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碩攜手祥翊攻困難學名藥,初步選定皮膚、抗癌用藥 2021年10月7日【財訊快報/記者何美如報導】藥物傳輸技術開發商瑩碩生技(6677)、藥品開發暨CDMO服務(委託開發與生產)祥翊製藥(6676)強強聯手,6日宣布正式簽訂國際市場策略合作意向書,將攜手搶攻競爭少、獲利空間大的困難學名藥市場,首發選定皮膚及抗癌用藥做為合作開端。 瑩碩、祥翊6日簽訂國際市場策略合作意向書,由瑩碩總經理顏麟權、祥翊執行長吳永連分別代表完成簽約。根據協議,本次合作是結合兩方的關鍵優勢與專長,借重瑩碩在改良劑型的研發實力,加上祥翊擁有國內少數通過美國FDA與台灣TFDA審查合格的高致敏(High Potency)製劑產線,強強聯手,共同進軍高端學名藥市場,初步選定皮膚及抗癌用藥做為合作開端。瑩碩總經理顏麟權表示,全球生技製藥業的合作結盟已蔚為趨勢,台灣市場規模小,加上健保藥價的逐年調整,更需借力使力,以合縱連橫策略突圍,開創藍海商機。我們很高興能促成此一合作案,瑩碩與祥翊雖然都具有困難學名藥的開發與製造能力,但若能有效結合彼此優勢,透過研發與產線資源的共享與分工,減少重複投資的浪費,相信必能創造雙贏局面。」祥翊執行長吳永連則表示,祥翊與瑩碩的結盟,能結合二家公司在劑型開發、原料藥與製劑生產及銷售方面等資源,透過優勢互補,實現專業分工,進而有效發揮規模效益,大幅降低藥物的整體成本,為此我們也感到非常興奮。吳永連進一步指出,口服軟膠囊劑型可廣泛運用在抗癌藥物與多種利基型暢銷藥,祥翊運用自主的調膠技術,積極投入劑型開發並投資產線設備,符合國際藥品高規格標準的軟膠囊生產線已正式投產。雙方此次合作,不僅可加速藥品的研發與上市時程,開創更寬廣的發展空間,亦有助強化祥翊在CDMO領域的實力與經驗。雙方選定的第一個合作項目為皮膚專科用藥,瑩碩總經理顏麟權表示,此產品為處方用藥,光是國內市場在2020年的年銷售額就超過新台幣3億元以上,屬於高單價的藥品,深具開發價值。顏麟權指出,針對軟膠囊劑型的開發,瑩碩透過研發中的新劑型新藥已奠定基礎,如今在祥翊的產線支持下可望縮短藥物開發時程,加速產品上市。雙方並持續洽談其他品項的合作開發,進一步攜手拓展海外市場。
Pages
Tuesday, October 19, 2021
巨生醫: 注射型鐵劑 2026 年取 藥證 (股東:工研院/中橡/漢通/中化/萬豐資本)
巨生醫10/19登興櫃 兩產品將啟動授權 鉅亨網記者沈筱禎 台北2021/10/14巨生醫 (6827-TE) 預計下周二 (19 日) 登興櫃,總經理王先知今 (14) 日表示,旗下肝癌診斷顯影劑 MPB-1523、缺鐵性貧血針劑 MPB-1514 已進入二期臨床,預計近兩年會啟動授權,屆時將與授權夥伴執行三期試驗,目標 2025-2026 年取得藥證上市。巨生醫是由工研院奈米國家計劃,延伸出的奈米藥物開發平台新創公司,具有奈米微粒與奈米微胞兩大技術平台,並有多項產品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肝癌診斷顯影劑、缺鐵性貧血針劑與惡性腫瘤單一療法藥物進展最快。巨生醫開發的缺鐵性貧血針劑,為市面上唯一非醣類製作的注射型鐵劑,去年完成二期臨床試驗收案,預計再執行小型試驗後,2023 年將有望進入三期,目標 2026 年取得藥證。王先知表示,研調預估,2028 年缺鐵性貧血市場規模將達 42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 8.5%,市場規模比想像中更大,待產品上市後,有望拿下一定市占。 肝癌診斷顯影劑可以判斷肝臟影像屬於良性或惡性,王先知說,該產品去年完成二期臨床,由於數據正向,吸引不少業者上門洽談授權,目前以中國授權進度較快,未來不排除與授權夥伴合作執行三期臨床試驗後,目標 2025 年取得藥證。巨生醫股東結構方面,工研院持股 20%、中橡集團 4.2%、漢通 8%、中化 (1701-TW)5.4%、萬豐資本 18.8%。
