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January 14, 2013

安成陳志明…台灣年輕人太舒適 不冒險


安成創辦人陳志明:台灣生技業需更多人才投入 精實新聞 2013-01-11 13:04:43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興櫃特殊學名藥廠安成(4180)董事長及創辦人陳志明(見左圖)11日表示,台灣長期仍應完整發展自己的新藥產業,但需要有夠多的資金及人才持續投入;安成總經理陳志光則直言,台灣目前缺乏足夠可吸引海外青年人才回國的政策工具,恐造成產業發展的瓶頸。 安成創辦人陳志明是在國際生技產業享有國際盛名的少數華人,先前鮮少在媒體前曝光,此次臨時股東會後難得接受媒體訪問。 談到創業歷程,他指出,自己2001年本來已在美國退休,但退休一年多後覺得無聊,重回職場,2004年併購以研發為主的公司英伯士,創辦美國安成,2010年美國及台灣完成切割獨立,台灣安成也從單純的CMO轉型為獨立公司。談到國內生技產業,陳志明表示,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其成,且台灣人力相對便宜,年輕人也很可愛。他也認為,台灣生技業如果要有更大的發展,需要有更多的人及更多的資金參與,且長期而言,不該僅完成人體臨床二期就授權出去,要自己發展完整的價值鏈。 他強調,以新藥來說,又可分為兩種,一是全新成分的原料專利,一是新處方,前者如果台灣要能發展,政府要強化審查純新藥的專業人才,而以改造劑型的新處方藥來說,歐洲則有些特殊劑型廠商發展不錯。 不過,陳志明也說,現在的年輕人過的太舒適了,所以就不「Hungry」。陳志光也補充,因為國內家庭教育仍多鼓勵不要冒險,因此當時自己決定投入業界、而婉拒學界教書機會,也花了很多時間說服家裡。 但談到國內生技業的發展環境,陳志光直言,台灣230年大舉發展IT產業時,雖當時台灣及美國的生活水準差距比現在還大,但還是可以吸引如台積電(2330)董事長張忠謀等青年人才,主要除了情感因素外,那時候也有很多創意工具,如員工分紅等,讓很多有創業精神且在美發展的優秀華人願意加入。 除此之外,陳志光說,當時政府也考量歸台華人的家庭安置問題,如設立竹科的實驗中小學等配套措施。他直言,當年如果沒有類似吸引人才的政策工具,可能就沒有IT產業的榮景。 不過他感嘆,相對於230年吸引科技人才回台的政策背景,現在缺乏有利的求才工具,且如果考量重複課稅、家庭安置等成本,如果要挖美國優秀人才來台,大概要花1.6倍的美國薪資,這些人才能得到約當於美國薪資的實質報酬,多數台灣企業恐難負擔,因此除非剛好有機會,否則大多只能延攬接近退休年齡的人才回國,難以吸引40幾歲的海外優秀青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