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May 24, 2012

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From 2011, 拜耳醫療保健事業群西藥部  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與血栓形成  ACS的發生是由於冠狀動脈血管內的粥狀硬化斑塊(atherosclerotic plaque)破裂,導致冠狀動脈內血栓的形成。5 當患者出現與ACS一樣的臨床症狀,例如胸痛和發汗等,應立即檢查並確定病因。一旦確診為ACS時,應進一步分類,確定是屬於ST 段上升型心肌梗塞(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非ST 段上升型心肌梗塞(non-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或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以提供治療的決策依據。當ACS患者恢復後,仍會持續面臨心臟病和中風的高風險,因此可採取一系列的二次預防措施。
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的三種風險      
•當醫師在急診室遇到病患有胸痛或類似ACS的症狀時,應評估這疾病可能是急性且危及生命的。•一旦診斷為ACS後,應精確的區分患者是屬於哪種類型:不穩定型心絞痛、•曾經ACS發作並存活的患者,仍會面臨ACS復發和中風的巨大風險。     
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的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是進行ACS急救處理的重要關鍵,決定何種治療方法是透過病情嚴重程度以及死亡的可能性來將病患加以分層。一系列的風險評估系統也可以用來幫助醫師選擇適合的抗栓或纖維蛋白溶解療法(fibrinolytic therapy)。如果病患的冠狀動脈完全阻塞,通常可以利用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 ECG)中顯示的上升ST段來加以確診。這類患者約佔所有ACS患者的1/3,應立即接受纖溶劑再灌流治療(reperfusion treatment)或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另外2/3ACS患者,其最初的ECG檢查中並未顯示上升的ST段,應接受進一步的風險評估。利用一連串生物標記(biomarker),包含肌鈣蛋白(troponin)C-反應性蛋白(C-reactive peptide)B型利鈉激素(B -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測定,結合患者病史、健康檢查和ECG結果,能提供獨立、附加的預測資料。這些結果可判定患者是屬於NSTEMI還是不穩定型心絞痛;而治療的急迫性也依病患特定的臨床症狀而有所差異。      
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的長期風險   對於最初的表現為不穩定心絞動的患者而言,急性發作後的頭兩個月內,發生心血管死亡事件、再發性MI或進展為MI的風險最高。之後,大多數的ACS患者其臨床表現會和慢性穩定型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相似。由於粥狀硬化斑塊通常遍及所有動脈分枝中,經歷過ACS發作並存活的患者會常常面臨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復發風險、例如MI、突發心因性死亡(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或腦中風。而對那些接受塗藥血管支架(drug-eluting stent, DES)以進行血管再生術(revascularization)的患者,尚存在者晚期支架內血栓形成(late stent thrombosis)的額外風險。對於ACS癒後患者,現在已經有多種治療方法來保護心臟並降低復發性粥狀動脈栓塞症的發生(atherothrombosi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