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3, 2016

台灣2015生技畢業人數 投入產業僅5.5% (1645人)

擴大生技醫療產業基盤 民眾才有感 20160922 04:09 主筆室 新政府的五大創新產業亦納入生技醫療產業,並以建構「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為目標。近年來我國生技產業蓬勃發展,產值由2005年的1,600億元規模,增加至2015年成長為2,986億元。資本市場也相當活絡2005年生技產業的上市櫃公司有33家,2015年已達95家,總市值也由2005700億元左右大幅增加至2015年的8,428億元。同時,新政府的五大創新產業亦納入生技醫療產業,並以建構「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為目標。在推動上,也以人才、資金、智慧財產、法規環境、慎選主題及整合資源等六大行動方案,以及台北、新竹、中部及南部科學園區等四大園區的規劃,來促成台灣成為世界生技醫療研發重鎮。不過,過去在產業的推動上,面臨資源過度集中在新藥開發,創造的就業人口及高薪的職位相當有限,再加上日前浩鼎公司解盲事件暴露出利益輸送、資訊不對稱等問題。鑑此,如果不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擴大產業基盤,使民眾有感,那麼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充其量很可能只會變成展示產業,對實質經濟成長貢獻有限的產業。我們認為,長期以來,生技醫療產業的發展面臨以下問題:第一,資源過度集中於新藥產業:生技醫療產業包括製藥產業、應用生技產業及醫療器材產業。雖然製藥產業的產值並未超過醫療器材產業,但政府把資源及青睞的眼光都聚焦在新藥產業,尤其是「生技新藥發展條例」將租稅優惠、技術入股、員工分紅配股緩課等獎勵,都獨獨鍾情於新藥產業。第二,浩鼎公司解盲引發利益輸送疑慮:近來的浩鼎公司解盲事件,引發資訊不透明、利益輸送等問題,並帶給資本市場的極大震撼。解盲事件之後各界各說各話,引發股票市場的重挫,以及影響海外高階人才的延攬等。第三,生技醫療產業對高階人力的創造貢獻有限,致民眾無感:雖然生技醫療產業近年來產值大幅增加,但創造的就業人數有限,2015年為例,台灣生物科技核心相關畢業人數為4萬人左右,可投入職場的人數近3萬人,但實際投入產業人數只有1,645,比例只有5.5%,人力運用呈現供過於求,人才無法學用一致。第四,醫材產業發展面臨通路障礙、進口依存度太高,致高質化不足的困境。為了加速生技醫療產業升級轉型,我們提出了以下因應策略和建議,提供朝野參考,期使產業的發展得以更扎實,使之有機會和電子資訊業並列為台灣未來的雙引擎產業。一、建立新藥投資的標準作業程序(SOP),降低資本市場的資訊不對稱亂象。生技產業的籌資、重大訊息公布、參與國際研討會的效益,應有一套完整而較透明的標準作業程序(SOP)。何時該公布訊息,何時該暫停交易,甚至若干新藥發展前期的股票應降低散戶投資的比重,使投資人可以有較多的資訊掌握,才不會因為資本市場的不對稱性,重創投資人對生技產業的支持。二、擴散至生物經濟,擴大產業基盤,使民眾有感。生技產業的附加價值高,但創造就業機會有限,如何將生技醫療技術擴散至農業、工業(食安、能源),成為「生物經濟」產業,使產業的基礎、範疇更廣泛、更扎實,同時得以掌握國際商機,創造利潤及高階人力需求。一旦生技醫療產業得以擴散成為生物經濟產業,台灣才能繼電子資訊業之後,有個更全面性、帶動就業機會、創造高薪的產業。三、提升醫療器材產業的高質化規劃及加強國產設備的採用。鑒於國內醫材面臨通路及高質化的困境,因此,加強鼓勵醫師投入醫療檢驗的研發,證明國產設備和國際醫材有相同的療效,並於國際期刊發表,使國內醫院勇於採用國產醫材,突破通路障礙。再者,應用於體內的侵入性醫材附加價值較高,因此,制定政策給予有興趣臨床檢驗的醫師,減少看診時間,有較多時間從事研發,從病患需求角度開發更符合病患需求的高階醫材。同時,透過獎勵誘因鼓勵醫材公司和醫院合作研發。另外,健保法規的修改,讓智慧醫材可以先行先試,培養未來整案輸出的實力,也應加以正視。四、借鏡國外強化農業生技的發展。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可借鏡以色列將國防工業與農業生技發展做結合,使農業生技產業有整合性的創新,並將其產業化、國際化,打進區域市場。同時,也可以參考荷蘭發展高附加價值農產品的策略,如花卉栽種、輸出等,此一產業整合及商業化模式,都值得台灣參酌借鏡。另一方面,資本市場攸關農業科技的發展,加速農業生技廠商以第三類股市上市/櫃,進而有更多布建通路,網羅人才的籌碼。此外,政府新近設立的農業科技研究院,如何建立技術平臺、轉移、專利布局等,協助農業個體戶組成農企業,創造規模經濟,也是個很重要的課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