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國科會的一小步2012-05-0101:20中國時報 【周成功】 兩個月前,當朱敬一教授被任命為國科會主委時,學術界許多人不免有些訝異和存疑:一個經濟學者能瞭解和掌握臺灣科技發展的動向與需求嗎?不過從朱主委最近宣布的兩項政策看來,他的確很快就抓到了國科會過去一些問題的癥結,並且踏出第一步作出正確的回應。 首先,朱主委明確規範國科會主委及相關主管可以獲得國科會支助的研究計畫件數為一件。過去國科會經常會出現一些超大型研究計畫,從計畫的形成、徵求到審查的過程百分之百黑箱作業。其中中研院翁啟惠院長主持為期三年,總經費兩億的生質能源計畫就是一個例子。其他物理科學界中類似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老實說,這一類從上而下、任務導向的研究計畫,除了目標的口號可以喊的響亮之外,大部分的成果只是一些不痛不癢的學術論文。這種計畫的浮濫,除了浪費有限的資源外,它所養成不必負責的學術風氣,乃至倫理規範的違背,對我們學術界的傷害是無形而深遠的。 因此,我把朱主委這一個律己的政策看成國科會想要端正學風的第一步。我更期待他能繼續堅持公開與透明這樣施政的風格。 其次,朱主委對國科會主導並已實施多年的國家型計畫提出了一些具體看法。包括計畫總主特人應該全時參與,計畫執行成效應更嚴格評估,並建立退場機制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在討論國家型計畫得失時經常被提出,但往往會後立即就煙消雲散的議題。 過去國家型計畫總主持人多半由學界大老兼任,但是他究意花了多少時間心力,去思考督促整體計畫的推動與執行?事實上沒有人在意,也沒有人要求。結果就是計畫的成敗,沒有人負責。因為不必對任何人負責,計畫主持人就更容易把掌握的資源當作個人好惡,或是雨露均霑的籌碼了! 當國家能投注科技研究的資源愈來愈受限,而研究與創新又是社會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石,必須受到某種程度的保障時,研究資源的使用,就更需要講求效率了。一些商業經營的管理模式適切的介入,恐怕有其必要。試想那一家公司的股東,會放心把一個投資上百億的公司運作,交給一個兼差不必負責的總經理去經營? 最近英國《自然雜誌》連續三篇評論,就是經濟學者討論如何改善學術界效率並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另外美國今年政府提出的科技預算很清楚可以看出施政的優先順序,而排定優先順序的依據,是針對未來的需求與過去計畫執行的成效而定。譬如美國能源部有幾個長期執行多年的大計畫,就因為未能達到預期目標而遭腰斬。另外也有因為整個領域的前景看淡,像奈米科技而失去優先的資格。 國科會的施政與國內學術界的關係密切,它對臺灣學術風氣的提振與維繫更是扮演關鍵守護的角色。朱主委踏出正確的第一步,我們給予肯定和掌聲。我們更期盼朱主委發揮經濟學家的創意,為台灣的科技發展創造出一個健康而開放的空間。 (作者為長庚大學教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