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April 8, 2012
Narrow Band Image窄頻影像內視鏡 發現早期癌病變
台灣觀光醫療…五星級特色診所 當道!!
秀傳醫療體系強調 預防醫學!!
糖尿病藥物 metformin 用於抗胰臟癌!
治糖尿病藥甲福明有助抗癌 編譯中心綜合芝加哥6日電世界新聞網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簡稱AACR)本月在芝加哥會議提出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常用的治糖尿病藥物甲福明(metformin),可能有助抗癌。甲福明幫助糖尿病患降低血糖,讓病人對胰島素的作用更敏感。由於早先有些研究發現,甲福明可增加一種抑制腫瘤酵素的作用,後來又出現針對甲福明效果的若干新研究。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CBS News)6日報導,最新的研究報告本月在AACR的芝加哥會議上提出。報告指出,研究人員研究了甲福明對各種癌症患者的影響,包括黑色素瘤(melanoma)、胰臟癌、肺癌及攝護腺癌患者。研究發現,甲福明抑制了大多數癌細胞的成長。服用甲福明的胰臟癌患者與未服用者相比,其死亡危險降低32%。這個研究由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李冬貴(Dongui Li,音譯)博士領導,他與同事觀察了302名罹患糖尿病及胰臟癌病人的情況,其中117人服用甲福明。甲福明還有另一個令人驚喜之處:價格便宜,現在即可在藥店買到。甲福明的美國專利已於2002年到期,此種藥物已可買到比較便宜的學名藥(generic version)。
幹細胞培育出卵細胞!!
幹細胞培育卵子子宮或無限繁殖 英國《獨立報》昨報道,英國愛丁堡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成功利用幹細胞,在實驗室培育出人類卵細胞,料今年內可進行受精,若果順利培育出健康胚胎,將重寫人類繁殖規則,為渴望生育的停經女性帶來喜訊。哈佛大學教授蒂利表示,女性一生只生產有限卵子的觀念已過時,測試顯示成年子宮有能力生產新的生殖細胞(刺激卵子生長的特別細胞)。
茶、咖啡可降低巴金森氏症罹病率!
糖尿病患罹巴金森氏症風險高2012/4/8【本報綜合報導】由成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中一、護理系助理教授蘇英華、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副教授蘇慧芳等多名學者主導的「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較高。研究報告登在美國期刊《糖尿病照護》及「福斯新聞」。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可能有較高風險罹患巴金森氏症,特別是在年輕族群身上。研究人員懷疑糖尿病和巴金森氏症間可能有某些共同的潛在原因。當研究團隊從年齡、性別和其他健康條件著手分析時發現,特別是年輕族群間,糖尿病與增加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間有相關性。若以性別區分,四十到五十歲間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是沒有糖尿病女性的二倍。同樣情形也發生在二十歲到三十歲的男性間。台灣學者這項研究也與美國的研究趨勢相呼應。美國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過去十五年來,在患有糖尿病的二萬一千六百人中,有百分之零點八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氏症;未患糖尿病的民眾裡,有百分之零點五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氏症。四月十一日為世界巴金森日,慈濟醫院與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昨天舉辦「世界巴金森日」座談暨病友會,邀請近百名巴金森病友與家屬同聚,分享彼此心路歷程。
茶、咖啡可降罹病率花蓮慈濟醫院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主任陳新源指出,愈來愈多四十歲以下年輕人罹病,推測主要原因與農藥、重金屬以及揮發氣體等汙染有關。臨床初步觀察也顯示,長期飲用茶、咖啡,可降低罹病率。
被輕忽的肺結核….
肺結核死亡數比流感高【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結核病是國內法定傳染病中,確定個案數及死亡數最多的傳染病。疾病管制局統計,2010年台灣共有1萬3237個確診新病例,死亡數654人,遠比流感疫情還要嚴重。為此,疾管局4月起擴大執行「潛伏結核感染治療計畫」,希望降低感染人數。該項計畫以民國75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年輕輕族群為主,只要與傳染性結核病患的同住或同校或同人口密集機構的接觸者,經過「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合作醫師」評估,如需治療,政府將公費支付醫療費用,估計約需7000萬元,約2450名潛伏結核感染者受益。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指出,這項計畫針對潛伏性結核病患者給予預防治療,目的希望這些可能已遭感染,但尚未發病的病患,在預防性投藥之後,可以減少日後結核病發作機率。臨床顯示,與結核病患者接觸後,感染機率約為三分之一,其中一成接觸者會發病。其餘感染者如果本身抵抗力減弱,日後也可能發病。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即可能造成群聚感染。
台灣僑安專案…醫療觀光看上緬甸、柬埔寨及寮國??!!
承業生醫執行長…. 葉宗仁!
葉宗仁轉換跑道業界寄予厚望2012/04/07【台北訊】在醫療設備與高階醫學影像儀器市場享有盛名的葉宗仁,去年自飛利浦醫療保健事業處退休,結束他在外商公司20年的工作生涯。因為在醫療市場長達30年「戰功彪炳」,休息不到三個月,就被九和集團網羅,接下承業生醫投資控股公司執行長職務,開始他人生下一場精彩的旅程。葉宗仁先生在醫療器材產業的經歷相當豐富,自中原大學醫工系畢業後,1982年正式出道,從事醫療儀器銷售工作,憑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雄心壯志,跟著先輩學習銷售工作,因為工作態度非常積極,加上衝勁十足,逐漸在業界累積好名聲,1991年加入美商惠普(HP)公司擔任醫學科技事業群超音波產品經理,負責台灣超音波設備的銷售與經銷商管理,以及香港與韓國的市場推廣。之後,惠普公司在1999年進行組織重整,將醫療等四大部門分割獨立成為安捷倫公司,葉宗仁轉至安捷倫公司擔任業務副總經理。2000年飛利浦併購安捷倫公司,葉宗仁成為飛利浦的一員,擔任台灣飛利浦醫療系統事業部副總經理,2003年12月升任台灣飛利浦醫療系統事業部總經理。飛利浦之後組織重整,葉宗仁擔任健康事業部總經理,任內致力於醫學資訊整合及居家照護發展。由於飛利浦掌握醫學影像及心血管設備的優勢,在葉宗仁帶領下,飛利浦健康事業部門8年內業績成長2.5倍,躍升為台灣醫療設備供應商第一名。去年六月葉宗仁基於個人生涯規劃,申請提前退休。葉宗仁說,他的人生前三分之二奉獻給外商公司,想起大前研一曾說:「人過50要Reset...」。因此,他想要趁自己還有動力以及對醫療市場的熟悉與熱情,選擇「改變」,認識「Charles葉」的醫療界人士,不少除了祝福,也期盼看到他在新的工作崗位,再創事業高峰。
健檢及醫美觀光 目標6萬人次!!
