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October 20, 2011

朱敬一回應蘇益仁有關國衛院疫苗中心

回應/科顧組介入疫苗評鑑 政策客觀2011/10/21 聯合報】【聯合報╱朱敬一/行政院政務委員(台北市)】蘇益仁教授廿日在民意論壇提到台灣「疫苗產業」一事,其中若干與本人及行政院科顧組有關,謹做說明: 一、為什麼科顧組要介入評鑑:事實上,科顧組成立疫苗評鑑小組,是由蘇教授之請託而起。大約三個月前,蘇教授造訪,希望我能以預算或其他方式支持他對國衛院的疫苗廠改造。科顧組為了深入了解,遂由我親自拜託陳定信、陳建仁、楊泮池、翁啟惠、陳培哲、陳垣崇六位生物大老院士,經衛生署長(亦任國衛院董事長)同意,成立此評鑑小組。畢竟,政府的政策要建立在客觀評鑑的基礎上,而非個人主觀的判斷上。二、科顧組介入合適嗎?疫苗一事有兩個面向,其一涉及衛生防疫甚至國安,其二涉及疫苗「產業」。身為衛生署督導政委與行政院生技產業指導小組召集人,當然有參與監督之適合性。若非如此,蘇教授也不會跑去科顧組請求協助。三、後續處置:前述院士於九月四日經科顧組安排,實地訪視並進行評鑑座談,於上周提出處置建議,包括衛生署協助事項、國衛院董事會須檢討疫苗中心人員薪資彈性、疫苗中心須以國家交付任務為第一優先、其餘研究應聚焦等事宜。至於後續處理流程,包括國衛院先開董事會決定方向、訂定管考流程、定期管考、訂下最後檢查時限(如一年或一年半)、屆期再訪視、萬一限期未達成任務,則考慮科技經費不再支持等。疫苗中心未來是唯一生產卡介苗、蛇毒血清單位,受全民所託,有其國家任務,也有時間壓力,加上國家資源有限,任何管考都不能不問時間目標,無止盡的開會。每一項處置都涉及事件、時點、政務首長是否更換等前提。若是單講處置不說前提,則聞者必覺突兀,但若前提、處置合起來看,至少出席委員與署長皆能接受。 蘇教授關心流行病與公衛,許多人皆感欽佩。但是,他請科顧組支援處理在先,惟在科顧組評估處理方式未盡如其意時,就將內部討論對話斷章取義、截頭去尾,本人礙難同意。

 

Reference: 蘇益仁替國衛院疫苗中心辯護….!!!

朱敬一…國內無研發型醫師培育計畫????

生技產業諮詢會議10/23展開 羅氏總裁將與會演說 精實新聞 2011-10-20  2011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將於10/23-10/25於福華飯店舉行,本次會議有兩個主軸,包括推動生技創新產業化、增加臨床醫師投入生技產業誘因,以及解決產學落差,引領專業人才進入生技產業。另外,全球第五大瑞士羅氏藥廠全球技術營運總裁楊育民也將與會發表演說。行政院科顧組副召集人朱敬一指出,政府近年來在推動「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已有具體成果,政府已核准國發基金投資國家級生技創投基金的第一案、整合型育成中心也將於11月成立。今年的會議將以此推動成果為基礎,聚焦生技創新技術產業化,以及人才學用落差的課題。朱敬一指出,目前阻礙醫院臨床醫師參與生技研發的原因包括養成過程中缺乏研究訓練、國內無研發型醫師培育計畫、醫師參與開發救人新藥的臨床試驗工作要面臨刑責風險、多數醫師被臨床和教學業務綁死,沒有多餘人力參與,本次會議將探討國內建立專案型主治醫師制度並設計相關誘因之必要性,以鼓勵醫師投入研究。另外,為補足學校與產業落差,建立長期人才培育夥伴關係,本次會議將討論產學共同培育博士級研發菁英的可行性,以有效引導博士進入產業;並規劃推動博士後研究人員分流計畫,以增加生技產業用人及進而促進產業效益。今年會議也邀請全球前五大藥廠瑞士羅氏藥廠全球技術營運總裁楊育民,以全球生物科技製藥產業潮流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本次會議還邀請國內產、學、研各界代表,以及來自美國重量級生技公司與成功的企業界人士,希望集結大家的專業學養與智慧,集思廣義,行政院科顧組期望藉由本次會議所達成的共識與結論,研擬出明確可行的發展策略,積極推動台灣生技產業的蓬勃發展。

