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October 15, 2020

(代工先行) 生技中心 涂醒哲董事長: 三分研發、七分經濟

涂醒哲:趁這波大藥廠從中國出走 台灣應打造生技代工產業 信傳媒 鄭國強 2020923 「現在國際大藥廠都想撤出中國,台灣有能力接下來代工這個角色嗎?」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接受《信傳媒》專訪時表示,台灣的生技業發展要能有所突破,可以像台積電一樣,先從代工做起,漸漸養出一個產業鏈,「如果有一天全世界有七八成抗生素都在台灣生產,那麼台灣生技業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會像半導體業一樣。」涂醒哲擔任過疾管局長、衛生署長,他大讚台灣這一波防疫的成功,讓世界看見台灣,然而成功的背後,是堅強的公共衛生體系、醫療體系發揮作用,這種無形潛能,遇到大難便發揮它的價值,但可惜的是,台灣的生技產業卻無法在這一波大疫情時代發揮領先全球的價值。他指出,當年李國鼎、孫運璿設定台灣兩大產業發展策略,一個是半導體業,另一個是生技業,「台積電經過多年以後站起來了,還帶動整個生產鏈,但生技業多年來前進步伐不大。」

導體從代工起家,生技業也可以 只是如果生技業的基礎不夠,那麼即使有再多的國際大藥廠想撤出中國,台灣產業能量也不一定能承接。不過涂醒哲認為,這個答案,可以參考新加坡的作法。目前全球10大藥物有6大在新加坡製造。新加坡政府是近20年才開始大力發展生技製藥產業,從2000年後推出5年為一階段的生醫產業發展計畫、打造生技園區、法規配合修訂。涂醒哲近年去考察驚訝地發現,至今新加坡政府對生技仍積極獎勵投資,「你大廠來投資100億元,我就給你100億元,不是入股喔。那新加坡賺什麼?他賺你產生的進步。」

新加坡經驗,七分經濟三分研發 新加坡不是沒有跌倒過,他指出,早期新加坡政府把生技產業發展計畫寄望於國際名師,重金禮聘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當主持人,而且由李光耀的女兒親自帶領,但也許實驗室距離產業還是太遠,最後成效不張。後來,新加坡政府邀請國際大藥廠葛蘭素GSK)的總裁擔任國家生技產業發展計畫召集人,這在台灣幾乎不可能發生。新加坡政府在計畫的第四階段,匯集各國精通生醫法規、語言人才成立「醫療法規卓越中心」(regulator of excellence),打造良好的法規環境,再搭配租稅獎勵、專利保護、創業基金等誘因,國際大藥廠就紛紛落腳新加坡了。涂醒哲指出,這一波武漢肺炎肆虐,韓國已經在賣篩檢試劑,開始賺錢了,台灣還有很多成長空間,從這些例子,他建議台灣生技業發展可以朝向「三分研發、七分經濟」的目標努力

生技業代工先行,組織法規也要再進步 「就像當年台積電一樣,做的都不是自己的東西,但是代工做得好,一樣帶起整個上中下游產業鏈。」涂醒哲說,台灣的生技業也可朝這個方向發展,三分研發、七分經濟,以產業化賺到的錢,再投入研發新創。像這一波疫情,在疫苗的供應上,涂醒哲建議,研發與代工可以兩路並進,除了獎勵廠商投入研發,政府也可以找國際大藥廠合作,授權生產,速度快,又可以扶植代工產業。從中長期來看,涂醒哲認為台灣應思考如何把這一波疫情化危機為轉機,重整國家生技政策,為產業發展找到新契機,他還編撰「2020台灣生技政策白皮書」,從組織、法規、人才、跨域合作上,對生技政策提出建言。

台杉+北醫 規劃 創業人才培育課程

台杉攜手北醫 培養醫療、ICT產業跨域人才 2020/10/05 〔記者吳佳穎/台北報導〕後疫情時代,遠距醫療興起,凸顯生技結合ICT(資通訊)技術的智慧發展已是趨勢,且近年來,精準醫療、ICT(資通訊)跨域整合,成為台灣生技醫材產業發展的熱門關鍵詞。為促使跨域對話,並聚焦高端醫材市場的商品化、市場開發,台杉投資與台北醫學大學共同打造「台杉X北醫 創新加值平台」,盼藉人才培育課程、活動等雙向規劃,培養跨域人才。台杉投資生技基金合夥人沈志隆表示,台灣很早就看出醫療結合ICT跨域人才培育的重要性。科技部早在2007年推出「台灣-史丹佛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人才培訓計畫(Stanford-Taiwan Biomedical Fellowship Program, STB)」,甄選出工程、醫學、生命科學、商務管理等不同領域人才,至史丹福大學參與為期1年的醫療器材產品設計、商品化實務訓練,到2018年帶動18家醫材新創公司成立。此外,近年來,電子大廠加碼投入生技醫療產業,包含,直接投資醫療新創,或結合原有研發團隊開出新產品線,如鴻海投資以色列醫療影像新創公司;廣達除投資健康照護科技醫材,旗下廣明光電轉投資的柏勝生技,日前更開發出武漢肺炎快篩技術;仁寶則鎖定精準醫療、健康照護並進一步與醫院合作。上述皆為ICT產業跨入生技醫療異業合作的實例。沈志隆表示,這些來自ICT產業資金、人才投入,對台灣醫療產業發展相當正向。今年在「2020 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io Taiwan CommitteeBTC)」會議上,行政部門也將攸關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落日時間從2021年延長至2031年,並從原本新藥、高風險醫材、動植物用藥、再生、精準醫療等適用範圍,擴大到數位醫療、國家策略生技產品等7大項目。但沈志隆強調,生技、ICT屬於2大不同產業。由於生技產品使用於人體,不但產品開發周期長、研發費用高、商品風險大,過程中更受到法規嚴格規範,不同國家法規也不同。台杉投資生技基金希望以過去協助台灣生技新創團隊國際鏈結的經驗,從選題、設定市場端需求、國際合作等提供專業協助。北醫近來則積極推動校內科研成果商品化,校內台北醫學大學生醫加速器,為國內首家醫學大學成立的加速器。「台杉X北醫 創新加值平台」--高端醫材創業人才培育課程,為每2年開設1次的課程,共規劃12大主題。從創業個案討論、選題、募資,到商品化後的智財保護、醫材/臨床法規、市場佈局、美國醫療保險制度與醫療器材商品化策略與商業模式的傳授。授課師資,包括,來自創投界及台杉投資的專業投資團隊、台北醫學大學醫師團隊、國際法律事務所、會計師及醫療器材的新創公司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