雖5月還在出貨,各項營收占比還待月底估算,但初步看來,醫療用原料藥營收占比應仍有接近四成。而因相較於營收占比六成的防曬系列毛利率介於11-15%,醫療用原料藥毛利率至少有三成以上,在該部分營收占比提高下,第二季毛利率確定將較首季落底回升。法人則預期,台耀今年營收及獲利都將與去年相當,整體營收年增5%27.6億元,毛利率維持去年水準,全年稅後盈餘近2.3億元,每股稅後盈餘約3.4元,今年整體醫療用原料藥營收占比也將與去年相當,落在35%左右。不過,即便今年成長持平,惟法人預估,隨客戶端延後開發的新品陸續上市,如磷酸鹽吸收劑、骨質疏鬆、甲狀腺亢進產品等,2013年將由醫療用原料藥成長三成帶動,激勵台耀整體營收重回兩位數成長,明年防曬抗UV系列及原料藥營收占比將調整至六比四,帶動毛利率明顯上揚。

長期照護..盛弘於天津試水溫 !!

盛弘登陸,搶進長照商機 2012-05-29 【時報-台北電】 盛弘醫藥(8403)繼整併瑪科隆全台超過3,600家通路後,將進軍大陸長照事業。盛弘董事長楊弘仁表示,目前已與大陸地產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先以天津為灘頭堡,搶進長照商機,未來再延伸至北京等一級城市。盛弘持續以併購拓展營運規模和整合資源,旗下事業體中,以濾材為主的敏成去年已登錄興櫃,亞太健康則以醫療機構管理諮詢及委託經營為主,瑪科隆預計年底上興櫃。楊弘仁指出,瑪科隆目前在國內通路包括2,378家診所、1,364家藥局,未來與成弘醫藥的既有資源整合後,將發揮「單一平台、組合行銷」功效,推波醫藥流通在國內市占成長。   盛弘財務長魏資文表示,該集團已與大陸地產醫療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並在天津進行長期照護的合作試點,盛弘主要是接受大陸投資方委託,進行委任託管不排除在與其他集團在北京等一級城市,建立合作關係。(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中國強調 中小企業創新&國合 !!

陸官方力促中小企業發揮"創新"基因優勢  【中央網路報】  2012-05-29陳恆光/整理 29日,由大陸、瑞典兩國官方共同主辦的"中瑞中小企業創新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大陸官員表示,面對海內外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大陸政府在加大對中小企業政策支援力度的同時,還將推動中小企業發揮自身創新優勢,借此渡過危機、增強活力。 根據大陸媒體中新社報導指出,大陸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劉利華在致辭中指出,大陸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由中小企業實現,大陸中小企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改革開放的生力軍和促進就業的主管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小企業研究所副所長馬駿指出,中小企業天生具有創新基因。當前的知識經濟、全球化、產業分工和外包、需求多樣化背景,給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多創新機遇。 然而,在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的當下,世界經濟復蘇進程艱難曲折,中小企業所受衝擊更為嚴重,這就迫切需要各國政府加大支援力度。 劉利華指出,大陸政府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完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2002年的《中小企業促進法》和2009年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之後,今年4月,國務院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支援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 同時,技術創新也是各國中小企業應對危機的重要支撐,更是中小企業保持平穩發展的不竭動力。劉利華認為,這正是兩國官方主辦"中瑞中小企業創新論壇"的意義所在,"促進兩國中小企業技術合作,對於幫助中小企業渡過危機、增強活力作用重大"。 據悉,瑞典在資訊通訊產業、生命科學產業、汽車產業、清潔能源和環保產業領域有著較強的技術優勢,創新型中小企業數量眾多。越來越多的瑞典中小企業看好大陸市場,注重擴大在華業務和開展經濟技術合作。 中瑞雙方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據統計,中瑞去年的雙邊貿易額達137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大陸已是瑞典在亞洲的最大交易夥伴,目前有1萬多家瑞典企業同大陸有商貿往來。約500多家瑞典公司在華設立了分支機搆。 據悉,大陸工業和資訊化部與瑞典企業、能源和交通部28日共同簽署了《中瑞中小企業合作行動計畫》。雙方將在未來五年中,通過搭建"中瑞中小企業對話論壇"這一平臺,探討在新材料、資訊通訊技術、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等方面開展合作,推動兩國中小企業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

泉盛 抗氣喘藥 1.7億元科專補助!!