蘇益仁替國衛院疫苗中心辯護….!!!

給疫苗產業一個機會2011/10/20 聯合報】【聯合報╱蘇益仁/國衛院感染症及疫苗研究所所長(台北市)】十月十四日,我參加了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所召開的針對國衛院疫苗研發中心的顧問會議,除了國衛院伍院長及我本人列席外,出席的顧問群包括中研院及台大醫學院的幾位院士級大老,包括翁啟惠院長、陳垣崇所長、陳建仁院士、陳定信院士、楊泮池院士、及陳培哲院士。衛生署長邱文達署長亦受邀與會。從與會者的這一個陣仗,可以說就如最高法院在對國衛院疫苗研發中心進行最後審判一樣。我們完全不知道這一個評鑑會議的由來如何,它完全不是一個國科會正常審查研究案的形式,而像是由科技顧問組所主導的一個案子。朱敬一政委在聽取由召集人陳建仁院士的結論報告後下結論時,厲聲說道,「如果不改進,我就把你們的疫苗中心aborted掉(他的用詞),然後轉給學界或…(中研院?)。我會親自向吳敦義院長報告,如果院長不同意,我就把你們移送監察院。」我很想解釋,但完全不被接受。此會議最後幸好基於九月四日顧問群實地訪視結果,陳建仁院士對國衛院疫苗中心作了繼續支持的結論。 九月四日朱敬一政委及陳培哲院士兩位最關鍵的人物並未出席國衛院竹南疫苗中心的實地訪視,無法深入瞭解實情,相當遺憾,是否因此而扭曲了對國衛院疫苗中心的印象不得而知。國衛院疫苗中心過去在國科會進度及成果報告時,未能正確反映成果,確應檢討反省。我肯定科顧組於九月四日在做結論前的實地訪查,否則將做了令人遺憾的決策。此事件的前後經過足為大家殷鑑。國衛院疫苗中心的cGMP廠二○○八年啟用以來,至今已完成H5N1禽流感疫苗及腸病毒七十一型疫苗的研發,進入臨床試驗,且技轉給國內兩家民間廠商,技轉金達七千萬元。此外,另有以脂蛋白為基礎的三項疫苗獲得多項專利,腦膜炎雙球菌計畫已完成新藥申請,現在正辦理臨床試驗及技轉中。院內研究計劃也正推動黏膜釋放新型上呼吸道疫苗研發及結核病重組卡介苗等計劃,成果令人滿意。以國科會及經濟部在過去十多年來投下數百億的科研費用而言,國衛院疫苗中心的表現堪稱績優,更別提此次院士顧問團所主導的基因體國家型計畫,花了一百多億,技轉只有千分之一,成效如何可受公評。在過去這些年間,政府雖稱努力在推動生醫產業,但主導這些產業發展的關鍵人物都是對產業沒有實務經驗的學界人士,尤其是關在象牙塔中的院士群。我個人在十年前開始參與台灣幾家生技公司的開發案,方才發現大學研究與產業發展的盲點。政大的陳桂恒教授過去幾年來不斷地在銜接兩者之間的鴻溝,但即使學界最尖端的頂尖計劃,研究計畫皆重在論文發表,而非創新與專利布局。我在當成大醫院研發副院長時,執行衛生署兩項卓越計劃,最難的就是研究人員普遍缺乏創新及產業觀念,近一年來已逐漸改善。 一個從零開始到產出的創新生物科技產業,要歷經五至十年的開發及投資,非常不容易。我在參與台灣神隆製藥公司期間,發現找對領導者,方向正確,終會水到渠成。但期間所受到資金壓力,社會及學界的期待落差,以及產業間的競爭,其辛酸苦辣實非外人可以理解。國家的生醫產業發展沒有捷徑,主導國家大政者更應謙虛,多方協調及輔導,才終有成功的一天。

學校教育出來的博士,企業不知怎麼用??!!

