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四大天王口中缺的東風 精實新聞 2013-11-21 09:40:55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有生技業四大天王之稱的大咖難得同影,上圖照片由左至右依序為 許中強、許照惠、陳志明、張念慈。 台灣生技新藥產業發展加速,吸引海外知名生技華人回國參與,在業界被公認為曾在一級的美國市場打響名號、有「四大天王」之稱的許照惠、許中強、陳志明及張念慈難得同台,這群人不僅身價逼人,給大家授課的產業經歷分享,更是百萬美元難得。這些人幾乎異口同聲說,台灣生技業最不缺的是錢,缺的是人及產業商轉平台,政府聽見了嗎? 四大天王都系出台灣,並經歷於美國生技製藥公司服務後再創業的經驗,如許照惠曾與哥哥及前夫蕭瑞雄分別共同創立InnotechLab及IVAX(另有兩名股東),其中IVAX靠自我及併購成長,曾位居全球前三大的學名藥廠,後被TEVA以近百億美元併購;許中強則也與蕭瑞雄在1995年創立IMPAX(益邦製藥),2009年成功在那斯達克上市;陳志明曾服務於IVAX,後出來創立Andrx,曾位居美國第四大學名藥廠,2006年高價被學名藥大廠Watson收購;張念慈更曾擁有豐厚的創業經驗,1993年創立Cinogen,後再設立的保健公司被Nu Skin以1.35億美元收購,而在美創立的新藥公司Opitimer的新型抗生素取得FDA核准上市,成為華人主導的首例,並成功在那斯達克上市。相信四位的地位在業界被稱作「四大天王」,絕對當之無愧,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波生技業的「鮭魚返鄉」潮中,願意來台將經驗、技術及人脈分享傳承;這四人包括陳志明、張念慈創辦的安成藥(4180)、台灣浩鼎(4174)都已進入資本市場,許照惠則被禮聘與潤泰集團結盟,投入新藥廠;許中強創立的益邦製藥,已在台灣設立第一個海外廠,未來不排除也有機會深化與台灣關係;而這些「軟實力」的回流,無疑也是政府生技鑽石方案中最成功的能量。 很多人都說,政府的生技鑽石行動方案口號喊得響,但實質的牛肉不多,這些評論或許沒錯,不過看在這些天王的眼裡,倒是認為「政府不要管我就好」,或是更正確地說,政府只需要提供適合產業發展的環境,剩下的就讓企業回歸市場機制,反而因物競天擇可得出最好的果實,這個從美國1984年訂定Hatch-Waxman法案後帶動的學名藥榮景,至今未滅可見,政府做的只是提供法規環境;國內也不是全部乏善可陳,至少生技新藥發展條例過關後,產業確實進入雨後春筍的百花齊放期。 很多人會問,光是一家國際新藥公司,每年花在研發的費用可能就20-50億美元,台灣官方與民間加起來的總合恐還遠不及該數,台廠怎麼拚?這或可從一直都致力於新藥發展的張念慈回應中找解答,他說,這些藥廠花的多數錢在於Phase4(藥品獲准上市後的臨床,志在取得更進一步的藥品風險效益評估)及尋找新的適應症,花在早期研發的不及1/10,如果單就一個從臨床一期至三期都一帆風順的藥物來看,實際花費可能不到300萬美元,這應是台廠可以負擔的規模;但之所以新藥開發的成本會如此駭人,最主要是得加入一到三期成功率可能不及10%的變數,如果再囊括到人體臨床前的不確定性,成功率可能低於1%,也就是以合理的風險分攤來看,新藥公司產品Pipeline的平均花費要用單一成功藥品的基數至少乘上百倍,才是臨床一到三期合理的花費預估。 也因此,在台灣資本規模不及全球性藥廠的現實面下,越快決定「go or not go」,重要性更大,或是盡快達到初步藥效確認點(reflection point)後尋求授權或策盟,都是可以考慮的機會;算是新生代新藥研發代表的顧曼芹明確的說,或許應該從藥證被審核的要件倒回來檢視,哪些實驗可以幫助你進入臨床?那些臨床數據可以幫助你被核准?如此檢視可能超過一半的實驗及臨床設計都可被簡化,這是中小規模廠商更適發展的模式。 幾乎這些生技大咖都說,台灣生技業現在最不缺的就是錢,不管是從臨床最適設計的觀點,或是台灣自IT業轉出的龐大資金轉入生技新藥業來看,有好的Project要在台灣拿到錢根本不是問題,那台灣生技業缺的東風為何?很多人提到人才及商轉整合平台;在人才面,至少許照惠、陳志明、顧曼芹都提及,許照惠希望政府在生計啟航的同時,創造培育「駕駛員」的環境,陳志明及顧曼芹則期許有更多熟悉美國法規及全球觀點的人才加入。 將研發成果成功商轉,一直也是台灣的弱項;前經濟部長何美玥直言,台灣生技業才剛啟航,前面可能還有汪洋大海,缺的是創新的環境創造商品(藥品)的商業價值;Si2C(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首席顧問蘇懷仁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及,台灣研發界應該將商轉可行模式更早納入評估,以求後續整合的可能;在全球醣分子研究執牛耳的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期許建立醣分析的技術平台,為的也是將研發成果與產業鏈串聯;這些擁有海外豐厚經驗的大咖給的建言,或也是泛政府機關可以施力之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