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December 24, 2013

陳建仁: 消費者驅動(consumer-driven)疾病預防型態

陳建仁/未來健康照護 由自己做主2013/12/17 【聯合報╱陳建仁】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Leroy Hood提出P4醫學(P4 Medicine)說明健康照護的未來發展趨勢。P4Preventive(預防)、Predictive(預測)、Personalized(個人化)與Participatory(參與)四個要素。目前全世界的健康照護型態,都是屬於提供者驅動(healthcare provider-driven)的回應式(reactive)疾病治療型態;未來的健康照護發展趨勢,將會演進成為消費者驅動(consumer-driven)的前瞻式(proactive)疾病預防型態。

P4醫學 更強調個人化 這種發展趨勢的主要原動力,來自於21世紀基因體學與蛋白體學的蓬勃發展,它們提供了可正確預測健康變化與疾病進展的生物標幟,促成個人化醫學的實現;加上網路資訊普及,以及健康自主意識興起,消費者正在取代提供者,成為健康照護及醫藥產業所提供之服務產品的決定者。換句話說,民眾將積極參與健康照護內容與品質的選擇,不再完全聽任健康照護者單方面的決定。人們將更重視身心健康的促進,遠勝於疾病治療;全民健康保險也將更落實在疾病的預防、早期發現與適切處理,而不是末期疾病的醫藥治療、避免復發與殘障復健。隨著健康照護潮流演變,P4醫學因此而應運而生。個人受環境病原與遺傳基因交互作用,就會產生健康狀況的變化。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病理變化和疾病嚴重度,從微恙、輕症、中症、重症到死亡,如同連續性光譜。例如,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人中,大多數人是次臨床感染或症狀輕微、少數人症狀明顯需要門診治療,更少數人嚴重到必須住院治療,只有極少數人因病致死,如同金字塔一般。

分段預防 阻斷病程惡化 換句話說,疾病只是健康光譜的一小段,重病死亡只是冰山一角!在疾病自然史的各階段,可以採用不同的預防措施來阻斷病程的進展惡化。在尚未產生病理變化的易感受期,可避免或減少致病原的暴露,以及接種疫苗等「初段預防」,避免或減少疾病的發生。在疾病臨床前期或臨床期,則透過早期診斷及適切治療等「次段預防」,來中止或減緩疾病的持續惡化。等到疾病進展到殘障期或復健期,就必須透過繁複昂貴的醫藥治療,以及身心復健等「末段預防」,才能限制殘障和減少死亡。

預防醫學 降低照護成本 醫藥科技日新月異,急慢性病患的存活期不斷延長,疾病盛行率一再攀升,醫藥支出也大幅增加。當急之務就是透過初段預防來降低疾病發生率,減緩盛行率居高不下的趨勢。強調「預防重於治療、治癒重於復健」的預防醫學,是降低健康照護成本的不二法門。美國的弗萊明翰研究(Framingham study),根據長期追蹤資料,發展出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預測模式,利用年齡、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壓、糖尿病和抽菸等6項生物標幟,即可以預測未來10年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在台灣7鄉鎮市進行的REVEAL-HBV研究,更發展出慢性B型肝炎病患發生肝癌的預測模式,利用年齡、性別、肝癌家族史、肝硬化、肝功能指標(血清ALT濃度)、B型肝炎e抗原(HBeAg)、B型肝炎病毒量(血清HBV DNA濃度)、血清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濃度等8項生物標幟,即可以預測未來3510年發生肝癌的風險,精確度高達93%86%86%

量化自我 管理健康數據 在未來1020年間,每個人將擁有數十億筆生物標誌組成的個人健康資訊雲,也會有優良的計算工具來分析資訊,提出使每一個人「健康極佳化」和「罹病極小化」的方案。消費者對於更理想的健康照護需求,是推動醫界接受P4醫學的真正動力。「量化自我健康」就是最好的引擎,也就是利用數位化工具來管理體重、活動量、睡眠、生活飲食習慣、生物標幟等「自我健康參數」,進而保持更理想的健康狀態,減少疾病或傷害的發生。結合系統醫學、龐大健康資料、以及消費者驅動的健康照護與社會網絡,可以促成P4醫學早日實現,以及健康照護的全面革新。台灣第一位博士,也是二次戰後台大醫學院第一任院長的杜聰明教授,經常以「下醫醫病、中醫醫人、上醫醫國」以及「下醫醫已病、中醫醫將病、上醫醫未病」,強調良醫應該著重全人的健康照護及全民的身心均健;更應該努力以疾病的預防來取代治療復健。他在20世紀的真知灼見,與今日的P4醫學相互輝映。企盼舉世聞名的台灣全民健保,能夠配合健康雲的資訊系統,建立以實證醫學為基礎的給付制度,加強個人化預防保健服務以減少急重症醫療,讓國人享受身、心、靈的健康、平安與喜樂!(本文作者陳建仁為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副院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