社論-政府不該助長教育資源誤置  2011-10-21 中國時報 【本報訊】 為了解決本土博士供過於求的失業問題,國科會規畫「促進博士後研究員到產業方案」,由政府每人每月補助三萬元,鼓勵企業與大學合作研發,聘用博士後研究員到業界,起薪不得低於五萬七千六百元。對這個俗稱「五十七K計畫」的政策,我們認為有很大討論空間。國內高等教育在近十多年快速擴充,根據教育部的資料顯示,從九十年到九十九年的十年間,僅博士就由一.六萬增加為三.四萬,增加超過一倍。正面看,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幅增高,國內人力素質因而提高,應該值得肯定。但如果學位提升,人力素質卻未相應升級,則變成一種「文憑的通貨膨脹」。遺憾的是這幾年的確存在著文憑通膨、教育資源錯置及浪費的現象。特別是本土博士失業問題日益嚴重,甚至逼著政府要出面「概括承受」。念任何學位者,最後終究要畢業進入職場;博士畢業後的去路,一是繼續留在大學或到研究單位,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一是投入企業界,工作內容可能還是研究,但也可能是其它生產線等工作。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大學教職或研究單位的需求有限,這個窄門是越來越窄;任何一個大學有教職出缺,往往是上百名國內外博士爭搶。而國內大學在經過多年的增設後,明顯是過量且浮濫,教育部政策也傾向逐漸緊縮,未來這種教職只會越來越少。投入企業界工作,一來有不少博士的所學與企業需求不符,或其期望的待遇與企業的評價有落差;二來大部分博士生仍以大學與研究單位為第一優先,任職企業界的利潤導向與壓力,未必能為這些高等人力所接受。最後是進大學、研究單位窄門無望,入企業雙方期望又有落差,結果就造成嚴重的博士就業問題。不少博士生畢業後,寧可繼續留下作博士後研究;金融海嘯後,政府為解決博士生失業問題,又放寬博士後研究申請的限制。過去國科會補助的博士後研究不到千人,現在已經增到二千五百多人。以九十八年為例,本土博士畢業三七○五人,當年有三一一六人(含部分國外博士)申請博士後研究,最後核定二四六二人。換句話說,博士畢業生幾乎等於是國科會在「養」─也就是由納稅人養。這種作法引發的問題,先是排擠其它研究計畫經費;再者,淪為「為了養博士而養」,而非確實有需求才養,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三來,這種政策未解決最根本的問題─矯正教育資源的誤置。現在,為了解決博士後研究者過多的負擔,提出的「五十七K計畫」,由國家補助企業聘用特定人,更值得討論。這個作法是師法金融海嘯期間的「二十二K計畫」。但卻是一個「錯誤類比」。金融海嘯期間,是就業市場的需求全面消失,政府才以「二十二K計畫」出資補助、鼓勵企業增加聘雇畢業生;但博士生面對者,則是對其學歷與專長的需求是否存在問題,同時也牽涉到博士生是否能調適進入企業的問題。如果政府能以博士生失業嚴重,因此補貼企業雇用,明天是否能以某科系失業嚴重,也針對聘用此科系之企業作補貼?甚至,某大學畢業生失業率較高,是否也能師法此案?博士失業問題,有相當部分是來自觀念的問題。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就說,國內博士不應排斥到企業研究,只想當個安定的大學教授;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也說,台灣培養很多高學歷者,但既無實務經驗又不願屈就低階工作,讓失業與缺工問題並存。碩博士確實不是職訓班,但高等教育的目的也絕對不是為了讓畢業生找到好工作。但如果一個耗費國家最多教育資源培植出的博士,畢業後終究得讓他自己接職場挑戰,而不是期望國家持續的支助。「五十七K計畫」多少已混淆了國家對不同學歷者及不同專業人才的需求。治本之道,還是拿掉政府的保護,讓市場決定不同學歷、不同專長、及不同個人的市場需求;這些市場資訊,最後會回饋到教育資源的分配上,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北極星蓋3,500坪蛋白質藥廠

