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頻出包 公費抗病毒藥12月起有期限擴大對象 陳 鈞凱 2018年11月27日 下午2:45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國內流感疫情每年約在跨年到農曆年之間達到高峰,偏偏今年流感疫苗頻出狀況,公費及自費疫苗都發現有外觀異常針劑,陸續遭扣、退運,造成公費疫苗恐出現補不及的47萬劑缺口,疾管署今(27)日強調,到12月底前還有105萬劑在手,並宣布自12月1日起有期限的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擴大的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為「有發燒之類流感患者,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日期為今年12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止,可公費使用克流感等流感抗病毒藥劑。公費三價疫苗及自費四價疫苗陸續有批號在食藥署報關檢驗時,被檢出外觀異常退運,外界擔心國內疫苗供應是否會出現短缺?莊人祥強調,疾管署手邊還有105萬劑的公費流感疫苗,預計可使用到12月底,至於短缺部分已要求疫苗廠商想辦法替換貨;莊人祥指出,今年流感疫苗病毒株幾乎都猜中,就連B型流行型別目前也吻合,因此有打就有保護力,全台公費流感疫苗迄今已打掉419萬劑,即使有缺,預估不致影響防疫成效。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說,目前看到的異常疫苗皆是單一散發個案,非疫苗本身有問題,應是針筒品質出了狀況,這點將是藥廠及國內安全稽核未來應加強的部分。跨國藥廠的疫苗供應全球,李秉穎表示,目前僅有台灣狀況連連,可見台灣採取的是最嚴格的標準在審視,因此目前市面上打得到的疫苗安全性完全沒有問題,民眾可以安心,尤其是3歲以下幼兒往年接種率均僅2成上下,堪稱防疫死角,爸媽不該忽略幼兒雖在流感致死率不如老人家,卻容易併發神經性併發症,甚至留下永久性障礙的風險,趕快帶小孩去接種流感疫苗。疾管署監測資料,國內流感疫情近4周持平,整體疫情仍處低點。但上周新增3例經審查與流感相關死亡病例,分別為中部2例、東部1例,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均有慢性病史,均未接種流感疫苗,其中2人感染H3N2、1人感染H1N1。 【匯流筆陣】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Pages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18
中醫大 周德陽院長 團隊: 樹突細胞療法phase II獲FDA孤兒藥認證 移轉長聖國際生技
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2018年台灣醫療科技展」呈現尖端醫療科技豐碩成果 中央社/ 2018.11.27 13:38(中央社訊息服務20181127 13:38:16)「2018年台灣醫療科技展」將於11月29日起在南港展覽館舉行四天,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以「開創細胞新世紀.邁向智慧大未來」為主題,展現深耕台灣學術研究的優勢特色,與發展尖端醫療服務、建構智慧醫院和生醫產業的豐碩成果,進而帶動健康產業升級及經濟發展,造福更多的民眾與病患,共同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今年臺灣醫療科技展是全球首次以醫院為主的展覽,生策會邀請全球15個國家的創新科技團隊與製藥巨擘及台灣450家醫院與科技大廠參展,帶來全球最新的醫療科技發明與創新醫療應用,前瞻未來全球生醫產業發展的趨勢,引領台灣醫療邁向新世紀。中國醫藥大學是台灣第一所整中西醫學、培育醫學人才的高等教育學府,並且持續開創生技的新興醫學,我們非常重視教學跟研究,更要訓練醫學生「研究創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以提昇台灣的醫療服務品質;我們的目標就是,要發展成為一個重視教學及服務品質的研究型大學。李文華校長強調,我們在研究方面投入很多心力,做了很大的努力,陸續成立了國際級特色研究中心,包括腫瘤、免疫、幹細胞、中草藥、中醫暨針灸、腦疾病老化醫學等研究中心,延攬國內外優秀人才和研究團隊,與世界一流的醫學中心和研究機構合作,發展尖端醫療獲得豐碩成果。現代醫療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周德陽院長帶領下全力發展智慧醫療與高科技生醫產業,在惡性腦瘤、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重大疾病上獲得突破性進展,在臨床治療提供病人尖端醫療服務,不斷提升醫療特色與品質,唯有精益求精,好還要更好,才能成為民眾最信賴的健康守護者。