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June 22, 2011

台灣國際醫療專區 若循新加坡模式 能有優勢嗎!

醫院公司化/星國經驗 醫療管制彈性化 2011/06/23 經濟日報】穿越人潮擁擠的烏節路,百匯集團的伊莉莎白醫院隱身在各家精品名店背後街道,這座醫院外表及內部裝潢並不起眼,在許多新加坡民眾心目中,醫院另一代名詞就是「高貴」。去年6月亞洲各大媒體紛紛報導,大陸知名藝人趙薇已到新加坡生產,她選擇的待產醫院,就是百匯集團旗下醫院。百匯助理副總裁陳行義說,伊莉莎白醫院在新加坡人心目中,一直都是為西方人提供服務的醫院,1995年被地產公司百匯集團收購後,至今在新加坡共有四家醫院。除了直接設立在新加坡的四家醫院,百匯也在全世界43個城市設有分支機構,以協助跨國病人到新加坡就醫。任何一位國際病人,任何時間向百匯各國的分支機構提出醫療詢問,新加坡總部可在24小時內提供回覆,如果是情況較嚴重的病人,更可在48小時內決定前往新加坡就醫、收費等,再經過預約,病人三天內將可以買到機票及飯店住宿。

連線作業 機票掛號一次搞定 陳行義說明,百匯的國際病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海外直接前來新加坡,占醫院的三成,另外七成為新加坡本地居民,這其中又有三成為居住新加坡的外籍人士。直接由海外前往百匯醫療就醫的病人,又以馬來西亞及印尼人最多,其次是越南、孟加拉及中東等地病人,至於專程從歐美地區飛來新加坡的國際病人則非常少數。「國際醫療」名詞在1980年代並不普及,但已有不少馬來西亞及印尼的華商,陸續前往新加坡就醫,百匯醫療一直是東南亞華人的首選。為了滿足東南亞華人的醫療需求,整個百匯集團1,200位醫生,三成為馬來西亞籍的華人醫生,新加坡政府對於醫療人員管制相對彈性,任何持有美國、英國及澳洲執照的醫生,不論國籍都可以到新加坡開業。根據百匯公布財報,2010年集團營收11.1億星元(約新台幣260億元),年增率15%,去年獲利1.25億星元(約新台幣29.3億元),年增率6%。新加坡旅遊局說明,新加坡2003年起推廣國際醫療,並非單純想要創造商業收入,另一個重點,是為新加坡本地400萬民眾著想。新加坡旅遊局國際醫療保健旅遊處前任處長楊葉振發說,要讓新加坡人獲得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現有醫院必須繼續成長,光靠400萬人口,無法滿足醫院成長的需求。

多元推廣 醫療項目大幅開放 百匯推廣國際醫療的策略,是執行不少國家所禁止的項目,例如活體肝臟移植,新加坡是全世界唯一允許三等親以外民眾提供活肝捐助,自從開放非親屬進行肝移植,至今已進行了200例以上。自2009年開始,百匯又在伊莉莎白醫院,進行亞洲第一家正式以機械手臂進行微創手術,透過媒體的放送,百匯的國際知名度一次又一次在世界各地傳播。新加坡國際管理學院講師陳立穎說,新加坡政府執行家庭醫生制度,新加坡外籍人口眾多,但並未納入家醫系統,因此百匯醫院就成為在地外籍人口的選擇。陳立穎認為,新加坡在國際上的形象,只要政府開始提倡一項政策,世界各國都相信他們一定做得到。信任感是新加坡推廣國際醫療,最大的支柱力量。

收益穩定 吸引私募基金 醫院成立的上市公司,對投資人具備那些吸引力?德盛安聯大霸基金投資首席傅子平分析,世界上主要上市的醫院公司,多半有穩定投資收益的特色。去年第四季來,國內陸續出現幾檔以醫院為營運主體掛牌公司,包括敏盛醫院創辦人楊敏盛創立盛弘醫藥,大陸醫療設備及服務的金衛醫療,及4月底掛牌的新加坡中醫連鎖診所KY馬光公司。傅子平分析,國際上允許醫院上市的國家,包括泰國、新加坡、印尼、澳洲及德國,德國醫院公司過去三年平均配息率2%,新加坡的萊佛士醫院,去年配息率1.8%,澳洲的醫院公司配息率8.5%最高。總體而言,醫院公司的經營都很穩定,不會為投資人帶來高比率的投資報酬,但也不易受景氣影響。以美國為例,每年CMS調查給付給醫院保險,CMS前年8月公布,2011年的payment rates將下調0.4%,消息公布後,美國不少醫院公司股價應聲下跌,顯示各醫院對保險需求仍相當大。傅子平說,醫院公司配息穩定,去年美國一家私募基金就宣布買下一家醫院公司,看中該醫院比銀行12%的利息更高額。帶動私募基金投資醫院的另一主因,是人口老化但醫療資源有限的社會,過去德國一直不斷進行醫院整併,有助於醫院省下更多成本,因此吸引了私募基金前往套利。傅子平舉新加坡為例,每千名居民所享受病床數,2005年為2.81床,2010年降為2.26床,新加坡政府估計到2013年每千名居民享受的病床數目,將降到2.12床。顯示新加坡病床成長速度趕不上人口成長速度,因此讓萊佛士和百匯等醫院公司有擴充規模機會。 (系列四之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