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June 16, 2020

防疫基金 來源: 國防預算? 科技預算? 菸品健康捐?

中研院士賴明詔:設立防疫基金 視同國防預算2020-05-25〔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國內外,衛福部再提出設置「國家防疫基金」想法,從防疫需求、傳染病研究、人才培育到智慧醫療與防疫,希望更全面涵蓋且提升效率。事實上,從SARS開始,政府及產學界就不斷提出此想法及建言,二○一一年中研院政策建議書即建議台灣設立基金,帶領抗SARS的前副總統陳建仁即多次呼籲。中研院院士賴明詔昨表示,防疫基金應視為國防預算的概念,疫情外的時間也應持續有經費支持研究及體系建構。

中研院多次建議成立基金 中研院建議書的研議小組召集人即是陳建仁,二○一五年面對嚴重登革熱疫情,時任中研院副院長的陳建仁也曾呼籲成立基金,但沒有得到政府部門回應。他認為應盡快設立國家防疫基金,以兩百億左右規模,從學術研究、防疫政策與產業發展三方面著手,建構防疫體系。院士賴明詔表示,面對新興傳染病的整備要有國防的概念,即使平時沒嚴重疫情爆發,國家預算也應要支持研究。他舉韓國為例,這次韓國在病毒檢驗能力做得比台灣好,就是因為韓國面對SARS外,二○一二年又面對MERS,整體來說更有經驗,研究成果也更多。

李秉穎:不要又是3分鐘熱度 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直言,設立國家防疫基金是好事,希望不要又是三分鐘熱度。以疫苗基金來說,當初疫苗基金設立是為了採購公衛疫苗,但新的疫苗很貴,公務預算四、五年來都不變,疫苗經費竟是靠菸品健康捐來補足。李秉穎也指出,國家防疫基金設立的話,感染科醫師人才培育工作也應納入,工作繁重收入又比其他科別少,疫情發生又要出來打前鋒,其實招募也有遇到困難。

蘇益仁:有助病毒鑑定、疫苗開發 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也舉例說明平常防疫預算的不足之處,他說,二○○三年他擔任疾管局長時,簽下十二家合約病毒實驗室,都是這次疫情中有檢驗能力的實驗室,但是到去年年底預算不夠,只剩下八家,今年年初他趕快向疾管署建議先讓經費到位,不然來不及因應這次疫情。蘇益仁說,從防疫物資、檢驗試劑開發、藥物到疫苗儲備都會需要防疫基金。疾管署的防疫科學家和防疫醫師等人力也都要補足,才能迅速完成病毒鑑定、基因定序到疫苗開發。

AI整合: 腦癌MRI影像 辨識IDH基因突變

影像醫學結合人工智慧,提升癌症治療品質 作者 YAP KUO | 發布日期 2020 06 14 如果有一天,癌症檢查只要拍攝一張醫學影像,醫師就能夠依此判斷腫瘤類型、基因突變種類以及該採用哪種治療效果,病患將得以免除抽血、活體組織切片(biopsy)等必須穿刺身體組織且造成不適的醫療程序。這是目前全球醫療科技產業積極研究的「影像組學」(Radiomics發展方向。

影像組學 影像組學這個概念是荷蘭學者 Philippe Lambin 2012 年率先提出,這門學問是將大量醫療診斷圖像如:核磁共振(MRI)、電腦斷層(CT)及正子照影(PET),轉換成定量性大數據,再藉由人工智慧(AI)整合分析,提出腫瘤形狀、大小及其他各種癌症特徵供醫師診斷參考。

以影像辨識腦瘤是否有特定的基因突變 最近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研發出一款 AI僅需要分析腦癌(神經膠質瘤)病患大腦 MRI 影像,即可辨識該腫瘤是否存在一種特定基因(IDH 基因)突變,準確率超過 97%研究發表在《神經腫瘤學》(Neuro-Oncology)期刊。此技術將使醫師治療這類癌症的手法更安全快速。傳統常規檢查耗時且具風險性,醫師必須以手術獲取病患的腫瘤組織,才能分離出癌細胞 DNA 以分析核酸序列、確定 IDH 突變狀態,並以此擬定治療策略。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大腦研究所神經放射學主任 Joseph Maldjian 表示:「了解癌細胞所帶有的特定突變種類對評估病情和決定治療策略很重要,若能使用常規的醫學影像搭配AI分析確定突變,那將會是重大躍進。」

影像組學提升乳癌篩檢的精確性 乳癌是女性常見的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大幅改善患者存活率。但乳癌篩檢(乳房攝影)的準確率尚不足,偽陰性及偽陽性比例仍偏高:每 5 名乳癌病患就會有 1 名接受傳統乳房攝影篩檢後卻沒發現病灶;此外,有一半健康女性十年間定期篩檢乳癌時會誤判為罹癌。最近英國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 Google聯手開發AI系統,能幫助醫師更準確早期發現乳癌。研究人員利用近 3 萬張美國和英國乳癌患者的乳房攝影圖像訓練演算法,準確度優於參與實驗比較的6位放射線醫師平均表現,結果已發表在今年 1月的《自然》(Nature)期刊。

日本明定人工智慧診斷為「輔助工具」 運用人工智慧協助醫師診斷癌症病患的病況,不僅能避免人為疏失還能減少較為危險的醫療程序而減輕患者的身體負擔。但是開發人工智慧診斷的業者會擔心,當診斷發生失誤時責任之歸屬是在廠商還是醫師呢?針對這點,日本厚生勞動省為了讓醫界與廠商有明確的權利義務關係,已在 2018 12月明定,人工智慧屬於輔助診斷工具,最終診斷結果仍應由醫師負責。此外,日本「禁止」完全單靠人工智慧診斷的醫療事業發展。