迎接AI新時代挑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透過跨國合作積極創新研發,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精準醫學、3D列印、智慧輔具、新藥開發、尖端醫學如細胞治療等,建構發展AI大學和醫院,並透過產學合作進而輔導成立衍生企業開發為商品,帶動健康產業升級及經濟發展。此次在台灣醫療科技展聚焦的亮點包括:在細胞治療領域,由周德陽院長帶領臨床研究團隊進行樹突細胞免疫療法的第二期臨床試驗,已取得美國FDA孤兒藥認證,台灣TFDA pre-IND 諮詢送件中,此一技術已移轉「長聖國際生技」進行細胞新藥開發。在精準醫學方面,現與台灣唯一兼具幹細胞、免疫細胞與腫瘤細胞儲存服務的「長新生醫」合作,推出「精準醫學暨基因檢測」,對疾病防治有極大貢獻。本院「細胞治療核心實驗室」針對腫瘤、中風、退化性疾病,研發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與各種間質幹細胞最新的細胞技術;在異體間質幹細胞上,心肌梗塞取得美國FDA與台灣TFDA 核准臨床一期試驗。本院「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研發並建立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例如乳房超音波輔助診斷系統、骨齡評估系統與肝臟輔助診斷系統的自動化腫瘤圈選等,均為醫師臨床診斷的好幫手。本院大數據中心建構的「急性腎損傷防護網」,整合多面向的醫療統計進行大數據分析後,透過醫院資訊系統,可即時發出風險警示,供醫療決策參考,對民眾末期腎病的控制大有助益。同時將資訊通信(ICT)技術融入醫療照護環境,以雲端服務及行動應用為基礎,發展全方位的智慧醫療,包括建構智慧大廳、智慧病房及應用於智慧排程,內容涵蓋門診、手術室管理、麻醉e化整合照護及智慧病房行動化管理等。本院與亞洲大學共同成立「中亞健康網」,建置「智抗癌,癌症網路e院」,整合臨床資料庫與各大疾病主題研究資料庫,提供民眾正確防癌知識與線上諮詢服務。全國第一個由醫學中心與企業聯手打造的癌症智能機器人「e博士」,能針對12種癌症,提供逾千項癌前了解與癌後照護須知,如同癌症小百科。本院與亞洲大學及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合作,成立「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以新思維與新技術研發客製化生醫材料,經技轉予「長陽生醫」將其導入牙科、骨科、復健科、整形外科與神經外科等精密醫療。本院與「百醫醫材科技」合作研發「腦機介面神經復健輔具」,以復健輔具帶動病人復健;另有「軟性陣列式壓力感測輔具」,製成「無線傳輸鞋內壓力分布偵測鞋墊」及「智慧臥床管理系統」,已獲國內外多家醫院採用。中國醫藥大學與上銀集團合作成立的「HIWIN-CMU聯合研發中心」研發各類智慧輔具、復健機器人,帶動台灣醫學工程與復健科技的新未來。另外,國內肝臟移植權威的器官移植中心鄭隆賓院長,開發多項創新的肝臟移植技術,以及重建外科權威的國際醫療中心陳宏基院長,診治國際重難症病人,共同培訓國外醫師團隊,回饋國際社會。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不斷追求卓越,是臺灣成長速度最快的醫學中心,為促進人類健康福祉,更全力發展智慧醫療與高科技生醫產業,期能實現蔡長海董事長打造卓越優秀的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醫學中心願景,讓台灣的醫療與科技產業在世界發光發亮,「我們不但要成為台灣的驕傲,也要成為世界傑出的品牌」。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誠摰的邀請您,前來台灣醫療科技展場J506攤位,與我們共同體驗尖端醫療智慧之旅。
(台灣肺癌一線免疫療法) 前3個月 廠商贊助; 有效健保再付
每小時就有1名肺癌患者死亡!醫呼籲:晚期肺癌第一線「免疫療法」 陳稚華2018-10-16 09:51小中大 據統計,台灣每年新診斷的肺癌患者高達1萬3千多名,且因肺癌難以早發現早治療,國內超過7成的患者發現時,已為難治療的晚期,是最致命的癌症。 「其實免疫療法對很多癌症都有效,因為它不是攻擊癌細胞、而是改善我們的免疫力。健保署應該要及時行善啦,去年有7、8千名肺癌病人死亡,多少病人在等待中失望離開......」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感嘆。日前才剛公布的2018諾貝爾生醫獎,頒發給美國免疫學家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他們因發現透過抑制免疫負調控機制的癌症療法,並認證了其抗癌效果。「現今這個機轉已發展為『免疫檢查點療法』(Immune checkpoint therapy,俗稱免疫療法),其中PD-1、PD-L1和CTLA-4等免疫療法更已是國際抗癌的主流趨勢,治療效果佳。」陳育民指出,據臨床研究顯示,於晚期肺癌領域使用免疫療法可延長的中位數存活時間,甚至是化療的1倍多。 陳育民指出,免疫療法對很多癌症都有效,因為它不只是攻擊癌細胞、而是改善人體的免疫力。據統計,台灣每年新診斷的肺癌患者高達1萬3千多名、每40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肺癌;2017年死因統計,台灣每不到一個小時就有一名肺癌患者死亡,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王金洲也指出,台灣肺癌五年存活率僅16%,晚期僅剩4.9%。因肺癌難以早發現早治療,國內超過7成的患者發現時,已為難治療的晚期,是最致命的癌症。