台灣優質服務品質搶攻上海觀光醫療旅客(中央社訊息服務20120406)外貿協會首次帶領醫療院所及航空旅行服務業者赴上海參加台灣名品博覽會,推廣台灣觀光醫療,讓上海民眾可以現場體驗健康及美麗的醫美服務,並選擇多元的台灣旅遊行程,首度開發以健康、美麗等元素,結合觀光旅遊規劃客制化行程,讓旅客身心靈修復一次到位。除了博覽會中的健康醫美形象區外,更於4月6日上午11時於展場第7會議室辦理「健康美麗台灣行」記者會。記者會引起上海地區記者、旅行社、重要會所及台商等熱烈參與,擠爆現場,盛況空前。參加記者會上海地區主要媒體,包括第一財經、財經早班車等電視媒體;通訊社有新華社、中新社;平面媒體最為踴躍,包括人民報、環球日報、東方早報、上海商報、新民晚報、台灣經濟日報、工商時報、旺報及聯合報等,另外還有2家廣播媒體如:華廣網及上海文廣新聞傳播;雜誌則包括華人世界、中國與海外雜誌等總計37家媒體,共53名記者參與。記者會結束後媒體圍著參展業者詢問相關服務品項細節,隨後更隨業者到攤位實際體驗,以瞭解台灣醫療服務真正的軟實力。媒體們對於本次上海台灣名品博覽會中的健康醫美形象區新鮮感十足,爭相報導。本次健康美麗台灣行充分發揮宣傳效益,為我國醫療服務海外宣傳再添一樁成功案例。外貿協會黃文榮副秘書長表示,這次健康醫美形象區廠商陣容堅強,提供完整的觀光醫療服務,這22家廠商包括台灣標竿醫療院所、醫學美容診所及旅遊整合業者,展示的是台灣優質的醫療服務,希望能藉此機會推薦給上海及即將赴海外旅遊的民眾,讓觀光旅遊行程多一項選擇。2011年已有100團到台灣進行體驗健檢及醫美服務,今年相信可以成長300%,超過300團,達到目標6萬人次到台灣進行醫療服務的目標。台灣精緻的健檢服務媲美五星級飯店幽雅空間,飄著咖啡香及柔美樂聲的環境,先進的健檢儀器設備、親切的專人接待,提供一流的健檢服務,合理的收費,每年吸引數以萬計外國民眾慕名來台使用醫療服務。台灣在整形外科領域中,顱顏外科與顯微重建外科擁有傲視全球的領先技術,台灣醫師曾獲「美國顎顏外科學會特殊榮譽獎」,且以整形美容著名的韓國,每5位韓國整型醫師當中,就有一位師承台灣,甚至整型外科技術相當發達的美國、泰國與印度等,也都有醫師到台灣學習。還有台灣牙醫、眼科的專業水準,在國際間已趨於領先地位!其中植牙與牙齒美白,不但服務水平與醫療技術優異,比起歐美及日本價格而言,相當合理。中華航空特別在專區推出「健康美麗精緻旅遊」套裝行程,提供台灣北、中、南3種健檢醫美精緻旅遊,另外如台灣首家結合觀光、醫療的雄獅杏林公司、將生活美學融入醫療的醫美生健康事業公司、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永盛旅遊金龍旅遊,都將於現場提供客製化健康醫美旅遊規劃服務。
台灣發展雲端 學習憤怒鳥經驗!!
與大陸合作張善政:要學憤怒鳥【2012/04/07聯合晚報】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上午指出,雲端網路在中國是相當敏感、管制的,因此台灣與大陸合作發展雲端商機,一定要慎選合作項目,掌握台灣「創意、速度、技術」三大優勢。他認為台灣獨有的「電子發票」就是相當有創意的商機,很適合搶進大陸市場,學習「憤怒鳥」的成功經驗一樣,台灣資通訊服務要更能掌握速度。張善政上午出席聯合報系「從雲端看未來」錄影節目,看到手機、網路帶起雲端生活的影片,有感而發地透露個人小秘密,他表示,20多年前他一個人隻身在美國時,沒有email、只能靠國際電話、或每周寫二封信,困難地與台灣家人、女友聯絡,看到新世代雲端生活,手機可隨時訂高鐵、訂蛋糕,網路聯絡無遠弗屆,張善政忍不住表示,如果當年追女友時,有這些雲端服務競爭力,那結果可能就不是今天的結果,惹得錄影現場笑聲連連。張善政表示,長遠來說雲端的出現,是台灣資訊服務業必走的方向,但有三大重點,一、技術深度要加深,因為未來是國際市場都適用的軟體技術。二、速度,慎怒鳥技術不難,但為何歐洲一小公司搶到這個商機,比的就是上架速度。三、創意,最重要,如財政部的電子發票就是一個好創意,這類或許都是可以多去想、多努力的。
台灣急診醫師.. 腹背受敵!!
急診醫生荒喊40萬月薪找不到人?【2012/04/07聯合晚報】台灣的醫師荒日益嚴重,不僅內外婦兒「四大皆空」,近來急診科醫師也人力告急。由於急診醫師發生醫療糾紛風險高,部分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越來越不容易招募到急診主治醫師,不少醫院紛紛開出近40萬元的月薪招人。和不必值班的新進醫師月薪約10萬元相比,條件實在優渥,各醫院都希望以高薪待遇爭取年輕新血。
醫院徵急診醫師:內外兒科專科醫師不拘「具急診專科醫師證書39萬元起、亦歡迎內外兒科,薪資面議」。壢新醫院最近招募三名急診主治醫師,跟其他科別徵才相比,不僅直接刊出薪資價碼,而且也放寬條件,內外兒科專科醫師也「不拘」。「醫療糾紛太多了,大家不願意投入」,壢新醫院院務決策委員會主委張煥禎表示,連某家公立醫學中心去年底都已招不滿急診住院醫師,因此就算是非急診專科醫師,只要有心應徵,醫院都願意協助訓練。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據傳也開出月薪35萬元的價碼,引起不少其他科別的醫師討論。童綜合醫院急診室主任盧立華也說,院內較資淺的急診醫師月薪約38萬元,尤其近年陸續爆發急診醫師離職潮後,急診科薪水看漲,不僅比一般科別高,跟家醫科等不需值夜班的醫師月薪約10萬元相比,薪資福利的確較為優渥。另外,由於急診醫師需值班12小時,值班期間可能會治療超過50名患者,院方也增加外科、小兒科醫師值班,減輕急診醫師看病人的壓力。
急診醫師常腹背受敵面對病人與健保給付壓力 盧立華也說,醫院祭出高薪留人,也是因為急診醫師過年都在醫院值班、假日沒辦法陪家人,每天起床就去醫院,「常常被老婆罵」。而且急診醫師容易「腹背受敵」,前要面對急重症患者及家屬,甚至可能有暴力威脅的陰影,後則可能因為做一堆檢查確認病人「沒事」,又要面對健保給付緊縮而被核刪費用的壓力。
Passion Bean (百略集團) 開發健康App!!
