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September 15, 2019

異體細胞治療 專法 2019年底 拼過

「異體細胞治療」將有專法可循 訊聯、基亞帶量上攻 2019-09-10 12:16經濟日報 記者嚴雅芳╱即時報導 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目前已送立法院審議,拼今年底會期結束前三讀通過,市場預期,若法案順利通過則「異體細胞治療」未來將有專法可循,商機將進一步擴大,帶動相關受惠股股價表現,包括訊聯(1784)盤中股價一度攻頂,來到48.15元,創近一個月來新高價;基亞盤中來到65.6元,漲幅逾6%,一口氣站上5日與月線等均線,並向季線靠攏。特管辦法截至8月底,已有84件申請案,預計9月再通過4案、10月底可望共通過10案。法人表示,特管法由醫療機構申請,而再生醫療則由廠商,未來再生醫療廠商數與臨床試驗數增加,可望推升再生醫療產值,而癌症仍是再生醫療治療著重的疾病,不過,有待未來新療法上市後取得療效與安全性數據來證明,至於特管法界定範圍廣,相關廠商主要提供細胞製備服務,療程收費範圍,以及拆帳狀況,會是未來關注重點。訊聯目前送出的細胞治療申請計畫案已涵蓋六大領域,包括骨科、風濕免疫科、整形外科、皮膚科、醫美、腫瘤免疫治療,包括退化性關節炎、慢性傷口癒合、皮膚微創及癌症免疫細胞療法等適應症,合作執行院所包含三軍總醫院、新光醫院、臺中及北部大型醫學中心、醫美連鎖集團米蘭時尚診所等,到年底可望向衛福部送出10件。訊聯表示,近期將持續加速送件,以累積特管法細胞製備臨床醫療案例,為再生醫療條例通過後將引爆的細胞治療產品應用,做足更多準備。

醫美手術分枝桿菌感染! 治療半年復原

自體脂肪豐頰術現紅腫皮疹 竟是化膿性分枝桿菌悄上身 2019-09-10 19:39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1名中年婦人幾個月前到醫美診所做自體脂肪豐頰手術,約4週後雙頰出現結節性皮疹,從皮膚凸出破損流分泌物,在診所就診多次療效不佳。婦人轉到郭綜合醫院感染科求診、確認是化膿性分枝桿菌感染,經抗生素治療半年才復原。醫師提醒,做醫美手術、植入、刺青等侵入性處置,須有完善消毒清潔措施與可靠認證品牌,避免感染發生。郭綜合醫院感染內科主任鍾志桓指出,分枝桿菌屬是一群特別的細菌,其細胞壁富含分枝酸,檢驗染色時不易被脫色,故又稱耐酸菌,廣泛存在人們日常生活環境中,特別是與水、泥土有關的場所。分枝桿菌造成人類疾病較為人熟知是結核分枝桿菌肺部感染引起的肺結核,結核分枝桿菌以外的通稱非結核分枝桿菌,雖然肺部是主要感染部位,其他約1/5~1/10是發生在肺以外組織的感染,稱為肺外分枝桿菌感染,皮膚軟組織是其中會感染的一部位。鍾志桓表示,分枝桿菌入侵皮膚軟組織是透過人們接觸或吸入細菌方式,致病菌突破宿主皮膚及黏膜障壁而進入體內,之後透過血液循環散佈到皮膚及軟組織。此外,一些侵入性的行為也可將致病菌接種至皮膚及軟組織(如醫美整型手術、皮下植入、填充、針灸、刺青等),經過潛伏期後出現臨床症狀,系統性症狀(發燒、畏寒)並不明顯,皮膚表徵多樣性包括丘疹、膿皰、結節皮疹,呈現紅、腫但摸起來並不熱。鍾志桓說,病史詢問在分枝桿菌診斷上非常重要,包括肺結核病人接觸史、環境暴露史(溫泉SPA)及有無進行侵入性醫療行為(刺青、針灸、抽脂、微整型)。影像學檢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可指出侵犯的深度及範圍,提供日後清瘡手術參考;診斷準則除了一般細菌培養,須加上患部組織切片及分枝桿菌培養。此分枝桿菌皮膚軟組織感染治療方式為藥物加上必要的清瘡手術,早期診斷與治療可減少感染組織破壞,達到最佳預後。

台灣打造 全球智慧醫學影像分析 樞紐中心 !!

