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June 8, 2015

互聯網醫療OR醫療互聯網: 小豬快跑理論 !!

移動醫療或借政策紅利崛起 北京新浪網 (2015-06-07 00:07)眼下,在醫療行業內有一個熱切爭論的話題,即目前移動醫療未來的發展該稱為互聯網醫療,還是醫療互聯網?因為這兩者截然不同,前者具有顛覆性,後者有著產業的延續伸展性。關於這一爭論,互聯網、製藥界多數人認為應該實現互聯網醫療的產業化發展。而醫療界認為,應該醫療產業互聯網化,可以變革但應在原有的基礎上前行。這一爭論或許暫時不會有結果,因為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一場醫療行業的互聯網變革都即將開始,傳統醫療行業由實地變革到了線上,變的可以移動、便捷。比如騰訊領投豪斥1.5億元開始深度布局移動醫療服務領域。傳統製藥企業復星醫藥也和移動醫療電商——挂號網達成共識,將在醫藥電商和醫療服務領域開展合作。康恩貝擬以現金方式收購浙江珍誠醫藥在線股份有限公司4230萬的股份,此舉意在短期內快速切入醫藥電商領域,完善產業鏈布局,獲得更多的銷售渠道以及較強的物流配送能力,實現線上線下渠道業務融合和相互提升……在移動端,一個名叫「專家號」的APP推出精問診模式,以全國排名前十醫院科室的副主任以上專家為強勢資源,首期提供200名副主任以上醫師線上問診。據品牌總監方丹介紹,專家號目前已經完成了天使輪和PRE-A輪,計劃下半年完成A輪。目前各路資本正在競逐中。移動醫療,伴隨著醫改的深度推進,正在透過政策紅利實現崛起,並被寄予撬動目前就醫流程、改變醫療產業格局、推動醫改深入的厚望。

熱潮期 據相關醫療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達到30億美元,同比增長52%,預計到2017年將突破200億美元。眼下,正是這一市場突飛猛進的階段。近日,卓健科技聯合創始人尉建鋒透露,5年前開始實現移動互聯網優化醫院診療中的服務。今年年初,卓健掌上醫院獲得騰訊1.5億元的領投。由此可以看出,騰訊也已經積極深入到醫療服務中的布局中。528日晚間,復星醫藥發布公告稱與挂號網(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就形成線上線下的O2O 聯盟達成戰略合作意向,將在醫藥電商和醫療服務領域開展合作。同一晚間,康恩貝公告稱擬以現金方式收購和瑞控股、通聯創投、上海國葯、魏堅、吳勤富等15名交易對方持有的浙江珍誠醫藥在線股份有限公司共計4230萬股股份。此舉,康恩貝意在短期內快速切入醫藥電商領域,完善產業鏈布局,獲得更多的銷售渠道以及較強的物流配送能力,實現線上線下渠道業務融合和相互提升。就在忙著布局移動醫療市場時,移動端的商家也在拋出橄欖枝,以進一步深度布局移動醫療市場。「我們『掌上藥店』目前有6千萬左右用戶,每天訂單量達2萬單,歡迎藥店和葯企一起來共建移動電子生態圈。」上海葯交會期間,掌上藥店創始人王浚海說。就在王浚海謀划廣泛布局移動醫療時,華康移動醫療CEO劉波稱,華康打造的智慧醫院模式,今年能進入200多家醫院,明年目標是500家。或許,「專家號」是新近殺出的一匹黑馬,手裡握著醫療領域強勢的核心資源,「我們先期上線的有200名全國排名前十醫院科室的副主任以上專家,主要針對疑難雜症的問診。」據其品牌總監方丹介紹,未來專家號還將擴展至5000名左右的副主任級以上的專家。而在去年,移動醫療的熱潮就已經初露端倪。據醫藥行業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融資案例超過60起,單筆融資額過億的有27起,總融資金額超過100億元,是移動醫療市場規模的3倍多。各類通過認證的移動醫療APP截止到2014年底已達2000款。在這一輪熱潮中,互聯網巨頭是強勁的參与者和變革者。如阿里,在其收購了中信21世紀后更名為阿里健康,目前幾乎現階段互聯網醫療覆蓋可能涉及的全部階段,例如有連接醫院的雲醫院、連接個人的健康移動、連接數據的數來寶以及涉及藥品的電子監管平台等。此外,阿里還投資了華康全景網、尋醫問葯、UU葯等公司。而百度則開設了健康、醫生、dulife三個自主板塊,分別對應醫院、醫生和硬體。並同時對移動醫療電商老兵好大夫進行了投資。騰訊以投資為主要戰略,投資了丁香園、挂號網、pocooc、鄰家醫生等。據醫藥物資協會人士分析,未來200億的市場空間巨大,這必然促使資本相繼狂熱起來。所以從今年起,未來兩年內不論是在融資案例方面,還是在移動電商的誕生數量方面,都將遠超2014年的數字。