(半導體AI影像核心) 倍利科技AI技術篩檢肺部LDCT結節
肺癌診斷系統準確率 倍利科技世界第一 倪玉濱/新竹 2021年10月14日【記者倪玉濱/新竹報導】台灣AI影像處理領導廠商倍利科技,昨日(10/13)應新竹科學園管理局之邀,於竹科管理局記者會中介紹該公司兩項技術居於全球領先地位的AI產品,分別為半導體AI影像處理技術產品、以及智慧醫療應用的肺部影像準確輔助判讀軟體。在疫情嚴峻及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催化效應下,倍利科技憑藉著在影像處理與AI技術的深厚底蘊,自2019年起,已成為國內第一家能和美日半導體光學量測設備大廠競爭的本土企業,同時更是全球少數幾家有能力提供半導體產品表面缺陷影像處理AI系統的公司,並協助客戶有效降低AOI設備所篩選出來的可能缺陷圖片數量,大幅降低高過殺率(highoverkillrate)產生的人工成本。倍利科技半導體產品缺陷AI檢驗系統,在半導體封裝測試市場擁有80%以上的市占率;光學顯微鏡AI升級套件,市占率更是高達100%;搭配倍利科技自主開發的自動光學顯微鏡甚至是僅次於兩家日本傳統光學大廠,已晉升世界前三大。從2016年倍利科技踏入半導體產業至今,台灣前十大半導體封裝測試廠多已是倍利科技的客戶,今年第二季更與半導體設備代理商漢民科技正式成為合作夥伴,共同開拓中國大陸半導體市場,預計第四季即開始貢獻營收。除了智慧製造領域,倍利科技亦以半導體AI影像核心成功應用在智慧醫療領域。目前國內的肺癌診治過程中,多以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細胞檢驗/計數(ROSE)進行判別,然而LDCT需要醫師花費大量時間逐張確認,ROSE亦需大量人力在光學顯微鏡上進行視野分類與計數。倍利科技開發肺癌影像分析系統(LDCT+細胞學玻片),讓人工智慧影像協助輔助肺癌診斷系統,用AI技術篩檢肺部LDCT結節、自動化標記顯微鏡下的癌化區域重點、輔助即時細胞學計數,以協助醫師加快影像判斷的速度,並降低漏檢的風險。其中倍利科技的肺結節電腦斷層片AI判別軟體,準確率更為全世界第一,目前除了已在三家台灣主要醫學醫院合作臨床研究。此外入選經濟部AI指標計畫,與台北榮總合作的肺癌細胞病理切片AI判別軟體,能有效協助醫師加速篩檢時間、困難病例及系統性病理的判讀,成功解決臨床醫療上的痛點。倍利科技現在也正與臺大醫院、微軟公司合作手術室虛擬實境系統,協助提升國內智慧醫療的技術量能,智慧醫療市場也預計從明年Q2貢獻營收。
醫護 月省800小時: 北醫 AI重症照護平台
科技取代人類? 北醫轉型智慧醫療 反讓人才升級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2021年10月15日【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近年以科技結合醫療,進行「智慧醫療」的轉型革命。新冠肺炎、少子化及高齡社會衝擊,引出病患照護、醫護量能的大量需求,北醫近年積極轉型Smart Hospital(智慧醫院),卻掀起話題,「科技將取代人類?醫院人力漸漸縮編?」院長邱仲峯強調:「不是人被淘汰,是人被升級。」科技可取代繁瑣的初階工作,讓專業人才進行高階工作,不過台灣仍面臨資金與人才不足的窘境,需靠政府支持,以及產業與醫界的整合,才能真正實現智慧醫療的願望。
