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May 11, 2015

賽亞謝春成: 台灣精準醫學營運失焦 !

整合分子檢測上下游 打世界盃 2015-04-07 01:37:37 經濟日報 賽亞基因科技總經理/謝春成口述、記者/黃文奇整理「精準醫學」在台灣多年,近期又開始吹起這個風潮,「精準醫學」簡言之就是透過基因檢測做到「對症下藥」,而這也是分子檢測一個很好的歸宿。由於光是同一個癌症有太多不確定性與變形,唯有透過精準醫療的方式,才能讓標靶藥物或化療增加用藥的準確性、提高癌症病人的生存率並減少醫療浪費,換言之,「精準醫學」對癌症或其他困難疾病的治療,會有很大的貢獻。儘管如此,「精準醫學」在台灣發展已經十幾年,產業競爭力卻仍「雷大雨小」,據我的觀察,關鍵在於業界在」。所謂「失焦」,指的是台灣做分子檢驗的公司把營運的「焦點」擺得太近,把自己定位為檢測產品開發公司,而忽略了所謂的檢測最終是以人為本,而以治療疾病為目的,換言之,檢測只是工具、是精準醫療的環節之一,而如何讓工具達到最高效能,必須找出完整的解決方案。目前分子檢測的技術平台,分成兩大領域,包括分子生物學與電化學,而大多數人開發出來的產品都大同小異,未能創造革命性的突破,如此一來,台灣產業規模如果放到國際版圖上,仍不足以與生醫巨擘如強生(J&J)、奇異(GE)等大集團競爭,在台灣已然如此,遑論要打「世界盃」。進一步說,醫療關乎生命,讓醫師在選用產品(不論是藥品或醫材)時,多信任國際大廠,而不願相信所謂「突破性的創新」的技術,因此,即使台廠能夠拿出堪比「倚天劍」、「屠龍刀」的創世產品,但要價卻比國際大廠產品貴上幾倍,那麼勝負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因為「小廠」在國際市場從來都不具發言權。即使有幸進入市場,至少還要花個十年的時間,才可能被醫師接受,如果用十年開發產品,先與技術、法規打仗,再用另外十年與市場競爭,最後是否能取得市占率也在未定之天,徒費精神。回過頭來說,有意從分子檢測做到新藥開發的公司,也要小心。譬如,在歐美開發C肝的新藥有不少家,其中,病毒治療專家Gilead已經吃下絕大多數的市場,如果你還要提供C肝「治療藥物」,而非治療方向與全方位治療方案,那等同拿步槍打坦克,成敗當然就不言而喻了。不過,在台灣做「精準醫學」有很大的優勢,原先在國外做個人化醫療花費很高,用得起的人少之又少;但台灣各項條件的優勢,加上分子檢測公司整合同業資源後,將有機會壓低成本,讓一半以上的人都用得起。另外,台灣的醫療技術專精,分子檢測所打造的全方位治療方案,整體優勢不僅優於歐美,也比大陸、東南亞等,還具備競爭優勢。當務之急是有意切入精準醫學領域的分子檢測公司,一定要啟動上下游價值鏈的整合,從檢驗技術、動態標誌、醫師臨床到治療用的產品等,都必須有全套的規畫。目前,台灣的大環境能提供分子檢驗公司這樣的條件,譬如,台灣基因資料庫很完整,根本不需要多花錢,只需要動手做試驗即可。我的想法是,做分子檢測的公司一定要思考上下游連結,及未來產業趨勢的發展。而對癌症病人的需求是什麼,而你提供哪些解決方案;譬如罹癌的高風險群的人可以做什麼,或癌症剛發展時仍不容易檢驗,還可以有哪些實質的建議。如果僅靠單一技術吃天下,不久就難以為繼了。另外,即使有很好的解決方案,仍須與時俱進、不斷翻新,因為這是「救命」的事業,而生命最可貴。除了提供救人的解決方案,也應該提供與大廠合作的空間,譬如,協助CRO公司完成基因分型,讓臨床成功率提高、成本降低,透過我們的協助可能降低三分之一的臨床成本、競爭力提升一倍。換個角度說,國際大廠提供的合作經驗是極為可貴的,如果有機會成為他們的夥伴,就等同進入大門派學武功,脫胎換骨指日可待。除了與大門派合作,對於國內我也建議,台灣應該有「同盟」的思維,在分子檢測領域,應該區分各自專精的領域,各自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互相協助、一起打國際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