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8 抗血小板藥物監控測儀幫助臨床醫師了解造成支架血栓的原因,降低支架血栓的風險。 李任光醫師/提供 ■李任光(亞東醫院臨床病理科主治醫師)■ 心臟導管與支架置放對心臟血管阻塞的病人是一種有效且方便的手術,在國內行之有年,每年的支架置放病人數約2萬多人,是心臟內科最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但是心臟支架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治療方式,根據國內外的醫學報導接受支架置放的病人約有1%~2%的支架血栓發生率,雖然這些病人也有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Aspirin & Plavix)的治療。 臨床研究發現,其主要的原因有支架材質本身因素、抗血小板藥物失效等,以現行的科技而言,支架材質已非常優良,克服材質上所造成的困擾,但是抗血小板藥物的失效,則是比較無法預測的問題。 所以國外專家學者對此一問題做了許多的研究後,發現對支架置放病人施以抗血小板藥物監控與藥物調整,在預防支架血栓的發生,也許可以有幫助的效果。所以在最新歐洲心臟學會的臨床指引中,在特定的族群可以考慮監控抗血小板藥物的效力,以降低心導管病人支架的血栓發生率。 亞東紀念醫院自2012年初引進抗血小板藥物監測儀器系統,並實際應用於臨床診療服務,藉此發現許多過去不容易處理的個案。 一位在他院接受心導管塗藥支架置放的60餘歲男性病患,在置放支架半個月後,發生急性胸悶而被緊急送至本院急診室,心臟科醫師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於是立即將病患送至心導管室做治療,在施以心臟冠狀血管照影後發現病人產生嚴重的支架血栓,阻礙血液的流通,在經過緊急心導管治療後,病人的冠狀動脈血流暢通,得以暫時解除危險。此時醫療團隊思考這位病患為何會發生支架栓塞。 近年來根據國外醫學期刊報導,「保栓通藥物失效」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因此亞東醫院利用最新引進的「血小板功能分析儀」,檢測其保栓通抗血小板的藥效是否有達到預期標準。 我們發現在標準的服用劑量之下,保栓通藥物產生失效的狀況,也就是保栓通無法有效抑制血小板凝集功能,進而預防血栓形成,於是醫療團隊將病人服用的保栓通的藥量加倍,一週後再進行藥效檢測,發現保栓通藥效增強,血小板抑制功能達到預期,病人繼續服用加量的保栓通藥品,一個月後再檢測第二次血小板功能檢查,抑制血小板凝集依然持續,病人在門診追蹤也非常良好。 從這個個案,亞東醫院成功的利用抗血小板藥物監控測儀器,幫助臨床醫師了解造成支架血栓的原因,進而讓病人降低支架血栓的風險而保住珍貴的生命。 從亞東醫院的資料發現,保栓通藥物失效的病人在經過加倍劑量後,多能提升藥效達到預期抗血小板凝集的效果。近年來所謂「個人化醫療」的觀念逐漸被大家所接受,其效益也不斷地在臨床實證中的到驗證。 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在預防支架血栓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過去因為傳統的手工式血小板凝集檢查有許多缺點(血品準備、耗時及再現性差),而影響該檢查在臨床上的使用率,造成抗血小板藥物不容易被評估。 新式抗血小板藥物監控系統為晶片設計的床邊檢測,其優點是血量少、速度快及操作方便,可以提供24小時檢測服務,完全改變過去的缺點。臨床醫師可以利用此系統評估藥效程度,對病人的治療做到客製化,提高病人的就醫品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