App/跟辦公室肥胖說掰掰‧智慧好程式2012/04/06健康乃人生一大事,身體健康才是最昂貴的財富。但對於朝九晚五,甚至加班加到焦頭爛額的上班族來說,久坐加上超過8小時緊盯電腦螢幕,就算健康不亮紅燈,肚子屁股也多了好幾層肥肉啦!
★App好實用健康乃人生一大事,身體健康才是最昂貴的財富。但對於朝九晚五,甚至加班加到焦頭爛額的上班族來說,久坐加上超過8小時緊盯電腦螢幕,就算健康不亮紅燈,肚子屁股也多了好幾層肥肉啦!「Passion Bean熱情豆行動樂活科技」是一家以「健康樂活」為經營主軸的科技公司,主攻健康類App的開發。該公司初次亮相的《行動健康教練–辦公室舒緩趣》於今年1月上架便大獲好評,這款App透過一個簡單的概念-把一位專業體適能教練放到手機裡,讓使用者能隨身攜帶,讓大家時時處於「可做運動的狀態」。不管多忙碌,時間到了《行動健康教練–辦公室舒緩趣》就會提醒你該做的運動,並利用短短10分鐘的時間舒展身體、放鬆心情,最重要的是,只要在辦公室座位上就可以輕鬆達到效果,讓你跟現代職業病說掰掰!
★App透視鏡 Passion Bean的公司經營理念及目標,從其母公司「百略醫學集團」即可窺見一斑。他們希望透過行動科技來改善人類與地球的生活,並協助人們自我管理健康。因此,除了觀察到台灣的健康類App比起遊戲、生活工具等其他類別,是屬於少數之外,開發《行動健康教練–辦公室舒緩趣》的原因仍是與母公司及Passion Bean的最終目標-健康永續發展息息相關。
內容為王,運動達人的加持既然Passion Bean已經有了明確的開發目標,開發者也表示希望以不同的分眾需求為出發點,因此,第一隻健康類App《行動健康教練–辦公室舒緩趣》便已廣大的辦公室上班族為受眾,希望透過最簡單的方式,讓這些久坐又沒有運動習慣的上班族激發危機意識,並開始規律的運動生活。有別於其他以提供資訊為主、但又略顯實用性不足的健康類App,Passion Bean深知內容為王的市場規則,在一個因緣際會之下,與這位健康體適能教練-謝天浩有了合作的機會,而《行動健康教練–辦公室舒緩趣》亦在這位運動達人的加持下站穩了App實用性高的市場優勢。開發者也與我們分享,和謝天浩教練的首次合作,讓以開發技術為專業領域的Passion Bean在內容製作上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包括影片的拍攝、剪輯,該如何讓使用者清楚明瞭、不需花太多的時間即能馬上開始運動。此外,謝天浩老師也是第一次參與App的製作,在思考動作如何呈現、拍攝的細節等,這些都是這個團隊在一隻看似簡單的App背後所付出的努力。
團隊專業站穩腳步,提升開發效率雖然在內容製作上花費較多的時間,不過,由於Passion Bean是一以技術專業為導向的團隊,技術人員的比例多,因此,在技術開發的這個層面上,可說是得心應手,有效提升開發的效率。此外,值得一提的一點是,Passion Bean背後的母公司為知名的百略醫學集團,在醫學方面的知識及管道讓其贏在起跑點,這讓以健康永續發展為公司目標的Passion Bean可說是吃了定心劑,除了首支健康類App《行動健康教練–辦公室舒緩趣》之外,這也讓他們之後一連串的開發計畫在醫學專業這塊專業領域上站穩腳步,相信其亦是Passion Bean開發健康型App的信心來源。
中國戒菸藥物 將納基本醫保!!
大陸醫藥-陸戒菸將納醫保商機3千億2012-04-0901:09旺報 大陸衛生部部長陳竺在上海透露:「將逐步把戒菸諮詢和藥物納入基本醫保,基本藥物目錄也將添加相關的藥品。」
國際醫藥巨頭分食 有業內人士指出,由於戒菸藥物市場由3家國外的公司所壟斷,這3家公司將因為戒菸藥被納入醫保而受益。 中廣網報導,這3家國外的公司分別為:美國的輝瑞公司、強生公司,以及瑞士的諾華公司。在全球戒菸藥品市場上,輝瑞公司生產的戒菸藥——「暢沛」占據了霸主地位,全球年銷售額曾經達到過80億美元。由於「暢沛」上市之初,在美國被推薦作為戒菸治療一線藥物,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它的市場推廣。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導,輝瑞公司資料顯示,全球已有超過1千萬人使用過暢沛。強生和諾華一直在戒菸藥市場上追趕輝瑞。2007年,瑞士諾華推出戒菸新產品「尼派」;2009年,美國強生公司以非處方藥方式在中國推出戒菸藥「力克雷」。 由於「力克雷」是非處方藥,在市場上與諾華與輝瑞的產品有明顯的區分,銷量上升非常迅速,上市一年市場份額就達到36%左右。
全球最大菸草消費國 大陸因為吸菸導致死亡的人口每年達到120萬人,這120萬人已經超過了車禍、交通事故死亡人口的總和。鉅亨網報導,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煙草生產和消費國,中國13億人口,63%的成年男性和4%的成年女性吸菸,總數達3.5億人,占世界吸菸總人口的將近1/3,而且有7.4億人口受到二手煙的危害,兩個加起來,80%的中國民眾受到菸草菸霧的危害。有人估算,假設17%的中國煙民想戒菸,那就是有6000萬人,如果按每人戒菸需要花費500元計算,戒菸市場就有將近3000億的規模。
太景 幹細胞驅動劑Burixafor(TG-0054)進入FDA Phase II
擁有3種新藥太景成金雞母2012-04-0901:08工商時報 已成為永豐餘集團旗下生技金雞母的太景生技,目前擁有抗生素奈諾沙星、幹細胞驅動劑Burixafor(TG-0054),以及抗C肝病毒藥物TG-2349等三種新藥,其中,已進入三期臨床的奈諾沙星,預計2013年申請藥證上市,有機會成為ECFA下兩岸相互承認的1.1類新藥首例。 太景是國內發展最多創新藥(除植物藥)的公司,主導太景生技的執行長許明珠,早在1998年就認識永豐餘集團董事長何壽川,由於兩人理念契合,何壽川也在太景取得美國Arena授權的技術平台後,僅評估一個多月,就成為太景2000年成立時的大股東;且12年來不離不棄的支持,讓永豐餘成為國內少數願意長期支持生技產業的財團。 許明珠曾任羅氏藥廠癌症藥物研究部主任,她在1998年回台,主要是認為台灣大環境已經成熟,學術界累積的人才和產業界對生技產業也有很強投資意願,決定要鮭魚返鄉。 2000年底她與美國Arena公司接觸後,決定離開國衛院自行籌組太景生技,投入擅長的小分子藥物高速篩選技術,進行中樞神經、癌症及感染疾病新藥開發。 許明珠深厚的新藥開發經驗和嚴謹實在的做事態度,深得何壽川信賴,兩人對太景新藥開發的堅持,這一走來就是12年。何壽川認為,台灣在全球新藥發展上,不會缺席,他看好未來國內包括新藥、生物材料等生技產業,有機會「到處開花、繁花似景」。 目前太景研發的新藥中,最受矚目的奈諾沙星有機會被選為兩岸合作的「特例」,該新藥三期臨床試驗收案人數將有85%在大陸,15%在台灣,預計2012年底完成,2013年在大陸申請藥證,有機會在2014年拿到藥證上市。 除了奈諾沙星外,太景研發成功的幹細胞驅動劑已進入FDA臨床二期試驗。可望為腦中風、心肌梗塞、末肢缺血的病患帶來福音。至於另個一秘密武器的TG-2349抗C型肝炎病毒藥物,則已獲准進入美國FDA人體一期臨床試驗。
PRP 治療禿髮!!