越早用效果越好!讓患者存活期達30個月「因為肺癌有不易早期發現、容易轉移的特性,國內超過7成患者發現時已是無法開刀的晚期。」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醫療副院長高尚志表示,近4成患者腫瘤未有特殊基因表現,沒有標靶治療可以使用,在健保給付內僅能使用化學治療,但治療成效不彰,中位數存活期不到一年,急需要導入免疫療法來救命。高尚志解釋,「免疫療法可以誘發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擊退癌細胞,經過化學治療後免疫力會變差、且腫瘤也可能會變異。根據臨床研究顯示,PD-L1高度表現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於第一線接受免疫療法治療後,其中位數存活時間可達30個月,為傳統化療的1倍多,患者最好能在第一線、越早使用免疫療法效果會較好。」 高尚志進一步補充,免疫療法徹底改變癌症治療邏輯,不同於傳統療法主要針對腫瘤細胞進行攻擊,而是透過誘發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擊退癌細胞。不過,高尚志也提到,因免疫療法是一種透過自身免疫系統來治療癌症的方法,可能發生免疫相關不良反應,包括免疫媒介性肺炎、結腸炎等;其他臨床重要不良反應包括腹瀉、噁心、搔癢、疲倦、噁心食慾降低、嘔吐等。 「因治療成效佳,延長許多患者的壽命,可望幫助癌症有朝一日成為慢性病。」高尚志指出,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臨床指引已將免疫療法列入標準治療。
台灣免疫療法已到位,健保補助卻落後33國 然而,在英國、日本等各國相繼給付免疫療法使用於晚期肺癌第一線治療的同時,台灣病友卻等不到健保給付。陳育民表示,目前全球有33個國家給付免疫療法,英國、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先進國家也相繼給付,且是第一線就給付,「台灣雖然免疫療法已到位,但健保在免疫療法的給付腳步上,卻落後其他國家。」目前全球有33個國家給付免疫療法,英國、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先進國家也相繼給付,且是第一線就給付。 不過去年健保成本及收入首度出現短絀,約達負98億元,今年還剩2個多月,預估負債將高達257億元。估計明年度健保總額將首度破7千億大關,達到7,140億元,如果再給付新藥,健保會不會垮?「不能因為健保快破產就放棄治療這群病人,這是民眾和病友團體本來就有的權利!」陳育民表示,針對基因突變的病人,標靶都有藥物可以給付了,免疫療法也應該比照辦理。「我覺得第二線非小細胞肺癌以後的使用,可以考慮給病人多試試看,前面3個月看是否能請廠商贊助健保,有效的話健保再來給付,類似恩慈條款的方式,試了沒效、至少大家都盡力了。」台灣肺癌學會與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呼籲健保署應加快腳步,儘速展開與藥廠對話與協商,早日將晚期肺癌免疫療法第一線治療納入健保給付,不再讓癌友及家屬希望落空。
半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 治療 猛爆性肝炎 併發重度貧血/敗血/菌血/肺炎
中醫大附醫: 全外顯子定序 獲CAP認證
中醫大附醫 致力精準醫學發展 2018年11月24日 上午5:50 工商時報【文╱郭信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精準醫學中心以臨床應用為主要的目標,同時成立精準醫學中心門診,結合院內檢驗醫學部和表觀基因體研究中心,使臨床、檢驗、開發和研究之間更有效率合作,致力於精準醫學的發展。針對癌症、罕見疾病、免疫體、藥物代謝體、腸道宏觀菌相、和非侵入式胎兒染色體檢驗等發展出許多檢驗項目,自癌症套組檢驗項目開發以來,已收到為數眾多的自費檢驗需求,而檢測後的結果報告也透過多次討論修改之後成為完整的臨床報告,能夠給予病人及醫生治療及用藥上的建議。對於罕見疾病的檢測,經過我們的努力,也能夠檢測超過40種的罕見疾病,對於診斷困難的罕見疾病有相當大的幫助。除疾病之外,我們也注重產前診斷,建立了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篩檢技術(NIPS)。而全外顯子定序更是中心的核心技術,經過CAP認證,能檢測約2萬個蛋白質相關基因的序列;除了全外顯子定序之外,有賴於本院購入的次世代定序儀器NovaSeq,精準醫學中心已經可以進行全基因體定序,完整定序出人體30億的鹼基序列,對於蛋白質相關基因之外的序列可能造成的疾病也可以檢測,對於預測未知疾病具有相當好的效益,結合美國IBM人工智慧基因輔助診斷系統與中心生物資訊,能夠給予完整的報告,提供可能的致病原因及有效的治療建議。
穿山甲 鱗片 彌補 干擾素基因 功能缺失
賽諾菲 疫苗事件 國光補足缺口?!
