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August 2, 2020

(翁啟惠) 生技條例 延長十年 再有十年榮景

生策會會長專訪(一)/翁啟惠:生醫迎十年榮景 2020-07-30 01:50 經濟日報 / 記者謝柏宏、黃淑惠/台北報導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會長翁惠表示,因應新冠肺炎的影響,提供了生醫產業與資通訊產業合作的契機,台灣擁有全世界第一的醫療服務與國際競爭力的科技產業,再加上若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延長十年,並納入數位醫療與國家策略產品,將帶動生醫產業達到新的高峰,他也認同將會有十年榮景。

以下是翁啟惠接受專訪摘要。問:新冠肺炎疫情對台灣生醫產業的影響?答:今年4月起生策會舉辦一系列的座談會,結合產官學研界商討疫後的發展。大家首先形成的共識是先建立好國家安全的新思維,那些醫療用品與物資是必須掌握、不可缺少的,並思考生技、醫藥業應該如何投入;第二個重點是建立關鍵新科技、開發新市場。生策會自去年改選理監事後,新增了許多科技業及醫界的老闆,到了今年疫情爆發後,網路視訊、AI(人工智慧)、IoT(物聯網)、5G及雲端等科技都派上用場。台灣的醫療服務品質世界是第一,若能結合ICT(資通訊)新科技,應可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以台灣的「健保資料庫」及「人體生物資料庫」為例,這是推動台灣走向早期治療和預防醫學重要關鍵。將來透過大數據分析整理,可協助我們瞭解疾病的形成、發現更多致病因子;除了疾病治療之外,對發展早期檢測及預防也有幫助。

問:怎麼看待台灣ICTAI結合創造生醫產業未來?根據統計,全球生技醫療支出,2018年約達10.6兆美元,占全球GDP10.9%。台灣的醫療支出只占國內GDP6.6%,相較全球的平均值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個數字值得注意,為何台灣醫療支出只占GDP6.6%就能做到世界第一,這也是台灣特有醫療環境所衍生出來的好成績。未來台灣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利用新科技提升醫療精準度與效率,甚至延伸到疾病的預防和健康維護將是關鍵。我很樂觀看待ICT(資通訊)產業跟醫生對話而創造新機會。簡單的說,由醫師提出醫療相關需求,而ICT產業則提供相對應的產品或交由生技界研發。尤其,台灣的ICT產業非常有競爭力,每年平均投入的研發費用約占總營收的2.85%,如果其中有1%投入跟生技有關的研發,每年就有數千億元,這是相當可觀的數字。

問: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將有新版,如果成功,是否會帶來十年榮景?答:肯定會有的,這次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傳出將延長十年,並將新增「數位醫療」及「國家策略生技產品」。三年前政府在BTC(生技諮議委員會)會議上已經有共識要發展精準健康產業;國家策略生技產品,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對的項目,透過生技新藥條例提供賦稅優惠,鼓勵朝高附加價值相關的產品去發展。以疫苗為例,並不是一項高獲利的產品,但是對國家安全卻很重要。另外受到這次疫情影響,產業全球化的概念也會有新思維,台灣對於關鍵原料的掌握很重要。

問:近月來生技股相當熱絡,對台灣生技產業的影響?答:社會大眾對生技產業有必要進一步的認識,從資金、人才、研發項目到國際化等四大重點去關注。生技產業投資期長、風險也很高,台灣因為從事股票交易不用課稅,全民投入股市後,一遇到波折就容易出現不同的聲浪;另一方面,台灣比較缺乏對早期的新創公司及後期臨床試驗的投資,造成公司因資金短缺而經營不順利,或許政府可以鼓勵更多創投,讓資本市場更活絡。在人才方面,如前所言,因為資本市場的結構問題,台灣生技產業在剛成立的初期及臨床三期這前後兩階段,都很缺乏資金。因此台灣生技公司規模都很小,人才被稀釋,加上生技經理人才本就缺乏,整個產業體質也不夠大,也就無法造就更多經營管理人才。第三是研發選題的部分,因為國內的資金較保守,不太敢投入高風險的研發項目,目前台灣已有18項新藥研發成功,其中七項已進入世界各國市場,只是目前已上市的藥品市場範圍仍小,希望後續能有更多重量級的新藥在台灣推出。台灣也應該要鼓勵發展需要經過人體試驗的高階醫材。第四是國際化部分,台灣經濟發展的強項在中小企業,這固然能讓初期的生技公司發展更靈活,但是到後來往往需要大公司來承接,並開拓市場,在國內現有的藥廠之外,或許台灣的高科技廠商也可以參與扮演這樣的角色。

新冠疫苗研發 挑戰大 問:台灣發展疫苗產業建議?答:台灣目前有幾個單位在發展新冠病毒疫苗,且已經有很好的進展,但國外的疫苗發展速度比較快,他們會自己先使用後才供應到其他地區。如果台灣的疫情嚴重,就要靠自己發展疫苗了。最近發現病毒在棘蛋白上有很多變化,1,300個胺基酸中有800多個突變,72個地方有醣化現象,目前研發中的疫苗是否能產生足夠的免疫反應來對付病毒的突變,這對全世界都是一個挑戰。現在中研院的研究團隊也正在進行新冠病毒疫苗及其廣效性疫苗的開發,但是還在實驗階段,尚未對外發表,我認為發展這種廣泛保護性抗體或疫苗(也稱為通用疫苗)將是重要的目標。

問:生策會的角色與今年的目標?答:生策會今年的工作重點有四大項目,除了建立高科技產業與生醫產業的交流平台之外;二是舉辦座談會,尋找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機會;三是針對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修正條文,整合產業的意見並向政府提出建言;四是在年底前舉辦醫療科技展與MEDTEX亞洲醫療科技論壇。希望生策會能時時深入瞭解產業的需求與困難,不僅搭建跨產業的合作平台,也協助政府共同努力,把台灣的生技產業一起推到新的高峰。