AI輔助醫師分工合作 開拓更廣闊的新世代醫療視野 科技部第二季AI投資潛力獎第一名 台大AI中心王偉仲教授團隊人工智慧、高效能計算、數學、統計與醫學等多面向領域知識,完美整合成「人工智慧醫學影像分析平台」,有望成為最貼近醫師們的智慧助手,協助減輕診斷工作負擔,將更多心力放在病人身上,治療疾病以及舒緩不安。

基於同理心與人文關懷 打造醫學影像AI分析平台 「我們都不希望身體有病痛,但真的生病時,無不冀望精確診斷與周全治療。」台灣大學應用數學科學研究所教授王偉仲,回憶起父親生病後經歷的辛苦診療過程,以及他的堅強與勇氣,有著深刻的感受。也基於這份同理心與人文關懷,決定帶領轄下MeDA Lab (Medical Data Analytics Laboratory醫學影像與數據人工智慧實驗室) 團隊啟動「智慧醫學影像分析與創新醫療流程」計畫,希望貢獻長年累月的研究所學,協助有效運用醫療人力及資源,真正幫助社會大眾。特別是王偉仲教授觀察到,現階段醫療模式容易讓醫師工作過度疲累,診斷效率難免受到影響。加上人體結構、病徵起因實在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如何快速精準的分析龐大繁複的醫學影像、病理切片等臨床檢測數據,也是很大的挑戰。台大腫瘤內科主治醫師許哲瑜也是研究團隊成員之一,讓研究成果更貼近臨床需求因此秉持著「Help doctors to help people」的信念,王偉仲教授團隊著手打造「人工智慧醫學影像分析平台」(http://meda.ai),「 平台中使用的創新演算法是臨床數據蒐集之後,利用深度學習與機器學習得到的分析結果,可堪比資深醫師的經驗」,不僅有助於減少病人候診時間,醫師也可更快速做出準確診斷,獲得更高品質的病程發展預測與治療建議,也能夠花更多時間與病人溝通。

人工智慧引擎與擴增智慧流程 提升診斷效率與品質 另外,模組化的人工智慧引擎(AI Engine)以及標準化的擴增智慧流程(AI Workflows),也能協助醫師面對更高層次的醫療挑戰。前者希望針對腦部、肺部、心血管、腹部、病理切片及放射性治療等領域,自主研發核心演算法,有效率地做出精準診斷。後者則希望「Let doctors be doctors」,把AI技術融入臨床工作流程,助醫師一臂之力,進行深層病理分析,減輕工作量。加上平台具備自我演化機制,能夠依據蒐集的高維度巨量資料不斷優化平台效能,打造日益強大的醫療預測模型。

可善用深度學習與機器學習,提高多種醫療影像的分析準確率 身為高效能計算科學領域專家,王偉仲教授進一步強調「醫學影像其實是高維度的數位訊息,而診斷過程像是從數千萬以上的數字中找出幽微差異」。當腫瘤影像和一般正常影像並列,可以透過高效能人工智慧辨識兩張影像的深層特徵有何不同,提供醫師高效率、可信賴的偵測結果。此外,要將研發成果落地,更需要解決醫師的痛點,融入現有醫療流程,「 我們花了非常長時間跟醫師溝通、了解切身需求,才提出臨床解決方案,成為台灣醫療界的創新破口。」雖然研究計畫預計歷時四年,但團隊已跟台大醫院、中央研究院、台北榮總、陽明;美國的NVIDIAIBM、西奈山醫院、麻省總醫院、芝加哥大學;英國的UCL大學;德國的KIT大學;日本的東京大學等領域佼佼者產學合作或共同研究。年度研究成果也在RSNADDWESCESMOGTC等歐美頂尖國際研討會發表,獲得高度認可與稱讚。王偉仲教授期許接下來「隨著人工智慧醫學影像分析平台的發展,能夠協助台灣成為智慧醫學影像分析技術的世界級樞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