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May 16, 2011

誰是台灣血汗醫院的剝削者?

現代醫院缺少了「人味」? 

2011-05-16 新生報15日社論:   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接受中廣訪談「血汗醫院」,直接點名長庚、彰化基督教醫院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拿盈餘來併購、擴建,就像「春秋戰國攻城掠地」,少用來提升醫護薪資、增加人力。對於國內鬧護士荒的問題,楊志良認為癥結不在薪水,而是工作條件不佳,醫院沒有足額聘用護士。有些醫師接受訪問時指出,「每天只睡一、兩個小時的日子,根本數不清了」,「連續三十六小時沒闔眼已司空見慣」;新光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表示,「除了吃飯睡覺,幾乎都在工作」,但他也強調,醫師若能融入興趣,血汗工作也能發現樂趣。 從上述的一些現象看,國內醫護人員幾乎是職場上被剝削的一群,和我們一般人的想像大相逕庭。若護士和醫師相比較,她(他)們從事的工作內容較屬勞動性、技術性,而且收入相對較少,可能和「被剝削」較能連接上關係。可是如今問題揭露,好像醫師的工作情況也十分「糟」,他(她)們只是受僱者,一方面必須承受醫病關係變化所帶來醫療糾紛時起的壓力,另方面也得適應工作場域的一些潛規則,美其名是為懸壺濟世而犧牲奉獻,其實是較高收入的「無產階級」而已。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眼裡,醫療從個人技巧,變成「團體醫療」,醫療體系充斥大量僱傭人力,他們無形中已轉變成「無產階級化」。別以為這種批判理論僅適用在西方社會,因為在台灣的情形好不到哪裡去。無論公私立醫院,凡是大醫院的各科或急診經常人滿為患,醫護人員卻嚴重不足,只好超時、超量繼續工作下去,醫師邊吃便當邊寫醫囑,「壓力大到精神瀕臨崩潰」,試想在如此這般惡性循環的工作環境中,醫療品質又如何提升?倘若醫護人員是被剝削的一群,那誰是「剝削者」,誰是此剝削鏈中的「受益者」?楊志良不避諱的點名血汗醫院,並以「攻城掠地」加以形容,答案已然揭曉。當然,這些被點名或尚未被點名的醫院面對輿論質疑時,都會以各式各樣的理由駁斥,例如長庚就舉申請投資四十五億質子治療機為例,說明係為提升癌症病患放射治療品質。然而,此事經媒體「平衡報導」,好像又為該醫院做了一次「免費宣傳」。凡此種種,不難看出台灣醫療已經十足的市場商品化,從「醫院」併購、「醫療設備」精進、「醫療技術」提升,以及「醫護人員」被剝削等,不就等於像其他商品一樣被購買和販賣,醫療已不是傳統的醫病之間的關係,而是現代企業經營中公司和消費者的關係,包括「醫院」、「醫療設備」、「醫療技術」和「醫護人員」等都在最現代和最精明的管理體系下運作與生存,這也是現代醫療比較缺乏「人味」的原因所在。如果我們說台灣的現代醫療「病」了,似乎亦不為過;如果台灣大醫院一直信奉優勝劣敗的叢林法則,那這個「病」勢將不斷加重下去。楊志良指出國內現階段醫院人力設置標準是二、三十年前訂定的,不符目前實際需求,這可能是醫院改革千頭萬緒的線頭,這也是衛生署和各大醫院應該負起的責任,好讓醫院也是一個有「人味」和「人情味」的地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