智慧醫療成「全能管家」 降低人力、物力、國家成本 北醫近年在智慧醫療成果不少,成為醫病間的墊腳石。例如「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是將所有加護病房患者資訊,即時整合拋轉至資訊面板上,一目瞭然,讓醫護人員每月節省了800小時的抄寫時間、每位病患平均處置時間更少了30%,成為「全能管家」。除了「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iTPass健康醫療區塊鏈應用服務」也是重點發展項目之一,民眾只要在手機上下載APP,並透過智能合約進行線上簽約,建立個人健康數位身份並加密,可安全完整存取病歷紀錄、影像檢查及健檢資訊。近期還加入TPMI台灣精準醫療計畫,提供民眾個人基因檢測報告,掌握個人基因資訊,邱仲峯認為,「病患不用大老遠來醫院看報告,我們直接把報告發給你,可減少人力、物力甚至是國家成本。」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要有效降低醫護染疫風險,也發展「全方位零接觸防疫照護系統」,將移動式醫療車置於病床邊,兼具生理量測、遠端視訊等多重功能,患者的血壓、體溫等資訊每分鐘上傳至護理站電子白板,一旦有異常會即時示警,醫護人員不再需要反覆穿脫防護衣、也不需要進出病房增加接觸機會,邱仲峯補充,「病床也加裝感應器,可遠端偵測病人擅離或跌倒風險」。另外,防疫平台上紀錄的生理數值,也會在電子白板上轉化爲趨勢分析,可掌握病情變化。
癌症智慧醫療系統成本高、發展難 應用於「教育」為上策 邱仲峯院長本身是腫瘤治療的專家,談到癌症在智慧醫療、精準醫療的佈局,他坦言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挑戰,全世界發展癌症體系有兩大主流,一是病情判讀、二是病人追蹤計畫,過去院內曾使用知名國際大廠研發的智慧系統來協助腫瘤的判讀,其精準度高達9成,程度相當於醫師用肉眼與經驗判斷,但這套系統「只租不賣」,大大增加成本,而台灣健保也不同意,因此大多數醫院為此出資的意願不大,寧可按照以往由醫師自行判讀。另一主流,則是每位醫師必須照顧許多患者,因此針對病情的追蹤計畫,發展完善的個案管理系統。邱仲峯表示,「全世界都在發展這種管理系統,但在本土有困難。」因為相較國外每間醫院都有共同的管理架構,因此系統可以健全發展,但在台每個醫院體系架構都不同,發展受阻。面臨負擔高額成本以及難以發展的窘境,邱仲峯表示,或許智慧系統可應用於「教育」,雖然先進國家的腫瘤科醫師都很具水平,但對經驗不足的年輕醫師來說,系統可以協助做判斷分析、提供大量資訊,訓練醫師能力更加到位。
需靠政府挹注資金、人才 才有大躍進的可能 不只是癌症治療,所有疾病運用智慧醫療已成全世界趨勢,台灣的科技業、醫療技術領先全球,因此海外產業選擇進駐台灣,例如國際大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在台打造「未來醫療實驗室」,透過物聯網整合醫療,以病患為中心、以疾病旅程為場域流程設計的診療一體化商業創新模式,並推動智慧健康產業,深化國際鏈結。邱仲峯表示,在台灣智慧醫療進展是Smart Hospital(智慧醫院),但在美國是提倡成為AI Hospital(人工智慧醫院),不只是做好標準初階工作,更具有判斷決策與新創能力,例如皮膚病診斷,可利用AI蒐集大量皮膚病灶影像資料,進行比對分析,做出快速、精準的診斷。雖然產業和醫界近年攜手合作,效果還是有限,邱仲峯認為「台灣要完全進到AI Hospital沒這麼簡單,必須要有人才與大量資金挹注。」例如資訊人員開發軟體時,需要醫師一起合作,但兩者畢竟是不同領域,各自需求、溝通有落差,但以海外教育制度而言,學生發展多元,可同時擁有醫學院、工學院雙學歷,但台灣人大多專一於某領域,國內又沒有足夠經費培植人才,雖然政府近年積極推出各項平台連結產業與醫界,但如果政府能真正挹注資金和人才,往後才能大躍進,從Smart Hospital進入到真正的AI Hos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