獲新藥選題計畫補助,國光、泉盛營運進補 2012-05-29 【時報記者何美如台北報導】 政府積極扶植生技產業,對新藥的重視更不容小覷,去年底在「跨部會新藥選題計畫」雀屏中選的泉盛生技(4159)、國光生技(4142)及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近日已通過經濟部技術處審核,其中,國光生技獲6200萬元補助,泉盛更可望取得1.7億元的補助。 經濟部、國科會去年6月發起「跨部會新藥選題計畫」補助案,共有25個企業、學研單位參與競選,去年11月公告,泉盛生技、國光生技及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脫穎而出獲選,經濟部技術處近日完成計畫的實質內容審核。據了解,此3案申請總金額逾6億元,泉盛的申請金額為3.5億元,國光的申請金額為1.6億元,整體獲准的補助金額預估約2.5-3億元。  國光生技證實,「腸病毒71型疫苗」獲得6200萬元補助,研發主題為「利用細胞培養技術開發腸病毒疫苗」,目標為建立腸病毒疫苗量產技術的能力與完成腸病毒71型疫苗人體臨床研究試驗IND申請,此計畫獲得補助意味政府對腸病毒技術的重視。 泉盛申請參與新藥選題藥物為抗氣喘、過敏新藥「Anti-CεmX」,市場傳出可望取得1.7億元的政府最大科專補助。泉盛聚焦全人類抗體新藥,5月與香港晨興集團屬下的深圳龍瑞藥業簽訂新藥合作開發合約,共同於中國開發Xolair生物相似藥,共同在大陸開發「治療過敏抗體新藥」Xolair的生物相似藥。雙方同意,利用泉盛生技已建立之抗IgE藥物技術平台,以及龍瑞藥業抗體藥物生產及中國新藥IND申請之經驗與實力,整合資源緊密合作,共同開發大陸市場Xolair生物相似藥。

