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October 26, 2020

AI智慧醫院? 長庚 超前部署: 商業智慧醫院

林口長庚成全台最早數位化醫院 院長:就醫更快更安全 2020/10/23 旺報 簡立欣 近日《天下》雜誌專訪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談此次疫情中長庚醫院的數位管理「超前部署」,不只談AI(人工智慧),更納入BI(商業智慧)。報導指出,早在1976年長庚醫院成立時就導入電腦化系統;2000年推動電子病歷、2015年後持續再造,開始更有效率地推動結構化病例跟AI應用。程文俊說,長庚的努力獲得了重視,2014年,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成為台灣首家獲得醫策會「智慧醫院標章」的醫院;2019年成為台灣第一家通過全球最大數位醫療組織、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 HIMSS)「電子病歷水準模型」最高級(7級)實地認證的醫院。報導指出,數位練兵4050年,今年的百年大疫,長庚醫院終於上場實戰。程文俊說,長庚的智慧醫療藍圖不只談AI人工智慧,更納入BI商業智慧,長庚啟動「感染管制智能監測儀表板」,哪層病房有人發燒、比例是否過高?是一般發燒還是新冠肺炎?「BI能讓你馬上發現不正常數據。」否則,長庚體系醫院全台有七大院區、9000個病床,還是遠東最大的醫院,光靠人力很難掌控全局。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新冠疫情,林口長庚由於接近國際機場,又協助處理磐石艦、養護中心等重大事件,檢驗量占全國的24%,醫護徹夜加班,負擔沈重。過程中,科技發揮了重大作用。首先就是建立資訊整合平台。「建立防疫資訊整合平台很重要!」程文俊認為,防疫最重要就是TOCC(確實詢問並記錄旅遊史Travel history、職業別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 history及是否群聚Cluster等資訊),長庚的平台連接建保雲端旅遊接觸史,搜集病患人跟員工的TOCC,從門診、病房、檢查到開刀,全部資訊透明。舉例來說,透過門診預約系統,可以提前知道明天可能有4萬個病患要來看病;並且知道哪些人是隔離期間出來的,就轉請他到防疫門診或急診。其次,長庚也將商業智慧分析(BI)應用在物資儲備。例如,疫情期間,口罩、防護衣等物資雖嚴格控管;但透過系統數據,可看出哪些病房可能因感染較多,用的比較多;院長就立刻調度物資,用在最應該用的地方。最後,長庚也建制完整的監測跟服務系統,從陪病到訪客都管控,訪客採實名制,必須事先在APP上輸入TOCC資料。同時推出「藥來速」,在院外用窗口遞送藥物,避免感染風險。此外遠距診療也大幅應用在居家隔離的病患身上,透過視訊得到醫療意見,有急迫性才到院治療。報導指出,防疫過程雖辛苦,長庚也得到許多病毒的相關資訊,在今年6月時已發表30多篇國際論文,程文俊說,相信長庚的作為對國際防疫有正面的意義。

台大癌醫中心: 成為台大分院 幫總院分流 增加病人數

癌醫中心定位不明確 病患「門可羅雀」 更新時間: 2020/10/25台大癌醫中心醫院成立以來經營狀況不佳,不具名醫界人士透露,癌醫中心病患「門可羅雀」,除因地理位置不佳、交通不便,且該院對癌症要積極治療或安寧緩和的定位不明確,在尚未打出名號的同時,病患當然還是往老牌的綜合性大醫院跑。 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說,癌醫中心最初構想只是蓋癌症大樓,但因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有理想和構想,想結合台大資源打造華人頂尖癌症治療中心,故計劃才逐漸轉向朝獨立中心規劃,但獨立醫院在人員異動、調度上都有嚴格規範,盼未來成為台大分院後將有更密切的合作。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說,該院以治療癌症為主,也提供各科別的醫療服務,現在癌醫中心與台大醫院總院間存有許多行政障礙,在醫師支援上,若總院醫師到癌醫中心支援有繁複的行政流程,成為分院後人才交流可以更順暢。張上淳說,台大癌醫中心目前核准開床數約105床,加上特殊病床則可達130床,實際開床數則為88床上下,但未來併入台大醫院後不影響現有床數。台大校長管中閔說,目前癌醫中心病人數還是太少,成為分院後未來期望可以幫總院分流。

