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May 14, 2020

(北醫) 零接觸 防疫平台: 非接觸影像心律偵測& IoT閘道器

工研院防疫科技第五招 助北醫打造「零接觸」平台 2020-05-01 19:18聯合報 記者黃有容/台北即時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下,第一線醫護人員負擔沉重,為提高醫療照護效率、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工研院防疫科技首度與醫院合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類負壓隔房病房中導入由工研院開發的「非接觸影像心律偵測」及「物聯網智慧閘道器」(IoT Gateway)兩項技術的「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這也是工研院五大項防疫技術的最新實作項目。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表示,此次與北醫附醫合作的過程有三大意義,包括協助北醫將多樣的生理醫療資訊進行系統整合,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導入醫療人員的需求作為服務設計,以及在北醫實際進行場域驗證。張培仁說,根據統計,醫護人員每日平均進入病房接觸病人約1215次,每次進入隔離病房為病人測量生理數值前,都要花上20分鐘全副武裝,離開時也要全身消毒,過程耗時又具高風險,希望藉由科技的輔助,達到「肢體零接觸,服務無距離」的成效,將醫療人員的感染風險降到最低。「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具備三大優勢,包括:「非接觸平台」,降低醫療人員與患者感染風險;「24小時遠距互動醫療」,提高照護效率;「醫療整合戰情室」,即時掌握心律、呼吸、體溫、離床等生理資訊等,有效降低醫護人員負荷。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說明,平台使用的「非接觸影像心律偵測」與「物聯網智慧閘道器」兩項技術,前者可利用一般影像鏡頭,以結合AI演算法來觀測患者在臉部的微血管顏色變化與胸口起伏變化,進而自動偵測出病患心律與呼吸等數據,一旦發現病患生理狀況一有異樣,便可即時透過後者通報到遠端護理站。護理人員可以開啟視訊詢問和溝通,病患也能夠過App掌握自己身體狀況。張培仁指出,抗疫期間工研院已經推出5項技術協助,從最初的口罩機協助、紅外線體溫感測,到近期推出的「疫開罐」快篩,以及已經在新竹上路的居家檢疫關懷系統,和這次的非接觸影像心律偵測。他說,其實這些技術研發並非專為新冠疫情設計,分別是為了流感、隱私權,以及長照等目的,不過「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這時候剛好派上用場。北醫附醫院長陳瑞杰表示,在防疫關鍵時期,往往考驗醫療人員的緊急應變能力,科技可以跨越空間與時間限制,解決醫護人力不足,大幅地提升醫療資源利用率,未來期能持續合作投入資源,打造防疫科技創新產品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