這就是競爭力 !!! 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


广东省拟引进第三批创新科研团队以及领军人才  时间:2012-05-29按照《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评审暂行办法》、《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评审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经公开申报、合规性审查、征求省直部门意见、第一轮同行专业评审、第二轮现场答辩评审、实地考察、报批等程序,第三批拟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有关情况公示如下:
 一、               拟入选的创新科研团队
  1固态存储系统及核心控制芯片海外创新团队  带头人邹粤林,固态存储系统技术专家,美国华美半导体学会理事,拥有超过18年闪存芯片等IC研发经验。团队核心成员均为国际顶尖的存储系统技术专家,包括2名国外知名高校终身教授。团队致力于固态硬盘及其核心控制芯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曾与业界著名公司共同开展多项芯片研究,创下多项业界第一,其中主持开发的闪存芯片10年前已售出上亿件。团队在固态硬盘及控制器开发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授权发明专利11项。
2新型靶向抗癌药物研发创新团队  带头人罗杰·科恩伯格,国际著名生化学家、结构化学家和遗传学家,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2006年因在真核基因分子转录研究领域的特殊贡献而独得当年诺贝尔化学奖。核心成员包括美国、韩国著名大学教授,跨国医药公司研究专家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团队主要从事新型抗肿瘤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研发,目前已建立一整套国际领先的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技术平台、化学物筛选平台及生物大分子蛋白药物开发平台,累计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论文55篇。
3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创新科研团队 带头人Robert A. Hayes,曾任荷兰飞利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电湿润显示核心技术主要发明人。核心成员均为平板显示领域知名专家,专业涵盖电子纸技术各重要环节。团队从事彩色、动态新型电子纸显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目前已取得电泳显示屏等系列成果,并获相关授权发明专利近百项。
4先进电子封装材料创新团队  带头人汪正平,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工程院院长,已发表核心论文1000多篇,获授权美国专利56项。核心成员均为电子封装材料领域知名专家。团队致力于先进电子封装材料技术研发,已成功开发新产品40多项。
5先进显示技术研发核心团队  带头人陈立宜,原台湾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副总裁,世界第一款大规模量产30吋液晶显示面板研发团队带头人,曾获台湾精品最高荣誉金质奖。核心成员均为台湾奇美公司和友达公司核心研发成员,在高世代TFT-LCD关键技术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团队致力于大尺寸TFT-LCD先进显示技术、OLED先进显示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目前已获授权专利412项。
6蛋白质药物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团队  带头人傅道田,原美国健赞公司生物药研发副总裁,曾直接领导或参与研发4个著名生物药并在70多个国家上市,全球销售额高于20亿美元。核心成员平均拥有15年以上大型生物制药企业研发与产业化经验。团队致力于重组蛋白质药物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制,目前已开发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人源化单抗药物并申报临床研究,另一种单克隆抗体仿制药也已进入中试研究。
7人体组织再生生物制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团队  带头人孙伟,美国爵硕大学终身教授,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国际生物制造学会主席。核心成员包括"千人计划"入选者1名及国外知名大学终身教授1名。团队致力于再生型植入医疗器械的开发,已成功实现全球首个纳米仿生新型产品的产业化。
8抗体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团队  带头人倪健,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具有丰富的生物医药研发及产业化经验。核心成员曾参与多个抗体药物开发,其中3个药物在美国年销售额约15亿美元。团队致力于抗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药物研发,已在《自然》、《科学》和《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1380项,获授权180多项,并在国内开发了多个抗体药物,其中1个已获得临床批件。
9肿瘤和糖尿病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团队  带头人陈俐娟,863重点项目牵头人,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负责人,具有近10年天然及靶向小分子药物开发经验。团队已长期合作8年,共同开发8个新药,联合申报专利35项,授权10项。团队现致力于肿瘤和糖尿病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建设及4个创新药物开发,拥有相关独立知识产权发明专利20项。
10先进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研发和产业化创新团队  带头人糸井俊樹,原日本松下公司资深锂电专家,掌握先进锂电池研发生产、模块设计、管理系统和防止电池燃烧等技术。核心成员均是锂电产业链上掌握先进技术的海内外专家,在电池领域拥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团队致力于锂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的产业化,2006年在世界上首次确立了镍系2.9Ah高容量锂电池工业量产化体制,2011年成功开发量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混合动力电池系统,拥有独立知识产权核心发明专利34项。
11新型高效激光显示技术之创新团队  带头人李屹,高亮度半导体光源领域知名专家,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核心成员均具有在国际一流研究机构或世界500强企业多年研发经验,主持或参与研发多项产品并实现数十亿元销售额。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低成本高可靠性激光显示光源的研发及产业化,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发明专利28项,其中"远程旋转荧光粉"核心专利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激光作为显示光源的成本和技术瓶颈。
12高端光刻设备创新科研团队  带头人梅文辉,"数字化无掩模光刻技术"首位发明者,拥有30多项国际专利。核心成员均具有丰富的高端光刻领域研发与产业化经验。团队目前已研发第一代无掩模光刻设备样机,获得国内外2000多万元订单,并成功吸引风险投资近亿元。
13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应用团队  带头人唐本忠,中科院院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核心成员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1名和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名。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聚集发光材料、光物理与器件物理应用集成,近年已发表论文1000多篇,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50多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14激光与等离子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团队  带头人郭瑞-弗拉基米尔,乌克兰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科技院长。核心成员均为激光及等离子技术领域国际资深专家,包括乌克兰科学院院士1名。团队致力于激光与等离子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研发的激光高速复合焊接、快速成型及超音速等离子喷涂、等离子焊接和切割等技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已申请核心专利90项,获授权44项。
15影像引导治疗技术创新团队  带头人邢磊,国际知名医学物理学专家,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XLCT分子成像技术并进行可行性研究。核心成员均为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博士或博士后,在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物理和新材料领域拥有丰富研究经验。团队致力于全球首个仿生型放疗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拥有授权发明专利45项。
