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November 24, 2015

新藥 "百萬" 藥費 知與不知的幸福?!

救命新藥的代價與哀愁 2015-11-24 02:50  聯合報 陳昭姿 在住院病人9成以上是癌症病患的醫院服務,每當醫師建議需要接受化學治療時,病人與家屬大概會有兩種反應,一是懼怕長久口耳相傳的化療副作用,或期待更新更好的藥。二十多年前,一位媽媽來藥局找我,她的女兒正值青春年華卻罹患卵巢癌,想要使用美國剛核准但台灣沒有上市的太平洋紫杉醇,拜託我快速引進這個新藥。這道程序叫做「專案進口」,由醫院寫申請函,附上相關研究報告,醫師擬定治療計畫,病人填寫同意書,醫院自負使用後果(包括療效與安全性),確定數量與規格,衛生署通常在收到公文一、兩周內會發出同意函,廠商便可從海關進口藥品。

新藥專案進口 費用可觀 這種藥品專案進口的方式,即使後來實施健保,除少數罕見疾病用藥,對於台灣沒有許可證而其他國家已上市的新藥,依然是以此方式讓病人提前使用,相關費用病人負擔,可以想見這是一筆可觀的費用。二代健保上路後,無論進口或國產藥納入健保給付前,需要「共同擬定會議」同意。這個由衛福部及健保署官員、被保險人、雇主、專家學者、醫牙藥師公會與各層級醫院代表所組成的委員會,往往會基於成本效益(例如平均每位病人花多少錢?可以得到多少臨床好處),以及財務考量(所有適用此藥的病人花費加總計算),進行討論,決議延遲或不同意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尤其健保有所謂「總額預算」,每家醫院向健保申報的款項,長期都會被打折扣,實際進帳只有申請給付金額的八成多,因此又要考量新藥是否排擠到現有的用藥。另一方面,審查新藥需要根據國外的臨床試驗報告,採用法定的標準與方法來提出建議價格,所以健保署會邀請一群有醫藥學背景的專家,每月開會,每年討論上百件申請案,然後提出建議,提供「共同擬定會議」討論。

共同會議審藥 耗時長久 根據健保署的統計,光是排隊進入此專家會議,新藥平均需等待4個月;如果是之前已經納入保險的藥品,但想要擴大給付範圍以便讓更多病人受惠的申請案,平均要等待5.5個月。而且,多數申請案不容易一次過關。曾經有幾個抗癌藥,例如某個治療大腸直腸癌的抗血管增生劑,以及某個較新型的第二代抗乳癌新藥,曾經創下歷經六年的紀錄,才准納入保險給付。其他需要歷時兩、三年的藥物不勝枚舉。當然,當核出的藥價不如預期,廠商的掙扎與評估,甚至需要爭取海外總公司同意,這段時間也都計算在內。所以,台灣還沒上市的新藥,或已經上市、但未被健保同意收載的藥品,如果想要提早使用,就必須自費。然而,多數新藥價格昂貴,例如新一代的標靶療法,每個月超過10萬元是常態;可望治癒C型肝炎的新藥,全程自費目前約需百萬至兩百萬元;新近備受矚目的免疫療法,動輒百萬藥費,且使用不只一次。醫師們經常會猶疑是否要告知另有新藥。當孩子生病,父母甚至會想賣房子搶救;反觀,老父母生病,成年孩子通常需養家活口,會有餘力負擔醫藥費嗎?(作者陳昭姿為和信醫院藥學進階教育中心主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