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7-8 ▲北榮主治醫師黃柏勳表示,血液內皮前驅幹細胞可修復血管受損的內皮細胞,是血管生物學上的重大發現。(記者魏怡嘉攝) ▲北榮副院長蘇東平(前排左二)與台大由副院長黃世傑(前排右二)昨日共同發表作研究成果。(記者魏怡嘉攝)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以往「次發性高血壓」(尤其是因腎上腺皮脂腺瘤引起)多藉由手術治療,但臨床發現,有1/3的病患經手術治療後,血壓仍居高不下;台北榮總及台大合作研究發現,這類病患的血液「內皮前驅幹細胞(epc)」數量相當少。 「內皮前驅幹細胞(epc)」具有修復受損「血管內皮」的作用,可減少組織因缺氧所造成的器官傷害。未來若遇到「次發性高血壓」(因其他原因引發的高血壓)患者可先抽血檢測epc的數量,若數量太少者,會建議先服用皮質酮藥物治療,或許患者不需要開刀治療;或者是經醫師評估後,在手術後合併藥物治療,將有助血壓控制。 北榮及台大昨日舉行兩院合作成果發表會,台大腎臟科主治醫師吳允升表示,台大蒐集了100多位次發性高血壓患者,並抽其周邊血液進行epc的培養,結果發現,epc數量的多寡會影響病患血管狀態及血壓變化。 北榮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柏勳表示,epc可以修復血管受損的內皮細胞是近年來血管生物學上的重大發現。這次的研究也發現,在一些疾病模式中,epc同時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在脂肪肝病患身上,可以發現epc的數量較正常人少,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像脂肪肝這樣的代謝症候群疾病,最後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 此外,研究發現,高血壓病患若罹患早期蛋白尿,血液中epc數量已經開始減少,其可能會加速高血壓病患發生血管動脈硬化的現象。 黃柏勳指出,在知道epc所扮演的角色後,接下來便要進一步去研究,如何再純化、增加epc的數量,以便達到治療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像是適度喝紅酒、運動30分鐘以上及戒菸等,都有助於epc的增加,可做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保健之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