美國MSB(Menarini Silicon Biosystems) 推廣 博錸 癌症檢測: 小量出貨驗證

博錸生技攜手MSB 進軍美國 時報資訊 2020728日【時報-台北電】博錸生技(6572)宣布,與美國MSBMenarini Silicon Biosystems, Inc.)簽約供應癌症相關檢測試劑,已陸續完成多項產品驗證,即將開始出貨。MSB將以博錸的癌症檢測試劑提供檢測服務給全美27家知名的實驗室與學術機構,作為癌症研究與新藥開發的參考依據,達到精準醫療的目標。此外,博錸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已獲歐盟CE-IVD及美國FDA EUA資格,目前已小量出貨給MSB進行驗證,雙方未來合作項目可望再擴大。瞄準生醫未來主流趨勢精準醫療與伴同性診斷市場,博錸以自行研發的影像晶元磁片關鍵技術開發一系列癌症相關檢測試劑,所有FFPE產品均已取得歐盟認證。博錸針對非小細胞肺癌(NSCC)開發出一系列完整的檢測產品,可檢測55項基因突變、28項基因重組、5項拷貝數變異,應用於精準診斷、治療管理及癒後監控,檢測涵蓋範圍為目前市場上最廣。博錸指出,雙方於今年62日完成合約簽訂,攜手推展美國市場,MSB將以博錸的癌症檢測試劑提供給27家客戶。

台灣的醫院體系----生技產業: 巨大鴻溝

合一股價像大怒神 宣明智談生技業:台灣醫院和產業勢必結合 信傳媒 鄭國強 2020724 亞洲生技大展讓生技股再度浮上檯面,許多參展廠商都關注著「合一」的股價走勢,尤其戲劇性地從476元生技股王的位置、連續8根跌停板到194.5元,又在亞洲生技大展舉辦前一天逆轉漲停,股價走勢被市場人士戲稱「大怒神」,對生技產業涉獵頗深、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簡單回應說,過去台灣大部份投資人都專注在電子股,因此會比較保守(相較於生技股),不過他對台灣生技產業有一番見解。今年的亞洲生技大展遇上武漢肺炎全球肆虐,成為產業焦點,大會以「危機中找尋生機」(Finding Cures in the Crisis)為主題,涵蓋5大主題:全球抗疫、先進療法、精準醫療、數位醫療、投資與區域合作,還有超過百位國際專家來參加研討會,蔡總統到場致開幕詞時提到,台灣近2年執行臨床試驗超過300件,有8成是和跨國大廠合作,顯示國際級資金和技術加碼投資台灣。

合一股價驚天表現,成為生技展廠商私下話題 展覽歸展覽,股市歸股市,現場有500多家廠商、1千多個攤位,熱門話題除了武漢(新冠)肺炎疫苗進度以外,股價連續飆漲的合一生技也是談論的焦點。宣明智認為,台灣的生技產業起步一陣子,但市場投資過去多關注電子股,自然比較保守。國內電子業大老施振榮、林明憲、宣明智都持續投資生技醫療、醫療設備產業,搶搭高齡少子化浪潮,對整個生技也的發展有一定的期待,宣明智說,台灣的醫院體系、醫療體系很強,生技製藥也有龐大發展能量,但目前兩邊還沒有結合在一起,醫院和醫療產業這是一定要結合的。他舉生技大國瑞士為例,人口800萬比台灣還少,台灣的醫療規模和臨床基地遠大於瑞士,現有醫療照顧體系不比瑞士差、甚至更強,人員素質也比得上,但瑞士是生技醫療大國,台灣一定也可以。

瑞士小國能成生技巨人,台灣也有豐沛發展條件「以前台灣都是外循環,把東西出口到國外去,再去買國外好的東西進來。」宣明智強調,現在台灣是把內循環弄出來,尤其是醫療的內循環,是最必要、最需要、而且是最快可以做的,「就像武俠小說形容的一樣,內外皆修、任督二脈就通了。」生技中心執行長吳忠勳也認為這個趨勢是必然的,藥廠過去比較具焦在藥物,但先在進入到細胞治療領域、基因治療、大數據等新的技術領域讓生技產業和醫療系統更加密不可分。看在業界眼中,台灣的醫院體系和生技產業之間還有巨大鴻溝,國鼎生技總經理蘇經天表示,「這個產業資訊不對稱非常嚴重,如果不瞭解會被一些公司發布的訊息蓋過去。」他說,台灣的生技產業有著許多頂尖的專家、醫療體系也有很多頂尖的專家,但是這兩邊存在很大差異。

醫院與生技醫療產業,目前存在巨大鴻溝 蘇經天分析說,在生技產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頂尖人才,台灣許多頂尖人才都在醫療,也在生技,但中間缺乏足夠的連結,中間的差異在於對臨床實驗的認知。他以美國生技醫療產業發展為例,醫院的醫生和 做臨床實驗的專業醫生是分工的,國內過去很多公司是研究所畢了業、就來設計臨床實驗,做了10年以後,臨床做完也宣布失敗了,還有很多公司以為這個藥對某個癌症有效,對其他癌症也會有效,但看在醫生眼中不是這樣。蘇經天指出,生技業的專業醫生和醫院醫生的差異,在國際藥廠裡面的角色叫做Chief Medical OfficersCMO),如果一家很重視臨床實驗的公司,通常由專業醫生來擔任CMO,懂醫療也懂試驗,相信國內的醫院和生技公司,將來也會朝這個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