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January 28, 2014

翁啟惠: 台灣社會 不大能容忍失敗

〈今周刊〉翁啟惠 挫敗是最佳禮物 鉅亨網新聞中心2014-01-22 17:17:29  他被喻為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的接班人,一月十七日,他更以在生物有機化學及醣分子科學的原創貢獻,獲得有「諾貝爾獎前哨戰」稱號的沃爾夫(Wolf Prize)化學獎,他是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由於過去三十六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中,超過十人也囊括諾貝爾化學獎,因此,翁啟惠成為諾貝爾化學獎呼聲最高的台灣候選人。不過對他來說,得獎不在預料內,生活還是照舊,早上八點四十分進辦公室,會議、活動出席排滿檔,一個禮拜也撥出兩個半天的時間做研究。超過三十年的學術研究路上,隸屬於翁啟惠的專利超過一百多項,發表的論文更是不計其數,這樣的他,談起中研院長的職務,「我其實不算是個很好的院長,行政真的不是我的強項。」這些話從翁啟惠口中吐出,有些令人意外。「一個科學家有十年(編按:中研院院長任期最長為十年)沒在做研究,他一定忘記了,所以我很幸運,在中研院還有這個環境跟時間,讓我繼續做研究。」在得獎的這天,翁啟惠最感謝的,是中研院和太太。

他,最能享受失敗 出身於嘉義縣義竹鄉的翁啟惠,在家裡九個兄弟姊妹之中,排行老七。翁啟惠從小不算會唸書,上臺領獎也輪不到他,卻意外考上台南一中。 升上高中後,原本翁啟惠的畢業成績可以保送清大化學系,但有了一次聯考的經驗,讓他覺得或許可以考上臺大醫學系,卻只考上臺大農化系。「後來我又覺得聯考不好了。」翁啟惠說到這裡都忍不住笑了。 翁啟惠四年臺大生涯念得不算好,後來進了臺大化學系教授王光燦的實驗室,一待就是八年,還跟著王光燦進入中研院當基層助理,其他同班同學都已經出國、畢業進業界,只有他還在念碩士,碩士論文的口試委員居然是他的同學。「那個打擊對他來說真的太大,後來才會決定不要留在台灣念博士,到美國去。」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宗益說,跟在翁啟惠身邊做研究超過十年,這段過去對翁啟惠影響相當大。就連翁啟惠談起這段經歷,也感慨:「台灣社會、教育,其實不大能容忍失敗,我在台灣發展的不算好,不然也不會在中研院待了八年才出國。」翁啟惠一直是「大隻雞慢啼」的典型代表,進到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後,才真正開啟他對學術研究的熱情,即便當時的翁啟惠連如何用人工化學合成醣分子都不太清楚,當時的指導教授卻激發了他對研究的興趣。 「我常常在學校做實驗做到忘記回家吃飯,幸好我太太還願意『收養』這個先生。」翁啟惠有些不好意思,但他一做起研究,廢寢忘食、沒日沒夜是常有的事。正因他對研究的全神貫注,短短三年時間便完成博士學位,還到哈佛大學做了一年博士後研究。 在這期間,來自業界的邀約不斷,其中還不乏IBMGenetech等大廠,始終沒能讓翁啟惠動心,原因無他,就因為翁啟惠的內向個性使然,他不認為自己到業界能做得好,「但關起門來自己做研究,應該可以做得不錯。」翁啟惠說。問他為什麼選擇到德州當教授?翁啟惠的答案很令人噴飯,「原因是德州A&M大學第一個給我offer(聘書),到現在我太太還念我太倉卒。」翁啟惠平時是相當深思熟慮的人,面對人生轉折決定卻很果決。 「因為我三十一歲才出國念博士,三十一歲別人都已經念完博士了,如果是到一流的大學去,我可能比不過那些年輕教授。」翁啟惠從麻州到了德州,短短三年就升正教授,原本麻省理工、史丹佛大學都向他招手,房子都去看了,最後卻輾轉到了聖地牙哥的Scripps研究院當講座教授(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892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撰文/賴筱凡(來源:今周刊 89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