政策紅利 事實上,移動醫療崛起最主要的因素是藉助了政策紅利。51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2015年進一步擴大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2017年,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全面推開。在公立醫院改革中,與利益相關最密切的改革為藥品零差率銷售,政府希望藉此消除此前以葯養醫的弊端。當國家葯監局2014年試發第一張第三方網上售葯許可證,試探性的將處方葯分流到線上,實現醫藥分家,醫療互聯網開始成為醫改的外部推手。隨著醫改的持續推進,互聯網醫療開始由售葯轉變為多樣化,而被這種多樣化改變的還有醫院診療流程和服務。醫療互聯網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特性逐漸顯現。中國醫藥協會人士認為,移動醫療在對公立醫院產生影響的同時,將推動醫療生態圈的變革。如阿里健康「未來醫院」,計劃通過介入醫院電子處方環節,以及通過類似「滴滴打車」模式,進軍醫藥電商領域,倒逼醫藥分家,打造「醫院、患者、阿里健康、藥店」的O2O閉環,將可能改造傳統醫院的就醫流程甚至整個生態,進而推動傳統醫藥領域變革。百度健康雲則通過「設備、平台、服務」三層架構,方便實現對用戶「監測、分析、建議」的完整機制,可為一些疾病的預防創造方便,有助於緩解目前醫療資源極度緊張的局面。據醫療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有260醫生,知名、受患者追捧的醫生不超10萬人。全國每年門診挂號量78億人次,目前預約比例在5%左右,也就是約4億人次實現預約。而這些網路醫院的出現,顯然將深度影響現有醫院的運行模式。網路醫院讓患者與醫生直接交流,同時網路醫院主要針對常見病和慢性病。通過後台初步分診,患者可選擇對應的科室和醫生,在家裡就可享受到三甲醫院的專家服務。而在2000多個醫療APP中,眾多專一提供醫療服務的APP則直接撬動了醫院的醫生資源。如專家號、挂號網,可以通過現有醫院醫生提供線上與患者的對接。此方式在解決患者挂號、就醫難的同時,還有效的稀釋了醫院核心資源的壟斷形態。一直以來,醫院核心資源的壟斷難以釋放,這也使得醫改的推進較為艱難。雖然多點執業在去年已經獲得了政策上的允許,但由於醫生的人事、社保等等調節滯后,仍難以大規模實現。而現今移動醫療、網路醫院的出現,則巧妙地撬動了這一堅冰。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高解春認為,互聯網醫療勢不可擋,「未來通過互聯網醫療可以實現輕症線上詢問,慢病上網配藥,看病到基層去,急診可以越級就診,三級醫院再也沒有機構臃腫的大內科、大外科了」。529日「發現最佳醫療實踐2015健康界峰會」上,北京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透露,國家正在研究移動醫療和互聯網醫療的政策,未來政策會逐步落地。當政策逐步出台時,或許醫療實現互聯網的步伐將更快。而這一場政策紅利背景下的產業發展,也將逐漸變得冷靜和有序。

小豬快跑「現在醫療APP的數量還是在增加,可以說是一個盲目的階段,誰都想進入。」方丹表示。在業界看來,實際上80%的移動醫療商都會死。未來只有真正掌握核心資源的企業才能存活下來。目前,移動電商存在著產品類似的巨大問題,由於同質化嚴重,因此在消費者端下載和使用量都較小。由於患病是低頻偶發性事件,任何一個患者在醫療電商的使用服務中,都呈現低頻次狀態。在此狀態下,醫療電商如果掌握不到核心資源和用戶,恐怕將難以持續支撐下去。此外在移動醫療電商中,另一個硬傷就是醫保支付問題。當眾多電商在未來的發展中無法實現醫保覆蓋時,將會被擠到市場邊緣。目前,保險商也已經在構建自己的醫療生態圈,比如平安保險,在推出平安好醫生移動端的同時,醫療保險將是其一大賣點,但這僅局限於平安自己構建的醫療生態圈中。而在2000多個醫療類APP,以及眾多醫藥電商中,如果未來醫保不予對接部分電商,這將會掣肘電商用戶的忠誠度,用戶會轉移到別的可刷醫保卡的線上平台去消費。因此,這部分電商的日子將非常難過。如從互聯網醫療角度看,其性質是通過互聯網運行模式運行醫療,也就是說這一模式將不同於現有傳統醫療運行模式。如果以互聯網模式運行醫療必會對傳統的醫療模式進行摧毀性的顛覆。而醫療互聯網,則是在現有模式的基礎上微量、逐漸變革,適應新市場。在這兩者之間,第一種顯然較為艱難,原有重資產的醫院必然會拒絕。因為,醫院在面臨生存危機的同時,也在面臨資源的毀滅。目前雖然互聯網巨頭、資本們都在布局移動醫療市場,但模式仍然較為依存現有格局。方丹認為,衝破內部與外部制約因素的移動醫療電商將成為市場的香餑餑。而未來市場中,競爭的關鍵也將轉移至服務方面。因為服務好的醫生、藥店都會成為線上的熱點,受到患者和電商們的追捧,而醫療本身就是服務,因此,服務將成為重要勝出因素。同樣,支付和交易環節的人性化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王浚海認為,未來移動醫療領域最大的歷史性機遇,就是網上處方葯,移動電商們第一個要抓的是電子病例,第二個是電子處方。在大數據時代中,醫藥企業會上來抱大腿,雙方實現產業的變現。「事實上,醫療服務圍繞的就是病人、醫療機構、醫生、政府。」醫藥物質協會人士稱,在這個生態鏈中,病人希望就醫更便捷,同時價格低一些,找到合適的醫生。醫院則通過線上的問診對接合適的患者,醫生則通過此種多點執業方式實現收益和工作效率的提升,政府則通過這一模式的循環順利推進改革,優化整體的醫療結構體系。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移動醫療勢必將成為一個新的醫療互聯網時代,「在這個比較熱潮的階段,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從哪裡就能殺出個程咬金,唯一能做的就是小豬快跑。」方丹認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