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July 15, 2012

國科會審核研究 不再看RPI

2012/06/26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陳幸萱/台北報導】 從明年起,國家科學委員會審核研究計畫方式將大幅改變,過去常用的「研究表現指標」(Research Performance IndexRPI)公式不再採用,而以計畫本身內容和申請者過去表現,判斷該研究案是否能通過。 目前不少學門審核研究案時,會用公式計算申請人發表過論文的期刊,得出加權平均值(即RPI)。然而,這卻造成部分評審委員只看RPI就判定是否通過,也讓國內研究人員過度追求RPI等量化科研指標。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表示,科研指標是幫助評斷的工具,但不能變成「框架」;如果研究人員被指標框架「綁死」,就不利研究。指標也會讓人「懶」,評審委員應該多看看申請的研究案內容,如果只看指標,長久下來會引領研究人員追求指標,而非追求卓越。 前天朱敬一邀集國科會各學術處處長、各學門召集人開會,他在會議中引述《金剛經》,把渡河的木筏比喻為學研指標。他說,當離對岸(進階學術成就)還有段距離時,我們需要木筏;但當我們到了對岸,就要把筏捨棄。 一般人文研究發表論文數量較少,朱敬一說,國外有些大學的出版社如哈佛、牛津,名稱就代表品質,但這種情況在中文出版品內不多。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正推動「行遠計畫」,鼓勵人文學科研究人員寫作專書。 對於國科會的大動作,台灣大學主任秘書張培仁表示,台大樂觀其成。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肯定國科會的思考方向,但也認為要有配套制度,避免「學閥」產生。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也贊成此新制,他說只看論文點數「太鑽牛角尖」。審核一個人是否有能力做研究案,指標包括論文發表、國際肯定及榮譽、專利技轉成果等,甚至教學、會議主持等「服務」成果也很重要。他期待學研機構的評鑑方式跟著改變,別再獨尊論文發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