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April 9, 2012

如何不以產業產值來評估 智慧醫療?

智慧醫療帶動醫療與電子產業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2012/04/09-DigiTimes企劃   2012智慧醫療論壇」特別以論壇形式談論「智慧醫療與醫、電產業機會」,由主持人DIGITIMES總經理暨社長黃欽勇,以及與談人台大醫院副院長王明鉅、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研華智能服務事業處副總經理余金樹、永齡健康基金會資訊長劉立,一同激盪出對台灣智慧醫療與醫材發展的看法。  透過醫療雲 建立國際醫療  黃欽勇:第一個題目是「如何透過醫療資訊化,建立國際級醫療服務」。我要追加一項「政府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首先請教台大醫院王明鉅副院長。  放大 2012年智慧醫療論壇與談人,從左至右分別為:DIGITIMES總經理暨電子時報社長 黃欽勇、臺大醫院副院長 王明鉅、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 邵耀華、研華科技 智能服務事業處 副總經理 余金樹、永齡健康基金會資訊長 劉立   王明鉅:我覺得台灣醫師很不錯,素質在全球絕對是榜上有名,但在座應該都同意,以台灣目前的健保制度,醫療業想要國際化,要跨國輸出會很困難。要如何讓醫師、護理師及藥師,每個人都能有一個好的介面與順暢流程,達到他們的需求,並了解不同的病患需求是什麼,資通訊可以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由於各醫院立場不同,醫療雲這件事無法單純由醫院對醫院合作,但是健保局就是我們醫界上頭的一個大老闆,如果他要我們的資料規範與格式上統一,協調大家把電子病歷做出來,主要的問題就只是花時間適應而已:如果我們能做出醫療雲,對於中國大陸等更大的醫療市場,絕對有示範作用,這也是IT界與醫療界的契機。  

掌握新竹以北醫療╱IT產業的在地接觸力量  黃欽勇:想像一下,台灣病床數加起來有3~5萬個,由五到十個醫院整合在一起,大家有個共同的服務平台,我就可以去跟藥廠談合作,請他們贊助,協助把這產業建立起來。其次,我們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大醫院都在新竹以北,電子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在新竹以北,要進行在地接觸,顯然比其它國家來得容易,複製成本更低,機會也比別的國家高很多。我們再請邵耀華所長跟我們評論一下。  邵耀華:誠如王副院長所表示,健保制度造成很多照顧服務僅能達到最低標,目前看起來,建立醫療雲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大家的期望值與實際差異太大。也許對電子產業而言,有些產品看起來很上相,就可以賣了,但醫療界的思維,會先看到新功能所附帶的風險,所以在風險管理的角度方面,雙方期望值差的太多,就很難評估所要付出的費成本。  所以這個產業有趣的地方,在於如何得到正確的回報。每個產業都希望賺錢,一個是定位,一個是定價。在看待所謂的優質醫療或智慧醫療這塊領域,的確要提高自我保健管理的態度,醫療管理的技術再跟著提高,會更有機會。  

聯網、行動、服務三大關鍵  黃欽勇:請余副總談一下,站在研華的觀察。  余金樹:早期很多醫療設備是獨立運作的,現在我們要求就是connected(聯網),無論在ORICU或急診室,它們都要能夠不斷的自動紀錄並聯網。第二個關鍵是mobility(行動),像是MedicalPadMedical Car等行動醫療設備。我們認為行動醫療的裝置要更強調身分認證,跟醫院系統軟體要整合的更緊密,還需要一些防摔、耐酒精擦拭的設計。  另外,怎麼讓護理車電池電力很長效,又要很輕好推,還能提供車類管理,讓醫院IT部門隨時能掌握車子被推到哪裡去,電池要不要充電,網路是不是順暢的妥善率的解決方案等。  第三個關鍵是Service(服務),病人可以透過醫院的Kiosk掛號,在門診間等待時,也可以先輸入自己的證件號碼與症狀,並安排其他檢查,,同時可透過助理工作站查詢藥物顏色、作用、數量。我們慢慢發現,加強醫病關係溝通的設備,已經越來越多。接下來是從純粹的治療(Treatment),慢慢變成服務性的治療(Treatment Service),譬如說坐月子中心,醫美產業等。我們在這些場合,常會誤以為自己身處於五星級飯店。最後我們看到i-Hospital,它是一個更大的照護產業,它可能是預防醫學、驗血市場,往後它可能是一個遠距醫療或居家照顧的市場。  台灣的醫療廠商到全世界遇到的難題,就是新的品牌可靠性不夠高,但是Made In Taiwan是一個好品牌,所以政府應站在後面協助,強調是來自MIT的醫療產品,以及協助國際醫療安規認證,不要讓大部分醫療廠商自己單打獨鬥。  

