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July 5, 2016

台灣國際學術舞台 最重要貢獻者: 中研院

解散中研院?2016-07-04 06:00 施達爾 近來某些人士提議解散中研院,或提議將之併入國內的大學,其中郭位院士還說,只有前共產國家(包括中國),才有像中研院一樣的機構,既選舉院士,又有研究所(意味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等同共產制度?)。這些人士既不明瞭國際的學術制度,又屢屢要求參考國外,令人嘆息。 非大學的研究機構,在科技先進國家十分常見。美國有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愛因斯坦移民美國後服務的單位)、國家人文中心(National Humanities Center)、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Behavioral Sciences以及將近二十個國家實驗室等;德國有Max Planck Society(包括八十個以上的研究所,領域包括人文、社會、數理、生醫等基礎學科)、Fraunhofer Society(包括六十七個研究所,以工程、應用科學為主)、Julich Research Center等;法國有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CNRS(國家科學研究中心)、INRA(國家農業研究所)、INSEM(國家醫學衛生研究所);日本也有理化學研究所(Riken)、岡崎總合大學院(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筑波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太空科學研究所、物質研究所等等。特別荷蘭既非共產國家,但其皇家科學院既有院士,也下轄近二十個研究所或中心。上述都是國際首屈一指的研究單位。和中研院一樣,他們都和本國大學保持合作的關係,並對國家的學術、經濟、社會的進步有頂尖的貢獻。中研院在李遠哲、翁啟惠兩位院長的帶領下,各研究所及中心的成績(除少數學門因研究人數遠少於國內大學的相關學院例外),穩執國內之牛耳,也是台灣在國際學術舞台上最重要的貢獻者,使中研院在國際上受到和這些研究機構相對應的尊重。在國際學界中代表台灣,中研院有無可取代的重要性。若將中研院解散,台灣就少掉一個備受國際敬重的研究機構,現有的研究成效及能量將因群聚效應消失而消散;即使將中研院併入大學,同樣也因為群聚效應消失,研究的總成效及能量只會降低而不會增高;兩者對台灣學術都只有負面的淨效益。中研院如何調整組織、人員、資源配置,讓學術能量更有效地發揮,可以認真討論。但解散中研院,若從台灣追求國際級學術的長遠發展來看,有害無益。 (作者為研究人員,台北市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