影像組學的挑戰 影像組學尚處於萌芽階段,雖然癌症疾病診斷、治療追蹤等已獲得初步成果,但許多研究結果往往僅在統計學有差異性,卻無法提供明確是非判斷。影像組學是基於大數據分析的產物,但目前有許多研究樣本數量偏少,導致訓練 AI 準確率不足,有過度擬合(overfitting)的缺點。然而,雖然影像組學仍有許多技術挑戰,但待其發展成熟,將有助於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的進展及整體醫療品質提升。

結語 影像醫學早已為癌症早期發現、病情評估及治療後追蹤等有重大貢獻,優勢在成本低廉,且檢驗時不產生傷口又可避免不必要的治療。未來若再結合人工智慧輔助,將可避免人為疏失,做出更正確的判斷。簡言之,影像組學於癌症醫學廣泛應用指日可待,無怪乎 GoogleIBM等世界級大企業,早已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相關研發工作。

(醫材天花板) 價格高者退出市場不影響病人權益??

自付醫材差額亂象 健保署設"天花板"挨轟 2020-6-13 綜合新聞 針對自付醫材差額,健保署祭出新制,結果惹怒醫界,總統蔡英文在臉書貼文滅火,強調已經請行政院長蘇貞昌,特別注意這件事,也會跟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就各界的意見進行研商。陳時中也親上火線說明,強調會再評估,上限價格是否合理,分類是否公平,希望讓病人獲得保障。只是這次的新制,為何會引起醫界反彈?醫師解釋,對於8大類醫材設下自費負擔的上限,乍看是對患者幫助很大,能少付好幾萬元,卻也可能讓品質好的醫材廠商嚇跑,根本不敢來台灣市場。有民眾質疑以後只剩最爛的醫材留在台灣給全民使用,造福了誰? 自付醫材差額亂象,拖了六年之久,如今健保署首設天花板,擬訂上限價格,卻引爆醫界激烈反彈,更驚動總統親自發文滅火,要求行政院長蘇貞昌、還有衛福部長陳時中再研商,只是看似替民眾省荷包立意良善的政策,這場醫材風暴到底在吵什麼?健保署深夜趕出懶人包說明,以二焦點人工水晶體為例,市面上有15個品項價格落在4萬到9萬元不等,而新制核定費用的上限是56811元。看看15項當中只有3項比核定的上限價低,健保署強調因為同功能的品項多,就算價格高者退出市場,也不會影響病人權益。這樣的解釋卻引發部分民眾不滿質問哪裡不會影響病人權益?以後只剩最爛的醫材留在台灣給全民使用!看看是造福了誰?就怕更新更好的醫材未來會退出台灣市場,對此,陳時中也出面解釋。承諾會找相關單位針對價格跟分類好好討論,怎麼做才能顧及民眾權益又把尖端醫療留在台灣,相關單位得再傷腦筋。

(風險) 口服抗凝血劑vs骨折/骨疏

花蓮慈院研究抗凝血劑用藥文章 登歐美醫學期刊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2020521日(中央社記者張祈花蓮縣21日電)花蓮慈濟醫院家醫科團隊,分析心房顫動患者使用不同口服抗凝血劑對骨折及骨質疏鬆風險影響,2篇研究文章陸續刊登在歐洲、美國等權威醫學期刊,提供醫師選擇用藥的考量依據。參與研究的花蓮慈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黃暉凱指出,因應全球高齡化趨勢,團隊參考台灣健保資料庫,針對高齡長者常見的心房顫動、骨質疏鬆性骨折病人,研究他們長期使用新、舊口服抗凝血劑,預防腦中風的身體差異。黃暉凱指出,抗凝血劑經常被使用在心房顫動患者上,以預防腦中風,人體內幫助骨質生成的元素是維生素D及維生素K,傳統口服抗凝血劑(Warfarin)為了防止血栓形成而抑制維生素K,可能導致影響骨質生成,增加骨質疏鬆或骨折的風險;而新型的抗凝血劑(NOAC),並不影響維生素K,使得新型抗凝血劑有著比較低的骨折以及骨質疏鬆的風險。花蓮慈院家醫團隊比較健保資料庫,平均70歲的新發生心房顫動長者中服用傳統口服抗凝血劑(Warfarin)及新型抗凝血劑(NOAC)的差別,2012年至2016年資料中,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骨質疏鬆症風險下降18%2012年至2017年資料下降16%的骨折風險。這項針對心房顫動患者使用不同口服抗凝血劑,對骨折與骨質疏鬆症風險的影響進行分析,2篇研究文章陸續刊登在「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和「美國心臟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等國際權威期刊,在國際間受到討論。黃暉凱表示,老年人疾病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希望這項研究有助於醫師在面對高齡病人選擇抗凝血藥物時,除了考慮腦中風預防藥物的療效,也須考量藥物造成的風險。這項研究由花蓮慈院高齡暨社區醫學部副院長羅慶徽指導,參與團隊為黃暉凱、家庭醫學部主任葉日弌、高齡暨社區醫學部統計分析師劉品崧、高齡整合照護科醫師許晉譯、復健科醫師林書蔓、研究部醫學統計諮詢師王仁宏等人。(編輯:黃世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