毛囊再生….微針導入血小板生長因子!
奈米微針導入血小板助髮再生2012年04月09日一名二十五歲的女博士生因嚴重掉髮就醫,經頭皮檢測發現她的頭皮已有血管擴張現象,懷疑是洗髮精中的化學成份刺激頭皮所致。醫師表示,有掉髮困擾女性愈來愈多,現有新療法以血小板生長因子來啟動毛囊幹細胞再生,有助刺激毛囊再生新髮。
洗髮精刺激致掉髮台灣生髮醫學會昨舉行會員大會,與會的開業醫師江美麗說,上述女博士生因掉髮就醫,經她進行頭皮檢測,發現女博士生頭皮有血管擴張現象,女博士生指自己常用同一品牌的洗髮精,江研判可能是洗髮精的化學成分過於刺激頭皮,才導致掉髮。江美麗說,每天正常掉髮量不超過一百根,若有異常掉髮,應就醫檢測頭皮。開業醫師侯瑞城表示,異常掉髮者的毛囊雖會萎縮,但毛囊幹細胞還存在,現有新療法以奈米微針將血小板生長因子導入頭皮下方約零點一公分處,可啟動毛囊幹細胞再生,幫助萎縮但尚未死亡的毛囊再生新髮。
仍須搭配藥物治療但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血小板成長因子刺激毛囊幹細胞再生是輔助性療法,仍須搭配其他藥物治療,否則萎縮毛囊一旦壞死,任何療法也無法讓毛囊再生新髮。
預防掉髮須知★建議晚上11時前就寢,睡足8小時★多吃含綠茶素、大豆異黃酮的食物,抑制雄性激素分泌★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油質★養成運動習慣,排解生活、工作壓力★洗髮精交替使用,避免長期用同一品牌★頭皮異常出油、頭皮屑增多,建議就醫資料來源:侯瑞城醫師、江美麗醫師
基亞三合一(HBV/ HCV/ AIDS) 檢驗試劑 取得中國八家血液中心標案!!
兩岸醫藥-兩岸新藥合作獲利提前引爆2012-04-09旺報 兩岸新藥發展進度出現好成績,基亞PI-88超前、太景的奈諾沙星、安成生技的AC-201及世基的基因檢測緊追在後,未來新藥上市後,將可同步在兩岸間銷售,獲利提前引爆。
兩岸醫藥合作陸贈大禮 鉅亨網報導,其中,基亞PI-88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可望在歐美地區授權成功並率先取得兩岸醫藥共同認證外,旗下檢驗試劑業務也獲重大進展;另外奈諾沙星、AC-201及世基的基因檢測的進度也加快腳步,緊追在後,做為兩岸新藥合作的優先指標,除了在國內進行臨床試驗,也可同時在中國同步進行,未來新藥上市後將可同步在兩岸間銷售獲利。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自去年6月26日生效以來,受限於行政、法規體制與檢驗標準差異,合作之路始終沒有進展,為此,大陸藥監局(SFDA)副局長吳湞去年年底來台參加第一屆兩岸醫藥品研發合作研討會,為兩岸醫藥建立合作特快車,使得新藥審批時間將更加快速,國內發展生技產業,如兩岸合作,從藥品相互認證,兩岸醫學中心共同進行臨床試驗,會共同將餅做大。其中基亞是台灣首家沒有先在大陸進行人體一、二期臨床,直接導入三期臨床的新藥公司,被視為大陸在馬英九連任後,為兩岸醫藥合作贈送的大禮,法人圈預計,後續還有太景的奈諾沙星和安成生技的AC-201和世基的基因檢測,都將成為兩岸醫藥合作的優先指標。
同步申請取得兩岸藥證 基亞透過子公司上海浩源爭取B型肝炎、C型肝炎及愛滋病毒三合一檢驗試劑在中國血液中心的採購標案。至去年底已取得的標案包括遼寧省、河北省、唐山市、襄陽市、江西新余、山西長治、長春、寧夏省等八家血液中心。 上海浩源為大陸境內廠商唯一取得新型病毒篩查三合一試劑證書者,今年首季大陸共有三家血液中心完成開標,其中上海浩源即順利贏得天津市及安徽省兩大具有市場指標性的血液中心。隨著客戶數持續增加,將為中國地區核酸試劑的出貨量及營收帶來明顯的成長力道。 另外,太景生技奈諾沙星被選為兩岸合作的「特例」,三期臨床試驗收案人數將有85%在中國,15%在台灣,預計2012年底完成,2013年在中國申請藥證,未來將透過ECFA管道,同步取得台灣藥證。
兩岸合作聚焦華人疾病 安成糖尿病新藥AC-201即將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並與國際大藥廠合作,繼續進行大規模的三期臨床試驗,預計最快3年內上市,搶食全球超過250億美金商機。 兩岸醫藥合作研究,聚焦華人特有疾病,而大陸十二五規劃中,創新藥也成為中國生技醫藥將高達4兆人民幣商機的五大重心產業,由於國內資料完整,加上研發技術逐步成熟,國內生技廠商最有機會在此領域中脫穎而出,屬於華人特有疾病的新藥最有機會由國內生技廠商成功研發。
原廠藥vs.副牌藥華人選誰?