醫療產業堅貞不移 絕對本土在地  黃欽勇:我們請到鴻海集團─永齡基金會資訊長劉立先生來分享,如何透過對醫療這個絕不會外移產業的投資,產生帶動其他產業的效果。  劉立:推廣國際醫療時,首先要很小心,不要因此造成台灣2300萬人民醫療權利受損,其次要有更好的配套。無論是從內需產業的角度來思考,還是從老年化社會,或是要對外去拓展國際醫療,我們都需要IT產業來協助醫療,能夠讓醫療產業用最少人發揮最大的效益。在進行國際醫療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同時帶動台灣的觀光產業。大家對國際醫療的態度,很多都是往兩極化方向走,一個是醫院的最強項,它可以吸引國外的人來台灣,這些人帶動醫院消費以及醫院週邊商圈的產業,如果是健檢式的醫療,可能會有些許觀光的效益。  IT在醫療裡面是工具,不會因為我們醫療產業的擴大,就能夠讓我們的醫療電子快速的擴大,如果我們不做相關專利、標準的布局,我們就只是做硬體,沒辦法做到真正的國際化應用。政府要有效的整合產業力量,建立讓大家發展的專長平台,這樣會比大家擠在這個小島相互砍殺,還來得有意義。  

揚棄以產業產值Scale off思維 深化內容與在地應用  黃欽勇:醫療界也要開始思考,我們現在的邏輯、方式、工具能不能商業化,方法是什麼?政府期望在2013年整體生技醫療產業的e產業產值,到達新台幣1,200億元,大家如何解讀?先請邵所長評論。  邵耀華:這裡提到的1,200億元產值,是希望現在的生技醫療產值能夠「高值化」,以提高國內的競爭力。生醫產業有個特色,就是越多小公司能夠請更多的人,打造旗艦公司讓少數人能夠轉型,所以政府正在做創業環境的輔導,這個政策的依據,是根據整個環境的改變。  另外,為什麼病人要做管理,醫療才會做的好。原因是光靠補助還不行,假使你健康管理做得好,去掛號就可以打八折;把你的資訊送到雲端整合,說不定你掛號的時候可以提前幾號,因為把所有的照顧做好資料庫,名醫在看病可以節省好多時間,所以整個基礎架構品質很重要。台灣應該朝向高服務品質的高階醫材,而不是高風險的醫材去努力。  余金樹:醫療行為幾乎難標準化,但是產業則必須要標準化且要留住資金,兩者觀點會有些衝突,這中間怎麼磨合並把格局拉大,要認真去思考。以研華為例,我們的定位是個很單純的醫療平台供應商,在搭配許多不同醫療設備時,用我們嵌入技術來幫客戶客製化。  另一個是我們要好好定義homeland(台灣加大陸)的概念,可以在地跟產業對話,大膽的嘗試創新模式。我們希望醫療產業能在這個homeland自訂產品規格與服務,不只是賣硬組件平台,還應該更深入做一些智慧醫療的解決方案,這才能把整個醫療產業產值拉大。  黃欽勇:南韓與台灣去年花在授權與專利金額部分差不多約八十億美元,如果我們要發展智慧醫療,就必須加以重視。我知道鴻海集團在1980年代,就花了很大的心力,且一直都做的很好,請劉執行長再評論一下。  劉立:其實台灣很早就推廣做醫材,在南部最普通的醫材就是體溫計、血壓計這些東西,常常會遇到一大堆要付錢的專利。如果我們要做一些比較先進的高階醫材,由於要經過FDA種種過程,我不曉得有沒有機會在2013年會馬上看到。  王明鉅:健保一年五千億的預算,有一大部分是國外廠商賺走,我相信台灣絕對有這樣的科技能力或know how來發展一些符合需要的醫材。我相信也不一定是歐美或日本進口的醫材就比較好,更鼓勵醫材廠商多多跟醫院這邊來談,也希望廠商來醫院談的時候更有耐心,不要只是想以一年賣你幾台,大概有多少市場,而不是把我們的醫療know how擷取去發展、改良他們的東西,這樣不會進步,沒辦法創造火花與價值。  黃欽勇:借王副院長一句話「電子科技是手段,醫療才是目的」。剛提到2013年醫療器材產值要達1,200億元,與其還在想產值,我們更希望它能另外能帶來800~1,000億的附加應用產值,這才是我們期待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