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July 3, 2012

健康管理師助醫病溝通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華人健康網) 2012-07-03 10:05:15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這位媽媽,你的孩子平時食欲如何?有挑食嗎?」在候診時若遇到有人前來詢問,可別太意外,目前已有診所聘請健康管理師進駐,擔任健康「管家婆」,看診前協助家長整理要詢問醫師的問題,看診後協助把醫師的專業術語、轉換為民眾可理解的醫療知識,並針對民眾需求,提供改善生活型態和增進健康行為的建議。 目前在診所擔任健康管理師蔡秉兼,協助把醫師的專業術語、轉換為民眾可理解的醫療知識,並針對民眾需求,提供改善生活型態和增進健康行為的建議。(攝影/張雅雯)  目前在診所擔任健康管理師蔡秉兼就是其中一員,他表示健康管理師可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醫學相關知識和健康生活型態,進而達到自我管理的健康促進目的,目前國內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所,就是培養這類專業人才的搖籃,但健康管理師未經國家考試,僅由台灣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認證,許多醫療院所未必肯定這份專業,因此鮮少有空間發揮預防醫學的專長。 「健康管理師有助於醫病溝通!」蔡秉兼表示,許多人就醫的經驗是:聽不懂醫師和護理師使用的醫學專業術語、門診時間短而來不及問問題;若帶著小朋友就醫,有時小朋友一哭鬧、原本想要問醫師的問題就全忘光了,往往造成民眾就診時許多不便和疑問。  健康管理師蔡秉兼建議,對於新生兒或大寶寶的診察,在家長進診間前先量測並記錄身高體重等、詢問嬰幼兒日常生活型態等,並把家長要詢問的問題加以摘錄後,將資料彙整給醫師,門診後再協助解說醫師的處方和衛教,並提供如何從生活方面促進孩子健康的建議。 至於成人方面,健康管理師蔡秉兼建議在健康檢查之前,根據民眾需求進而與醫師討論適合民眾的健康檢查項目,另外,在健康檢查之後,依據檢查數據和醫師處方進行健康評估和衛教,若數據出現警訊,協助找出生活上有哪些不利健康的行為習慣,提供有效的自我健康管理方法,也免於民眾錯用網路上不正確的資訊,而錯失就醫最佳時機。蔡秉兼認為,許多民眾都認同預防勝於治療,只是目前大多數醫療院所仍以治療做為主要服務項目,再加上民眾與醫師在診間的溝通時間不足,往往造成許多醫療糾紛和醫病關係的不信任感,若能善用健康管理師的角色,不只協助民眾可以自我健康管理,更能有效建立良善的醫病關係,進而讓預防醫學發揮更大作用,全民健保資源才能徹底改善和有效運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