本報記者/韓傑April08,2012消費者聯盟最近對八家美國大型藥廠提出訴訟,指控它們違法向病人提供藥物折扣券(coupon)。報導稱,許多美國藥廠推出共同支付卡(co-pay card)計畫,通過補貼,鼓勵病人購買其藥廠生產的幾百種名牌藥(brand-name drug,又稱原廠藥),而不買價格便宜20%至80%的學名藥(generic drug,俗稱副牌藥)。報導說,折扣券近幾年幾乎無處不在。克利夫蘭研究公司(Cleveland Research Company)從2009年7月開始追蹤這個現象,發現藥物折扣券數目從當年的86個增加到現在362個。「折扣券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從必治妥施貴寶製藥公司的精神科藥物安律凡(Abilify)到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治療前列腺癌的藥物阿比特龍(Zytiga)」。在2011年,將近1900萬美國人使用折扣券買藥。美國華人社區如何呢?紐約唐人街萬寧大藥房老闆劉彼得表示,名牌藥廠的折扣券對華人社區「影響不是很大」。「許多華裔老人享受政府的醫療保險,而這些保險一般不包名牌藥」。而紐約艾姆赫斯瑞康大藥房老闆葉先生卻認為,以發行折扣券指責名牌藥廠,似乎沒有道理。「名牌藥廠沒有強迫你購買,你可以買,也可以不買。何況,醫療保險公司也可以不付」。紐約布碌崙恆康綜合診所內科醫師魯兵說,華人把藥物研發廠生產的藥,稱為原廠藥,把其他廠家製造的學名藥稱為副牌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一些華人認為,副牌藥不如原廠藥,因而願意多付錢購買原廠藥。實際上,名牌藥與學名藥的化學成分是一樣的,都符合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標準。「折扣券對他們有幫助,但學名藥對他們來說才是真正的福音」。「我建議,病人可以放心使用學名藥,以節省不必要的開支」。紐約唐人街內科與腎臟科醫師周元春也認為,華人應該購買學名藥。
保險公司提出訴訟美聯社報導,組織起訴藥廠的是波士頓的「社區觸?」(community catalyst)。「社區觸?」是一家聯合全國、州和地方組織的聯盟,其近40家發起人包括關注健康事務的基金會、健康提供者和麻州兩家藍十字保險。原告為四家工會健康保險公司。這些保險公司表示,它們「為不斷上漲的藥價感到頭疼」。報導稱,「社區觸?」分別向紐約、芝加哥、費城和紐瓦克聯邦法院遞交同樣的訴狀,列入的被告為八家製藥公司:亞培藥廠(Abbott Laboratories)、美國基因公司(Amgen Inc)、阿斯利康(Astra Zeneca PLC)、必治妥施貴寶製藥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Co.)、葛蘭素史密克(Glaxo Smith Kline PLC)、默克藥廠(Merck & Co.Inc)、諾華藥廠(Novartis AG)和輝瑞藥廠(Pfizer Inc)。原告指控,這些日益增加的折扣券表面上看來是節省病人的費用,實際上增加整個健康照顧的費用,而且違反聯邦法。「折扣券最終推高消費者的健康保險費用,使病人很快達到保險額的上限」。近年來,為防止每年損失幾十億元的銷售額,原廠藥逐漸以使用折扣券作為阻止病人流失的主要手段。報導引述降低膽固醇的立普托(Lipitor)和治療燒心、胃酸逆流的耐適恩(Nexium,拉唑鎂)為例說明。按照折扣券的要求,每次藥物的個人付費必須超過4元。如果每月(30片)的個人藥費是54元或以下,病人每月只需付4元。如果每月(30片)的個人藥費超過54元,病人每月可少付50元。「總之,病人每年最多可以節省600元」。報導稱,除了寄給病人外,折扣券還在電視、廣播和印刷媒體上大做廣告。自從2011年1月30日立普托的副牌藥「阿托伐他汀鈣片」(Atorvastatin)上市後,立普托就推出折扣券。其生產者輝瑞藥廠表示,保險公司同意藥廠資助立普托,「補足立普托以前的價格與副牌藥之間的差價」。醫藥保健管理協會(PharmaceuticalCareManagementAssociation)2011年11月的報告估計,折扣券在未來十年將增加公司、工會和其他計畫擔保人的處方藥成本達320億元。訴狀要求聯邦法院判決這個折扣券補貼屬於非法,命令被告停止提供這種補貼。訴狀還尋求按照聯邦反壟斷法對原告的損害進行高達三倍的賠償。「聯邦醫療保險禁止藥品折扣券,在麻州的反回扣法也禁止這類行為」。
競爭所致推出折扣由此可見,副牌藥利用低價爭搶原廠藥的客戶,而原廠藥通過補貼設法留住客戶。劉彼得表示,「就立普托來說,輝瑞公司一年靠這個藥物收入十億元」。一旦專利過期,其他的藥廠也可以生產。「這對原藥廠是個威脅,於是研發藥廠開始想辦法,不讓利潤流失」。他說,研發藥廠一般都是採取如下的策略:一、不斷推出新藥,賣出高價。二、研發藥廠自己生產副牌藥,原廠藥和副牌藥都賣。他舉例說,假如名牌藥價格是每粒4元,副牌藥的價格是40分,名牌藥的價格可以是副牌藥的價格的十倍。不過,其成本只有4分錢,怎麼做都賺錢。「關鍵是前期的研發費用很高」。三、研發藥廠對這個藥物有信心,繼續生產名牌藥,但是推出折扣券,這樣也可以賣個一年半載,繼續賺錢。瑞康藥房藥劑師葉先生說,「消費者報導」(Consumer Reports)3月公布九種藥物享有藥廠補貼。它們是立普托、耐適恩、降膽固醇的冠脂妥(Crestor,瑞舒伐他汀鈣)、安律凡、治療憂鬱症的欣百達(Cymbalta,鹽酸度洛西汀腸溶膠囊)、降低膽固醇的益適純片(Zetia)、治療憂鬱症的怡諾思緩釋膠囊(Effoxor XR,鹽酸文拉法辛緩釋製劑)、治療高血壓的脂?伐(Caduet,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和治療糖尿病的艾可拓(Actos,鹽酸?洛列酮)。實際上,這些藥物有的有副牌藥,有的沒有。他說,立普托有副牌藥。原廠藥每粒5、6元,而副牌藥每粒3元,副牌藥比原廠藥便宜近一半。怡諾思緩釋膠囊具有抗憂鬱作用,「這個藥物的原廠藥與副牌藥價格差別較大」。他估計,有些藥廠推出折扣券,不是和副牌藥競爭,而是和其他原廠藥競爭。在上述九種藥物中,艾可拓是治療糖尿病的新藥,但不是一線藥物。醫師都會讓病人先吃一線藥,藥價也很便宜。如果效果不好,會加上二線藥和三線藥。「有人血糖下不來,再加這個藥」。他表示,有的藥物較好,沒有相互作用。立普托和冠脂妥都是治療高血脂的藥物,相互作用最少,也最常用,但是價格不菲。「盡管專利期過了,但是僅有兩三家藥廠生產,因此價格下不來」。
明星藥物價格超高紐約唐人街電子藥城(e RxCity)負責人曾以雲表示,該藥城也有幾種名牌藥的優惠卡。當病人的保險公司不付某些藥物或病人的自付額較高時,病人就可使用。她表示,是否購買名牌藥由醫師決定。如果醫師要求病人用名牌藥,他們會在處方上註明。另外一個因素是病人的醫療保險。每個保險都有一個報銷名單,上面寫著哪些藥物可包、哪些藥物優先考慮以及哪些藥物不包。「如果保險公司不包這個藥物,藥劑師會和醫師聯繫,詢問他們是否想換藥」。例如,如果醫師開出名牌藥立普托,而保險公司不包這個藥,僅包副牌藥,他們就會換成副牌藥「阿托伐他汀」。周元春說,原廠藥與副牌藥差別較大。最有名的是立普托,它是一個畫時代的藥物,降血脂非常有效,但價格也很昂貴。立普托用的比較多,每月大約需要120元,而冠脂妥每月要150元,但是舒降脂(Simvastatin,辛伐他汀)則很便宜,每個月僅要20元。許多副牌藥不要處方,可以到藥店購買,很方便。「在沃爾瑪買更便宜,每個月僅要4元錢」。他說,美國對藥物管理很嚴,要許多試驗數據。上市後,藥物經過多次試驗和檢測,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要通過長期的考驗。藥廠往往是一次開發十種藥物,最後只能上市一個,所以成本較高。「這些藥物剛上市時每月都要兩三百元」。而美國的鄰國加拿大的藥物比較便宜,因為加拿大對藥物要求的試驗沒有美國嚴格。例如,在美國,新藥試驗的人數要在1000人以上,而加拿大的試驗人數就比這個少,結果試驗費用低,藥價便宜。「美國的藥價貴,因為藥廠要掙回投資」。不過,有的副牌藥存在缺點。例如,生產廠家較多,有的藥廠水平不高,生產的藥品質量差。「病人服用後感到不舒服」。他舉例說,進行腎移植的病人,需要服用抗過敏反應的藥物,有的副牌藥沒有原廠藥好,故還要使用原廠藥。「但是,絕大多數的副牌藥與原廠藥都差別不大,也較常用」。
