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July 18, 2016

前北醫董事長 (李祖德) 看 台灣教育 全民共犯 詐騙產業 !!!

從大學退場檢視教育騙局(李祖德) 20160714日在亞洲歷史中,「教育」是貧苦孩子翻身及財富重新分配的重要契機。為了讓孩子能獲得更多教育機會,20年前,政府鼓勵公、私興學,台灣的大學短時間內就激增到近160所,高中職學生只要願意,沒有進不了的大學。此種政策,看似提高全民教育的德政,實質上卻因僧(學校)多粥(學生、補助)少,致使教育逐漸畸形發展成一個全民共犯的詐騙產業,也讓教育與產業、就業、科技趨勢脫節而形成孤島

弱勢難靠教育翻身 當今的「大學退場」、「學成無業,產業無人」、「高延畢率」、「高學貸率」都是這些年來教育騙局的苦果。在當今教育產業中,父母無不期待子女能得到更好、更高的教育,政府為了滿足民意乃廣開大門,推動各種名目花稍的計劃,學校為了迎合政策而勾勒不切實際的藍圖,教師為了溫飽而配合校方,結果是學生成了顧客,文憑變為商品。看似各方獲得所需,但最終卻是惡性循環,製造出數量龐大的學校,以及大量學無專長、無法進入職場的學生。教育環境對社經相對弱勢的家庭,傷害更大。原本高中職的就業基本門檻,被拉高到大學。不管願不願意、能力是否足夠,家長只能參與從高中職延伸到大學的教育競賽,卻不見得可讓孩子學到一技之長,即使孩子有幸就業,也必須咬牙背負學貸。這些孩子不只不能靠教育翻身,反而因為經濟的綑綁,將他帶向另一波的惡性循環。

私校董事掏空捐款 台灣的教育危機已迫在眉睫到不得不面對的時刻,所幸新政府是一個行政與立法結合的完全執政團隊,我因此懇切呼籲執政當局能重視以下幾點: 一、釐清私校董事會的公益性: 台灣私立大專院校的數量是公立學校的2倍,學生人數則佔全部學生的7成,因此近日《私校法》的審議將影響教育至深且鉅。過去政府鼓勵私人興學,目的在於補足公立教育的不足,基於其強烈的「公益性」,故私立學校長期享有政府的補助與行政協助。但在實務上,許多私校董事會卻往往將「捐贈」當作「投資」,企圖從學校營運中獲利,衍生出「掏空」與「經營不善」的弊端,因此《私校法》修訂應回歸捐資興學的公益本質,糾正創辦家族將捐贈校產視為私產的不當行為,以免《私校法》第1條所明載的「公共性」淪為具文。 二、修正公校校長遴選制度: 公立大學院校校長的遴選制度必須全盤檢討。依現行的遴選規範,遴選委員會中校內代表暨校友、社會公正人士各佔5分之2,剩下的5分之1是教育部代表。為了爭取勝選,候選人往往和校內派系協議資源分贓,或與校友合縱連橫,造成黑函處處,派系杯葛的怪現象,不僅無法選賢與能,反而造成學校內部的分裂。這種反淘汰式的校長遴選制度,務必盡速修訂,否則很難選出有作為的校長。

興利除弊推動改革 三、限制各級民意代表介入校務: 目前已有多所私校因教育品質不佳,招生人數不足而須強制退場,但教育機構擁有含括校地、補助款及選舉利益等各種利益,長久以來已成為民意代表與行政主管機關利益交換的共犯結構,退場極為不易。惟有建構以立法限制各級民意代表介入校務,並強制校務運作透明化的機制,作為社會的照妖鏡,教師尊嚴與學生受教權益才能獲得保障。 我們這個世代設立了許多「大學」,創造且活絡了教育產業,卻沒能教會學生「啟發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放任這樣的教育環境,卻批評這些孩子們是草莓、無能,如何能心安理得?未來面對歷史又豈敢否認我們是教育騙局的共犯?錯誤的政策可以修正,但孩子的學習歷程不能重來,改革時機稍縱即逝,已非常緊迫。遺憾的是,社會上對於教育危機雖已有很多的研究與爭辯,但許多人仍心存僥倖,持續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老舊心態,令人寒心。 為了台灣孩子們的未來,懇請教育當局審慎並勇於興利除弊,打破台灣教育產業的共犯結構,為已處燃眉之急的教育危機尋找出路,同時,也期待社會大眾拋開冷漠,一起挺身推動教育改革。惟有朝野攜手為教育的百年大業踏出改革的第一步,台灣的未來才有希望。 台北醫學大學前董事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