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啟邦/健保過大於功2015-04-13 06:00 温啟邦/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教授 從從健保開辦日起,財務問題一直是爭議的目標,天天擔心財務能否平衡,睜大眼睛檢查自負額、藥價黑洞,從當年的三千億,到今日的六千億,發展出「二代健保」,以為已經堵住財務的缺口,卻不但發現五大皆空,而且健保也養肥了醫院。這些固然令人痛心,但更令我們吃驚的還在後頭:辛辛苦苦設立的全民健保,卻讓我們賠了夫人又折兵,花錢沒得到應得的健康。 三、四十年來,台灣人的健康是在進步,平均餘命在延長,但是健保實施後的二十年,進步應更神速,但改善速度並沒有比健保前快或大。窮人的健康,包括癌症的發生與死亡,相對於富人,愈來愈多,健康差距愈拉愈遠。換句話說,我們花的大把錢,好像並沒用在刀口上,並沒有帶來應有的健康。 健保設立初衷是要提升國民健康、減少貧富的健康差距。我們一直以為只要實施健保就會達到這些目標,因此把注意力放到財務上,只是一味的看緊荷包,忽略了健保的原始目的。老實說,如果不能提升健康,賠掉我們的健康,花多花少都無意義,要健保何用? 為什麼健保會喪失提升健康的初衷?首先,台灣健保完全採用按件計酬制,原則上多看病酬勞愈多。聽起來似乎很合理,這原是百貨公司賣貨品的做法,哪家公司不想多賣東西?去年賣五百件,成功的商人明年更想賣兩千件。醫師與醫院原是我們健康的守護神,但是在按件計酬制度下,不想多看病、多住院、多洗腎、多賺錢也難。前署長楊志良稱之為「軍備競賽」,其實更是「推銷搶病人競賽」,在醫師醫院「球員兼裁判」的利益衝突下,美其名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充分利用醫學知識不對等的差距,推銷各種高科技但未被認可之檢查,抓住病人心理的弱點,為醫院求生存,演變到賺錢不擇手段的情境。 在美國,IOM (美國最高醫學研究機構)推估至少三分之一的醫療,包括住院治療,是多餘的。依此推算,台灣健保的六千億,至少兩千億,也是多餘不必要的。 台灣健保制度,更將現代醫療推入過度診斷、過度治療之不歸路。各種診斷,包括癌症的篩檢,也是一刀兩刃,很多癌症,一輩子不會傷人,但一旦被驗出是癌,沒人敢置之不理。一治療就可能有副作用,就會消耗醫療資源。國際文獻已熟知攝護腺癌及乳癌,有過度診斷的問題,醫界與政府都過度強調篩檢的好處,沒有平衡宣導,闡述篩檢所衍生的負面問題,可能帶來廣大民眾許多健康的壞處,也許醫病雙方都不自知,即使醫界知道,也會裝作不知道。 一旦多看病蔚為風氣,醫療的副作用就出來了,就像每個藥品在藥效之外都有副作用,每次看病住院也都有副作用,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有的風險已知,例如每次開刀都有可能發生的感染、失血、麻醉伴隨之問題,有的是人為的疏失,包括醫護人員與病人本身的疏失。多做就會多錯,累積起來積少成多,抵銷了醫療原創的美意。以美國醫療水平,IOM評估,每年醫療疏失死亡數,估計可達十萬人,台灣因醫療疏失死亡的,保守估計,應有一萬人左右,幾乎達死亡人數的十分之一。 其次,在健保制度上,它只提供治標型的醫療服務,健保不是健康保險,而是醫療治病保險,對於治本型預防健康措施,例如鼓勵病人運動或戒菸、戒檳榔,完全裝成不知不管。像柯P一樣有口碑的醫師們,坐鎮急診處救命,看似醫神會提升健康,但都只是在做亡羊補牢,處理業已發生、但也許還能善後的醫療問題,例如酒駕車禍尚生還者、吸菸得肺癌或中風者、嚼檳榔得口腔癌者、肥胖不運動得心臟病者,努力延長他們的壽命。很不幸,今日醫療再進步,技術再發達,在路上、在醫院外,死的死矣,沒死的如肺癌,五年內會死的十之八九,大多無能為力,無法回天的居多。 相對於急診處每次救一個病人的做法,健保卻不處理預防吸菸、喝酒、嚼檳榔的問題。菸害防制策略中,如漲菸價可防吸菸,韓國這次將菸價加倍後,大批吸菸者因此消失不見了,預估可減少三十萬人死亡,減少百萬人的痛苦。這種有實證基礎的明顯預防效果,健保置之度外,卻只做按件計酬的動作。改變不健康行為的長期效果,比蹲在醫院等肺癌病人、等車禍病人出現的醫師貢獻,真不可同日而語。 有人說,健保提供了窮人看病吃藥的費用,怎不會對他們有利?事實不然,一方面窮人病多,看病吃藥的醫療治癒能力有限,只有從改變生活惡習的預防下手,才能改善健康,而健保不補貼給付;一方面看病多、副作用也愈多,雪上加霜,健保的美意,不但無法發揮,還可能傷害到窮人,使貧富健康差距無法有效減少。國際論文評估台灣健保說,依目前的制度,靠全民健保消弭台灣的貧富健康差距,在今後百年內是無望的。 對於健保,我們擔心的不應只是財務問題,應該注意如何在「三代健保」時,把提升健康當成當務之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