華人特點迷信貴藥周元春說,他的診所開在唐人街的東百老匯上,這條街因為福州移民較多,被稱為「福州街」。因此,他的病人中福州移民不少。他指出,華裔病人中高血壓、糖尿病和乙型肝炎的較多,需要經常吃藥。他指出,華人有個錯覺,總認為藥物越貴越好。他們不了解美國的情況,把中國大陸的觀念搬來美國。「他們要買貴的藥物,因為相信貴藥最好」。其實,美國和中國大陸不同。他說,治療糖尿病的首選藥物是甲福明(Metformin,二甲雙胍),非常便宜。如果是自費,可以在沃爾瑪超市購買,每月只要4元。魯兵指出,由於有誤解,有些華人堅持要求原廠藥,而不願接受副牌藥。他認為,從療效來看,原廠藥和副牌要絕大多數一樣,僅有極少數有區別。他認為,應該澄清這個看法。「我鼓勵病人服用副牌藥」。他說,目前美國醫療開支過大,更多使用副牌藥有助於節省醫療開支。他表示,歐巴馬的一個經濟顧問曾經談到美國政府的赤字問題。他的觀點是,「如果美國政府沒有醫療照顧(Medicare)這個聯邦保險,美國就沒有赤字」。副牌藥既不影響療效,又有助於減輕納稅人的負擔。劉彼得認為,有的原廠藥價格是50元,而副牌藥只要5元,作用沒有差別。他透露,過去,兩類藥物有部分差異,但是現在一模一樣,因為兩類藥物是一家藥廠生產的,成份工藝一樣。
治療效果唯一標準魯兵說,許多華人都知道治療胃病的紫藥片(purple pill),即上面提到的耐適恩。幾個月前,紐約州政府保險公司不包紫藥片,而是包另外一種藥物護胃康(Omeparole),兩種藥物的效果接近,後者價格是前者價格的一半。有時,使用原廠藥是為了增強效果。例如,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凝結的藥物。前幾年,市場出來一個通血的藥物保栓通(Plavix)。兩者作用機制不同,作用的標靶也不同,價格相差很大,阿司匹林是幾分錢一粒,而保栓通是幾塊錢一粒,一般情況下都選前者。但做心血管手術後,兩者共用最好。他說,有時即使價格懸殊,保險公司也得包,因為保險公司還要考慮醫療效果。華人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占華人人口的10%。早期的藥物專利期已過,現在都成副牌藥,而新藥是原廠藥。原廠藥很貴,保險公司也包,同時也包副牌藥。由於早期的藥物效力不佳,雖然為副牌藥,醫師不願意用。他說,藥物好壞與療效有關,「療效決定一切」。周元春認為,沒有最好的藥物,只有最合適的藥物。貴藥不一定是高級的藥,便宜的不一定是壞藥,「合適的藥就是最好的藥」。他說,許多做餐館或裝修的移民,飲食不正常,加上抽煙喝酒,常常生胃病。許多人喜歡吃紫藥片。但該藥處於專利期,比較貴,每粒要5、6元,一個月費用在180元至200元之間。他說,實際上還有一種類似的藥物,每粒僅要1元。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的他表示,他在北醫實習時,當時的內科主任有高血壓,每天就服用只有幾分錢的降壓藥。「主任認為,這個藥沒有副作用,很適合長期服用」。一些華人自費看病,「一聽藥價這麼便宜,總是懷疑該藥不是好藥」。他認為,藥物不能以價格高低論好壞。
如何服藥遵守醫囑 周元春說,華人新移民來到美國後,生活都不容易,每天辛勤工作。但是,不管多麼辛苦,一定要注意身體,因為身體是工作的本錢。「如果享受政府醫療保險,要聽從勸告,按時體檢和注射預防針」。他說,許多華人喜歡自己買藥吃,或者服用從中國大陸帶來的藥物。其實,藥物都有副作用,亂吃不好。有人有胃痛,去買止痛藥吃,但由於這個藥能夠導致胃痛,因此越吃越痛。許多華人有點小病不去看,認為自己挺挺就過去了,最後小病拖成大病。因此,有病要早看。他指出,不要相信貴藥,要聽從醫師的意見。有人從中國大陸帶藥來美。這些藥物可能是中國大陸生產,也可能是從歐洲和日本進口,但是沒有在美國上市。「他們自己吃藥,也不告訴醫師,這樣容易產生問題」。魯兵指出,有的華人相信保健品廣告,因為「廣告把這些保健品說得很有效」。他說,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把這些保健品按照食品添加劑標準進行管理,而不是作為藥物管理,因此標準很鬆。而華人業者用中文推銷,誇大它們的療效。實際上,食品與藥品管理局要求保健品不能使用「治療」這個詞。但是,中文廣告仍然在使用。「這裡存在法律的灰色地帶,廣大華人應該知曉」。
道聽途說容易誤事紐約州精神疾病中心醫院亞裔病區主治醫師王達指出,在「消費者報告」所列的九種藥物中,有三種藥物屬於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欣百達、怡諾思緩釋膠囊和安律凡。前兩者都是抗憂鬱症的藥物。欣百達是個新藥,可以抗焦慮和憂鬱。它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治療不典型的疼痛。有的病人全身疼痛,沒有特殊的原因,可以用這個藥治療。怡諾思緩釋膠囊可以治療憂鬱和焦慮。它有幾層膜,可在體內逐步分解。其價格較貴,服用比較方便,一天一次。而安律凡則是抗精神分裂症的藥物,也可治療比較嚴重的精神症狀。他指出,華人對精神疾病避而不談。「華人總認為,家人患上精神病是家醜,父母抬不起頭,於是設法藏起來,不讓外人知道」。他表示,患上這類疾病應該早點服藥,否則大腦受到的傷害會加重。實際上,華人移民患上精神疾患的人數不少。也有的華人婦女遭受家暴,精神受到創傷,急需服藥治療。例如,有的華人女子通過網路和白人相戀,移民來美後發現丈夫收入不穩,於是出去打工掙錢,丈夫就認為她想另起爐灶。丈夫帶白人朋友來家,她因為英語不好不敢露面,使丈夫認為她另有想法。時間久了,她患上憂鬱症。他說,有時精神病人不願吃藥,家人就把藥物放在飯中。病人吃出飯中有味道,就懷疑自己受到別人迫害。「把藥物放在湯中,病人吃了多少也不知道,這不是一個吃藥的好方法」。現在,網上資訊很多。一些病人購買藥物後,回到家裡上網查看藥物的作用,「病人一看這麼多副作用,因此不敢服用」。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要求,藥廠要公布藥物的副作用。他說,病人對藥物的作用是一知半解。「實際上有的副作用發生的概率很低」。他認為,病人如果對藥物有疑問,可以與醫師溝通,聽從醫師的解釋,不能自己消化。他說,「南京大屠殺」一書作者張純如自殺身亡後,其母親撰文指出自殺的原因是「服用抗憂鬱症的藥物「。消息見報後,許多病人不敢服藥。研究發現,小孩子和年輕人的想自殺的比例在增加,但是不吃藥的自殺率更高,而「正常人也會有自殺的念頭」。因此,不能認為服用抗憂鬱症藥物會導致自殺。
保險公司推薦副藥許多醫師和藥劑師認為,保險公司對病人服用何種藥物都有限制。保險公司要求降低醫療成本,要求病人使用副牌藥就是其途徑之一。「保險公司一般要求病人先用副牌藥,如果效果不好,再用原廠藥」。瑞康藥房藥劑師葉先生認為,從影響病人的選藥上來說,保險公司比藥廠更厲害,可以讓人吃某種藥物而不吃某種藥物。「有的藥廠擁有自己的保險公司,自己的保險公司讓病人服用自己藥廠生產的藥物」。周元春說,最近幾年美國經濟不好。保險公司更是只包副牌藥,對原廠藥多加限制。在臨床上,聯邦政府的醫療照顧(Medicare)和醫療援助(Medicaid)會包某些藥物。例如,保險公司不包立普托,只包副牌藥。魯兵說,他也是先讓病人使用副牌藥,如果效果不好,方才可以申請原廠藥。「醫師要寫報告,表示已經試過副牌藥,但是療效不好,必須要原廠藥」。保險公司接到這樣的報告,也會批的。但事實上,由於絕大多數副牌藥與原廠藥的療效相近或相同,所以在臨床上很少有這樣的情形出現。他說,如果病人沒有保險,原廠藥的確是個負擔。