華碩: 推出的頸動脈超音波AI系統/ 微星: 養老院無人車送餐

華碩搶智慧醫療商機 推頸動脈超音波影像AI分析系統 鉅亨網記者劉韋廷 台北2020/10/21品牌大廠近年持續搶攻智慧醫療商機,華碩 (2357-TW) (21) 日宣布,發表頸動脈超音波影像 AI 分析系統,結合 AIoT 技術,可望提升醫護端心血管判讀與臨床決策。華碩全球副總裁張權德表示,華碩智慧醫療目標在整合 AI 與檢測儀器,這次推出的頸動脈超音波影像 AI 分析系統,可輔助醫師等醫療人員快速判讀頸動脈狹窄程度與血流變化,早期評估腦中風風險,同時內建多種超音波影像編輯與管理功能,可支援 DICOM(醫療數位影像傳輸協定) 標準化的影像格式存取,達到輔助醫院系統功能。華碩近年持續拓展醫療事業版圖,除陸續與振興醫院、慈濟醫院、桃園醫院等醫療院所簽署 MOU、展開合作外,日前旗下AI研發中心(AICS)也舉辦智慧醫療技術發表會,分享 ICD-10 智能編碼、醫療大數據搜尋系統、非計劃性再入院病人向量分析技術、不良反應藥歷與用藥安全系統等四大智慧醫療應用。另一方面,微星 (2377-TW) 今日也推出智慧生活照護解決方案,以因應未來照顧人力不足狀況,並以清福養老院為示範場域,導入微星 AMR 運輸平台無人車,執行運送餐點、換洗衣物、床單與備品等日常任務,協助照護員服務,提升長照品質。微星指出,未來無人車隊除在大型長照機構使用外,也計畫導入醫院、高齡者住宅,而在防疫期間,無車人也可同步進行空氣品質監測、主動消除病毒、發燒訪客檢出、公共衛教推播、醫療器材運輸等,達到主動防疫的能力。

(洪明奇&卓文恒 拚產學創新)上銀/中醫大 聯合研發中心

中國醫大、上銀研發智慧醫療 漢光演習受傷傘兵受益 2020-10-21 11:33 聯合報 / 記者喻文玟/台中即時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上銀集團攜手研發智慧醫療產品「HIWIN下肢肌力訓練機」、「內視鏡扶持機器手臂」已挺進全球100家醫院使用,安全性及其確效都享有口碑;校長洪明奇與上銀董事長卓文恒共同主持「HIWIN-CMU聯合研發中心」續簽合作協議時,盼產學合作研發創新能擦出火花,智慧醫療產品開發能貼近病人需求。洪明奇指出,上銀集團「HIWIN」是世界數一數二的線性傳動控制與系統科技領導品牌,在台灣精密機械領域扮演舉足輕重的核心地位;5年前,中國醫藥大學與上銀集團成立「HIWIN-CMU 聯合研發中心」預期能發揮產業與大學的專長,相輔相成,果然帶動台灣醫學工程與復建科技邁向新的里程。「HIWIN-CMU聯合研發中心」合作研發能量表現亮眼;完成微創手術系列7件、復健類8件及福祉類1件,經濟部委託案1件,雙方共享專利2件、論文1件,尚有論文持續申請中。「HIWIN-CMU論壇」大眼看HealthCare系列講座4場,讓多名年輕教師及醫師可得到優渥的研究經費,同時成立醫學工程與復健科技產業博士學位學程共同培育博士,這項前瞻性的產業博士學位學程受到教育部的重視。上銀集團卓文恒董事長致詞表示,「HIWIN-CMU聯合研發中心」創新研發的智慧醫療器材「HIWIN下肢肌力訓練機」、「內視鏡扶持機器手臂及配件」已挺進全球100家醫院使用,安全性及其確效都享有口碑。其中,國軍漢光演習發生跳傘意外的一名傘兵,在醫院進行復健,已擺脫了臥床、坐輪椅,持續進步到站著走路、生活自理的程度,即是復健醫療器材最大的功效,最令人喜悅。卓文恒感謝「HIWIN-CMU聯合研發中心」透過產學合作模式,工程師有機會進入校園及附設醫院,接觸到許多學校教師及附設醫院醫師、技術師、護理師,做充分的交流及合作,可於研發設計輸入前期,修正儀器的缺點,讓高端醫療儀器研發與臨床結合,使醫療機器成為外科醫師最喜愛之開刀輔助工具,貼近病人需求做突破,共創人類福祉。洪明奇、卓文恒期許「HIWIN-CMU聯合研發中心」,未來透過臨床與工程的結合火花,持續創新與臨床驗正,雙方使命「促進人類健康基本權」、「人類更佳的福祉與更好工作環境而努力不懈」,二方皆以「共同為人類福祉服務為目標」1+1>2,並相信未來醫療服務將如HIWIN-CMU聯合研發中心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