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May 31, 2012

生物技术产业:卖方市场的全球并购

作者:王进 来源:医药经济报 2012-5-29  目前,在生物技术产业的并购市场上,买家求购心切。彭博社有一些数据支持这一观点:买家出价至少要有70%的溢价,收购价格至少5亿美元。这是投资界自2000年以来收购溢价最高的行情,透露出强烈的卖家市场信号。      最近,葛兰素史克敌意收购人类基因组科技公司(Human Genomics Science IncHGS)也是一个印证,其以68的溢价未能拿下并购。HGS已经实施了毒丸计划,葛兰素史克必须提价才有可能成交。   

卖家的话语权   如果你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有很"牛"的研发实力和新产品,那就是"香饽饽"似的并购目标。因为大药厂基本上都面临新药缺乏和仿制药竞争的双重压力,缺乏新的成长点。今年又有350亿美元的品牌药失去专利保护,未来5年上千亿美元的原创药面临仿制药的竞争。所以,有重磅药(潜力)产品的生物技术公司,都是大药厂潜在的竞购目标。   当然,被收购的对象不会轻易就范,总会想方设法逼迫买家提高收购价。目前卖方掌握着并购定价的主动权,这与金融风暴期间生物技术公司资金链紧张、生存遇到危机之时买家更有话语权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买家来说,现在并不那么容易通过敌意收购逼迫目标公司就犯,讨价还价的余地很大,卖家不会马上答应买家开出的条件。要想成功收购HGS,葛兰素史克或许没有别的选择,要么提价,要么被愿意出更高价的竞购者夺走机会。   现在容易被大公司一眼看中又能迅速谈拢价格的目标公司并不太多,因为现在是卖家的市场。眼下,大药厂的研发困境正是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可以抬高身价的卖点所在。   但另一方面,IPO市场如此低迷,定价偏低,上市后跌破发行价的可能性很大,让许多有风险投资做后盾的生物技术公司基本没有太大兴趣和机会走IPO之路。所以,被大公司溢价并购不仅是已上市公司的退出渠道,也是部分未上市公司希望实现的资本运作的终极目标。   顶级的生物技术标的,是那些拥有后期研发新药或重磅药潜力的中型生物技术公司,对大药厂非常有吸引力。这些公司市值一般在几十亿美元左右,特别对大药厂胃口,因为买下整个公司,可以拿下整个公司的技术平台和所有在研新药产品。所以,大药厂愿意出较高价格对其溢价收购。   

后期项目抢手   葛兰素史克公司欲收购HGS,阿斯利康试图收购Amylin公司,罗氏希望收购Illumina公司,这些传闻不断给生物技术并购市场升温加热,收购案例亦在激增。   接二连三的并购传闻并非巧合,最近媒体热衷报道的诸多大型生物技术公司并购消息和故事,都涉及临床研发后期项目或已上市的药物产品。   这些公司,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私营企业,都可能是大药厂的购买对象。因为拥有大笔现金的跨国药厂正在急寻新产品,通过收购企业获得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是这些大药厂必须做的投资交易。另外,这些大药厂也在进行研发模式转型,不断裁减内部研发人员以降低费用,更多地寻求外部资源与合作。   它们关注生物大分子、抗体药、特色药以及孤儿药领域,引入创新文化和机制,增强生物技术创新元素和产品份额。这些因素使得大药厂并购生物技术公司意愿强烈。   大药厂对后期产品十分饥渴。Panmure公司分析师SavvasNeophytou认为,现在有很多生物技术公司拥有后期研发阶段的新药产品,买主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挑选更对口和价格合适的公司。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并购谈判大多好事多磨,不容易成交,但至少买家开价更从容和宽松,如果谈不成交易,只能进行敌意收购,看机构投资者是否认可买方出的价格,尤其是像卡尔·伊坎这样事先布局的资本大鳄。这将成为并购成败的关键。   

现金主要归宿   并购升温的趋势,在Shire公司首席执行官安格斯·罗素看来,是目前大型制药企业研发转型的必然结果。过去许多制药公司是通过自己的研发机构和内部资源进行新药开发和生产,所有的成本和风险都由自己承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药厂已经无法产生足够的新产品来满足公司的成长需求。   "因此,行业正在凝聚所谓"50-50"研发模型,即自己做一半,另一半靠买或合作。我们会为自己做一些事情,但我们需要不断寻找新技术。"   当然,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并购趋势会很快冷淡下来。据报道,阿斯利康公司换了CEO,思路有所改变,将成为很"饥饿"的买方。罗氏正在搜寻新的诊断领域交易。   买方显然对目标公司拒绝合作的态度很不满意。完成收购价在数十亿美元范围的交易是今年多数药厂的主要目标,太低价格的收购一般都比较早期,对药厂业绩贡献不大,不确定因素更多。   此外,几百亿美元的收购基本不可能出现,因为太折腾,至今无成功案例,只是昙花一现地获取某一重磅药产品而已,对改善药厂研发效率和后续产品链没有任何帮助。   总之,2012年并购形势将热而不狂,机会很多,开价不低,卖方主导的定价机制将使买家掏更多的钱才有可能买下中意的企业。   而即使成交,也是机遇和风险并存,重组整合与产品市场潜力,都存在不确定因素;但是,不并购,失去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整体而言,并购的主题不会改变,大笔现金的主要归宿和用途仍然在并购上。   

相关阅读:早期项目融资仍挣扎   很多业内人士一直抱怨近年来生物技术公司非常缺乏创业资金。然而,最近对2011年的分析表明,所有的危困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生物技术风险投资甚至有显著增长。   根据OnBioVC披露的信息,2011年生物技术公司获得35亿美元的风险资本,同比增长16%。在融资交易的数量上,2011年的160起也比2010153起有所增加。在融资总额上,生物技术也像以往那样引领整个健康产业,超过了其他生命科学领域,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医疗设备、诊断和生物燃料领域。   那么,生物科技缺乏创投资金难道是信息误导?OnBioVC的解释是,可能与那些新孵化的生物技术公司融不到资金有关。Pharmalot的报告指出,由于大学正在加速其技术发明产业化进程,重点放在建立专利组合和剥离技术资产成立新公司。连大学都在剥离,从一个角度上说明,新创公司所要寻求的资金供应正在收缩。   虽然去年第四季度的统计显示,A轮融资是创纪录的,不同于业内所抱怨的现象,即风险投资忽视初创型企业,只愿意投资风险相对小、偏于后期的药物开发项目及相关公司。不过,去年第四季度的投资高峰并不意味全年投资额也创纪录。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数据,投给到生物技术和医疗科技创业企业初创项目的资金总额去年创15年以来的新低。   当然,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对零散的数据进行选择性切割和分析,但是,生物技术风险投资已经是一只"受伤的动物",在新药开发公司IPO干旱季节结束之前,只能舔自己的伤口过日子。长期从事生命科学产业投资的Prospect Venture Partners公司已放弃募集其第四个基金,其他风险投资基金也在苦苦挣扎,以填充他们后续的资金库房,这与这些基金过去表现不佳有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