專利保護鼓勵創新劉彼得說,美國的藥品專利長達17年,但是藥品上市的最初幾年都沒有進賬,賺錢的時間就是後來賣藥的那幾年。在此期間,藥廠沒有優惠券。立普托是輝瑞公司出產的一個名牌藥。現在,輝瑞推出共同支付卡計畫,讓病人少付個人支付的費用。「這也是藥廠的生存之道」。他說,為了保護原廠藥的利益,副牌藥不能使用原廠藥的名字,只是使用它的化學名稱。例如,立普托的副牌藥不能成為立普托,只能用藥物的學名,讓醫師知道這個藥的作用。他舉例說,「維他奶」是豆奶的一種,其他的豆奶不能使用「維他奶」這個名字,但是可以叫豆奶。周元春說,原廠藥的營利差了,對病人的長遠利益不好。「如果藥廠開發出來的新藥不賺錢,藥廠投入開發的資金就會減少」。魯兵說,美國政府也保護美國原廠藥的利益。例如,兩三年前,印度一家藥廠認為立普托的專利已經過期,希望上廠生產立普托的副牌藥。但是,美國法庭判決印度藥廠輸掉,因此當時印度藥廠生產的副牌藥沒能在美國上市。原廠要最初贏得消費者的信任並不容易。泰諾(Tylenol)是嬌生製藥公司多年前推出的一個治療感冒的藥物。在1980年代,一名罪犯將氰化鉀放入一些上架的泰諾藥瓶中,幾個購買藥物消費者服用後死亡。因為泰諾的藥瓶蓋子沒有特製,因此調查人員無法辨別哪些是下毒的藥品。在公眾和政府紛紛指責下,藥廠只好主動將藥物全部下架銷毀。以後,新的泰諾使用新的瓶蓋,不易被破壞。藥廠雖然損失很大,但是贏得公眾的信任。由於效果較好,該藥家喻戶曉。現在,泰諾專利保護已經過期,擺在副牌藥的位置。「如果孩子發燒,家長還是願意購買泰諾,因為相信這個藥」。
提高警惕防止上當對華人來說,究竟是購買原廠藥還是副牌藥?3月出版的「消費者報導」給出建議。它說,如果你常規服用一種藥物或準備購買帶有折扣券的藥物,應該做好下面幾件事情:做個計算。如果你有某種藥物的折扣券,並不意味著這是你花費最少的選擇。折扣券或許可以使這些明星藥便宜,但是花費較少的副牌藥也能達到這個效果。而且,許多副牌藥像明星藥一樣的有效和安全。副牌藥有時的價格低到只有明星藥的十分之一。因此,在選擇前,應先諮詢醫師和藥劑師。避免模仿。如果你選擇使用折扣券,要從可靠的來源獲得,如醫師診所或者藥廠網站上。但是,這些折扣券也許不合法,或者也許你的保險公司或藥房不接受這類折扣券。注意局限。許多藥廠提供的折扣藥物有一定的限量。如果要治療慢性病,要找出你的保險公司是否支付這些明星藥,把個人支付卡的節省額度和副牌藥的價格相比較。不過,折扣券不被政府保險所接受。考慮長期效果。保險公司一般對副牌藥收取較低的個人支付額,因為這些藥物較為便宜。而且,它們通過降低個人支付額鼓勵你服用這些便宜的產品。在某些情況下,你的保險公司一旦與製藥公司達成某種協議,也將提供較低的個人支付額。New Stem Cell Line Could Shed Light on Many Human Diseases
Pancreatic beta cell by Itkin-Ansari lab A novel type of human stem cell has been developed by researchers at 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 that can develop into various specialized cells, including functioning pancreatic beta cells that produce insulin. Unlike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he endodermal progenitor (EP) cells do not form tumors when transplanted into animals. In addition, the EP cells are capable of forming functional pancreatic beta cells in the laboratory. One potential target of future research on EP cell lines is to derive the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genetic forms of diabetes or liver disease and then use them to model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potentially developing new therapies in the process. "Our cell line offers a powerful new tool for modeling how many human diseases develop," explained study leader Paul J. Gadue, PhD, of the Center for Cellular and Molecular Therapeutics at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 in a statement. "Additionally, pancreatic beta cells generated from EP cells display better functional ability in the laboratory than beta cells derived from other stem cell populations." Gadue acknowledges that more more work is required to characterize EP cells, but adds that the cells could offer "a potential source of safe, abundant cells for future diabetes treatments." The researchers also managed to coax the EP cells to turn into liver cells and intestinal cells—both of which normally develop from the endoderm tissue layer early in human development. The scientists were able to create the cells by manipulating both 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 a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A bit more from the press release: In cell culture, the researchers differentiated the EP cells into beta cells—insulin-expressing cells 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the pancreas. Those engineered beta cells passed an important test—when stimulated by glucose, they were able to release insulin, a function that is impaired or absent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hile the cells achieved only 20 percent of normal function, this result is an improvement over that seen in similar cells derived directly from ESCs or iPSCs, which typically respond very poorly or not at all to glucose.馬兜鈴屬植物 造成腎衰竭!