(南方科大) 基因編輯寶寶 出生即天然抵抗愛滋病: 中國科學家譴責 !
基因寶寶案 中國科技部:調查後嚴肅處理 2018-11-27 22:45中央社 台北27日電中國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今天針對基因編輯嬰兒風波表示,中國科技部高度關注此事,將配合相關部門展開調查,在進一步核實後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並給社會一個交代。中國國新辦下午舉辦「部長茶座」,邀請徐南平就「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情況」與媒體交流,但基因編輯嬰兒風波成為媒體關注焦點。中新社報導,徐南平在回應相關問題時說,2003年中國科技部與衛生部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中明確規定,「利用體外受精、體細胞核移植、單性複製技術或遺傳修飾獲得的囊胚,其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這項原則中還規定,「不得將前款中獲得的已用於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它動物的生殖系統」。徐南平表示,中國科技部高度重視此事,26日晚間即召開緊急會議。現在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具體情況,在核實情況「明確定性」後,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並給社會一個交代。中國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26日聲稱,世界首例基因編輯(gene editing)嬰兒11月已在中國誕生,並指這對雙胞胎女嬰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此事公布後引發強烈爭議。逾100名中國科學家當晚即發表聯合聲明強烈譴責此事,並指「潘朵拉魔盒已經打開」,必須在不可挽回前關上它。中共官媒新華社今晚發表評論,將此案定調為「違背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並強調只有加強監管,才能讓新技術在「生命倫理與規範紅線內」造福人類。而牽涉生命安全和社會倫理的操作和執行,必須嚴格遵循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不可越雷池半步。(編輯:邱國強)
中國 白樺林組織 +南方科大: 基因編輯嬰兒 (愛滋)
基因編輯嬰兒何來?愛滋公益組織助招募 200夫婦報名 2018-11-27 17:28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北京27日電中國出現「基因編輯嬰兒」引發輿論譁然,除了引發臨床試驗是否符合倫理的討論,也遭質疑參與試驗的志願者以及受試者是否知情。有媒體從北京愛滋(艾滋)病公益組織「白樺林」獲悉,該臨床試驗的志願者正是由此招募。中國新聞網報導,白樺林負責人白樺表示,2017年3月前後,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主動聯繫並介紹他的研究項目,表示希望通過「白樺林」招募臨床志願者。白樺說,自己始終認為該項目是南方科技大學的一項科學研究,同時也出於對賀建奎副教授身分的認同,所以答應幫忙轉發招募信息。白樺也曾對該項試驗能否通過倫理審查存有疑慮,並就此詢問賀建奎,「他說這個沒有問題,肯定能夠通過。」白樺指,該項目對臨床試驗志願者要求嚴格,必須來自愛滋病「男陽女陰」的家庭,即男方愛滋病毒血清呈陽性、女方呈陰性反應,而且患者家屬必須知道另一方為愛滋病病毒帶菌者。此外,還有年齡、身體健康情況等限制。在白樺的印象中,招募試驗者訊息發出後,不少家庭很感興趣,最終共有200多對夫婦報名,經過初篩,共有50多對夫婦符合要求。至於志願者需簽署的知情同意書內容,白樺表示因為並未參與此後流程,所以並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