16先进眼视光诊疗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创新团队  带头人任秋实,现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核心成员均为国内外眼视光学或生物医学光学仪器领域中青年专家。团队重点研究视力矫正、致盲性眼病早期诊断和微创治疗的低成本新技术新方法,现已研发多种先进眼科激光诊疗设备样机,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部分产品已通过检测和临床试验即将上市。
 17新型生物农药和虫媒病遗传控制研发团队  带头人奚志勇,世界首创以显微胚胎注射法在蚊媒中转染沃尔巴克氏体新技术,开启控制蚊媒传播疾病的新领域。核心成员均为耶鲁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教授。团队主要研究蚊媒及虫害疾病控制,成果已通过澳大利亚生物安全性评估,并在国内进行中试放大试验,拥有核心授权发明专利2项。
 18智能微电网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国际创新团队  带头人张榴晨,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现任加拿大纽布朗瑞克大学教授,新能源领域国际著名专家。核心成员在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领域拥有15年以上研究经验,曾在分布式发电、微电网、智能电网等方面取得大量科研成果。团队主要从事大功率光伏风力并网发电、多能源互补分布式发电、微电网及电力电子节能技术研究,已申请相关核心专利3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
 19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团队  带头人朱荣华,美国结构工程博士和注册工程师,拥有多年海洋工程研发和管理经验。核心成员均拥有10多年海洋工程和风机设计领域研发经验。团队致力于为国内近海风场大规模发电提供整套技术和设备解决方案,填补国内自主海上风机安装平台和海上风机基础的空白,目前已申请核心专利8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0项。
 20工业设计集成创新科研团队  带头人汉诺·凯霍宁,原诺基亚集团艺术总监、首席设计师,曾被芬兰总统授予"艺术家教授"称号和"芬兰专业勋章",是芬兰最新国家设计政策制定者之一。核心成员均为芬兰和瑞典著名设计大师和知名教授,代表性成果包括世界第一款GPS定位手机、芬兰交通网络无障碍设计和城市交通系统有轨电车设计等。团队致力于工业设计的集成创新,拥有欧美发达国家授权专利90项,研发产品已有550项实现产业化。
 21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感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团队  带头人李国民,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总统奖获得者,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核心成员包括国家杰青、973首席科学家等机械电子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团队致力于3D在线测量、力/位测量、基于RFID的智能传感等智能感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拥有核心专利8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20余项),目前30余项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22华傲数据管理研究团队  带头人樊文飞,国际数据库研究领域理论及系统著名科学家,苏格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现任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院首席教授,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以团队成员为核心的爱丁堡研究组是目前国际数据质量管理、XML及图数据管理研究最活跃的创新中心之一。团队致力于研究开发量质融合的新一代数据管理基础软件产品,提出的理论已被写入国际标准及著名大学研究生教材,目前已研发6项原型系统,这些系统5次在国际顶级数据库大会上演示,并被多家国际知名公司应用。
 23新型卫星通信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团队  带头人岳玉涛,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现任广东省毫米波超材料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核心成员均为美国杜克大学等知名高校博士或博士后。团队致力于新型卫星通信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目前已申请相关专利388件,开发出世界尖端的"Meta-RF器件技术"并与广电总局等机构合作,研制出多款新型卫星通信产品。
 24重大疾病免疫治疗创新团队  带头人陈列平,国际肿瘤免疫学权威,现为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癌症中心肿瘤免疫部主任,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核心成员平均年龄43岁,在肿瘤学和免疫学领域平均拥有10年以上研究经验。团队致力于常见肿瘤与慢性病毒性肝炎免疫调控分子新药研发,已获核心发明专利授权24项,并在《自然》、《科学》或《细胞》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逾20篇。
 25威灵电机研发项目组团队  带头人诸自强,全球电机领域权威专家,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终身教授,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核心成员均为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电机研究专家,在电机领域平均拥有13年以上研究经验。团队致力于节能环保高效永磁电机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已发表IEEE杂志论文近200篇,申请相关核心专利2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
二、拟入选的领军人才 1.阿尔伯特·范登伯格,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微米制造和纳米制造领域国际著名专家。 2.伯纳德·莫涅,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理论研究领域国际著名专家。 3.祝京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流态化工程与颗粒技术领域国际著名专家。 4.克里夫出·益戈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激光及等离子技术领域国际著名专家。 5.李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数据储存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研究领域国际著名专家。 6.邓慧杰,信息安全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7.何芳良,生态学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8.李懿,抗体、T细胞受体分子研究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9.刘瑞海,农业和食品化学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0.毛剑,再生医学和转化医学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1.彭育才,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2.唐时幸,传染病检测方法和试剂研究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3.文安,智能电网研发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4.乌尔夫·莱昂哈特,变换光学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5.张帆,现代汽车设计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6.张良杰,云计算服务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7.章国豪,射频及模拟芯片研发与产业化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8.郑晓峰,TOR细胞生物学作用及抗癌机制研究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对7上述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在公示期限内,社会各界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办公室或省引进领军人才评审办公室反映公示对象存在的情况和问题。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应加盖本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提倡签署或自报本人真实姓名。反映公示对象的情况和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借机诽谤和诬告。个别创新科研团队因情况特殊,未在这里公示,我们将通过适当方式核实相关情况。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