Herbal 'remedy' may trigger widespread kidney failure
By Dan Vergano, USA TODAY Medical detectives, however, are finding that the ancient remedy likely has caused centuries of kidney failure and cancer, as well as being the culprit in a widespread syndrome of kidney disease 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The big clue was the plant itself," says pharmacologist Arthur Grollman of Stony Brook (N.Y.) University. "Once it was appreciated that it contained a potent kidney toxin and human carcinogen, we could get to the bottom of things." Grollman and colleagues have unraveled a genetic signature left behind by birthwort in cases of cancers and kidney failure, as reported in the March journal of Kidney International. And in upcoming work, they report signs that use of the drug in Chinese medicine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aiwan's sky-high rate of kidney disease. Over a century ago, toxicologists first recognized harmful properties of aristolochic acid, found in the Aristolochia (Ah-wrist-oh-LOW-key-ah) plant family that includes hundreds of species of birthworts (sometimes called "Dutchman's pipes" for the long curved shape of their flowers). The knowledge caused little medical concern about the herb, which produces dirty yellow to red flowers and had been catalogued since at least 300 B.C., by one of Aristotle's students as an herbal remedy. In 1969, however, a Croatian researcher first noted that Aristolochia poisoning may play a role in unusual kidney failure and urinary tract cancer cases afflicting farming villages along the Danube River valley in Croatia, Bulgaria, Romania and elsewhere in the region. Only about 700 villages suffered from "Balkan endemic nephropathy" and families suffered the syndrome in a patchy way, suggesting an environmental explanation. Based on observations that birthwort grew thickly in and around the wheat that farmers grew, researchers began to suspect that they were baking birthwort seeds in their bread, which concentrate aristolochic acid. However, there were many other explanations for the syndrome as well to check, ranging from pollution to fungal contamination of grain, so the idea lay fallow. Modern medicine became alarmed by birthwort in 1991, when dozens of young women from a "slimming" clinic in Brussels, Belgium, appeared in doctor's offices with kidney failure. The case triggered warnings and a 2000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report noting that about 5% of 1,800 women given the Chinese herb, Aristolochia fangchi (another birthwort species), in a weight-loss treatment at the clinic had developed kidney failure. That triggered 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warning about the herb that mentioned 16 weight-loss products then on store shelves, and also offered a clue that only some people suffered from a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the herb causing kidney failure, Grollman says. But it wasn't until a 2007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aper that Grollman and his colleagues showed the Balkan and Belgian cases were caused by the same toxin, finding mutations in the genes of Croatian patients that exactly matched those of mice poisoned with aristolochic acid. The mutations were pinpoint changes in a well-known tumor-suppressing gene called p53. The finding "was a breakthrough," says kidney expert Marc De Broe of Belgium's University of Antwerp, in a commentary in Kidney International. DeBroe added, "this magic plant turned out to contain a powerful nephrotoxic (kidney-poisoning) substance with an ability to induce urothelial (urinary tract) cancer." But the damage from birthwort poisoning may well go beyond clusters of unexplained kidney failure, Grollman suggests. In an upcoming study, he and his colleagues looked at Taiwan, the "Land of Dialysis" in some news reports, where the herb is widely used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A 2006 survey in The Lancet suggested that nearly 12% of Taiwan's population suffers chronic kidney disease. Health service statistics there also show that about 1 in 3 patients are prescribed Aristolochia as part of traditional medical treatments delivered at doctor's offices. And Taiwanese kidney failure patients in the upcoming study widely show the same pinpoint changes in the p53 gene seen in patients in the Balkans and Belgium, Grollman says. Such a genetic signature of a disease is a rarity in medicine. Two decades ago, work linked signature mutations in the p53 gene to cancer triggered by exposure to UV light. But aristolochic acid is only the third toxin shown to leave such a telltale trace in the genes of its victims, so far. And researchers should start looking for that signature anywhe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practiced, Grollman adds. A 2004 report in the journal Toxicology reported that Chinese farmers harvest enough of the plant to dose 100 million people with the toxin yearly. As a result, Aristolochia poisoning likely "represents a long-overlooked disease and an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considerable magnitude," Grollman and his colleagues concluded in the recent Kidney International study. Under 1994 "dietary supplement" laws, U.S. manufacturers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for keeping Aristolochia out of herbal products, following FDA warnings. The agency detains any imported remedies that list the herb as an ingredient, and last year updated its list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 thought to contain birthwort or its cousins. "Banning the herb doesn't make everything safe, because the cancer it may have initiated takes decades to develop," Grollman says. However, since early treatment would benefit patients, he says, "getting out the word about Aristolochia's toxicity would certainly help." In response to the earlier birthwort findings, the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added aristolochic acid to its list of human carcinogens in 2009. But that doesn't mean there aren't other traditional remedies posing just as much concern as birthwort out there on health food store shelves, because under U.S. law, such dietary supplements aren't subject to the same safety testing that drugs and other medical treatments must undergo. "An important message for Americans is that Congress is inviting similar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by not holding dietary supplements — which includes herbs —to reasonable standards of safety and efficacy," Grollman says. "We simply don't know whether other herbal supplements like Aristolochia are being marketed righ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