北極星集投15億元,首座蛋白質藥廠落腳竹北  2011-10-20 【時報-台北電】可望搶下全球首次上市肝癌用藥的北極星集團,將投資15億元,興建國內第一座有量產規模的蛋白質藥廠,預計3年內完成建廠。來自美國加州的這家知名研發新藥的生技業集團,資金90%以上來自台灣。北極星集團執行長吳伯文指出,北極星研發肝癌標靶藥物ADI-PEG20的設廠初步設計,將在34周內完成,其中第一階段的概念設計已接近完成,第二階段的管線設計正待啟動,集團在生醫園區內需要用地約3,500,投資金額約15億元,預計在3年內完成建廠。吳伯文昨(19)日率領台灣和美國兩地的建築、設計團隊,實地會勘藥廠準備落腳的新竹生醫園區。吳伯文及美國設計公司Jacobs代表一行8人,昨日首先拜會新竹縣長邱鏡淳,邱鏡淳除了介紹新竹生醫園區的規畫和周邊環境,也再次強調,只要北極星設廠動作展開,縣府會盡全力提供必要的協助。吳伯文表示,該集團已規畫由旗下的瑞華新藥在竹北生醫園區建廠,瑞華已拿下ADI-PEG 20新藥未來上市後,10年內的生產權和兩岸的銷售權。由北極星研發治療肝癌的標靶藥物ADI-PEG 20,已經進入美國FDA人體第三期的關鍵臨床實驗,由於肝癌藥在全球,目前並沒有可以治療的用藥,這將使得ADI-PEG 20極有機會與基亞生技也投入肝癌藥研發的PI88,互相搶奪第一個上市的肝癌用藥。吳伯文說,ADI-PEG 20除了證明在治療肝癌臨床已有顯著效果外,也有超過1112種的適應症,初估全球約有725萬人是屬於ADI-PEG20可治療的腫瘤疾病,這讓ADI-PEG 20的潛在商機十分可觀。北極星集團成立於2006年,目前集資7,500萬美元,是專事新藥開發的跨國公司,總部設立於美西加州,擁有多項蛋白質藥物全球專利權,並於2008年底以換股方式,併購台灣瑞華新藥研發公司。該集團主要投資人包括新東陽集團(持股居冠,約37%)、兆豐銀行、中加創投(徐立德投資成立)、歐華創投(高育仁投資成立)、台灣工銀波士頓創投、昆承有限公司、信康投資及中小企業處,資金90%以上來自台灣。北極星集團早在去年10月就展開覓地設廠動作,吳伯文說,他曾率設計團隊到台北市、新北市、台南市、林口等地勘查適合地點,最後發現位於新竹高鐵站區附近的生醫園區是好地點,加上縣府團隊提供的援助和用心,讓他覺得沒有後顧之慮。北極星集團研發的治療肝癌標靶藥物,沒有一般抗癌藥物的掉髮、不適的副作用,日後將以全球各地為市場,授權大廠的價格是每周1,0001,500美元。雖然目前已有不少國際藥廠洽談授權,但是,吳伯文為了讓台灣、中國大陸兩地能享受較便宜的藥價,決定保有兩地的銷售權,並會儘量壓低兩地的價格,讓民眾享有健保給付的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