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November 25, 2016

(工研院+台泥) 捉碳 生產 微藻 (10天採收) 抓一噸碳: 60美元

水泥4.0改變與創新系列六》台泥跨足生技 愈擦愈環保 20161125 04:10 張祈/花蓮報導 工研院綠能所以「模組化袋式反應器」,運用碳捕捉技術,以二氧化碳「養」微藻。台泥參加台灣生技暨美容保養大展,是繼轉型綠能產業後,再跨足至生技產業,同樣秉持環保理念,這次改造的主角是全球暖化的元兇「二氧化碳」,水泥製造過程中的頭痛廢棄物,卻是養殖綠藻的最佳肥料,製造生質燃料,還能提煉出高經濟價值蝦紅素,開啟水泥廠研發美容產品的創舉。台泥繼「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先導型試驗廠」後,於20129月再與工研院簽訂「戶外微藻固碳系統及高單價微藻培養研究」合作協議書,廢氣利用再進化,延伸至二氧化碳再利用的綠能技術研發,以類植物工坊方式培養含高單價物質微藻,一條一條深淺綠色不一的圓柱體,就是二氧化碳「養」出來的微藻。進駐在台泥的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研發人員指出,綠色巨型柱狀袋正式名稱為「模組化袋式反應器」,是工研院與台泥和平廠合作的鈣迴路捕獲試驗廠中,碳捕捉技術的一環,經過碳迴路後的二氧化碳濃度較高,正好符合藻類的生產過程中需要吸收陽光與二氧化碳固碳。他也強調,藻類吸附二氧化碳的功效,是種樹的300倍。水泥廠的二氧化碳二度利用,碳迴路捕捉碳,可進行地質封存、原料販賣或養殖微藻,而透過固碳技術,綠色微藻只要710天就可採收,未經純化則可作為生質柴油、沼氣等,培養雨生紅球藻的,提煉蝦紅素,發展面膜、美妝產品與健康食品,台泥也環保地踏進醫療美容領域。因仍定位於試驗場階段,目前鈣迴路是取用水泥廠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250分之1而綠藻培養研究又是鈣迴路中的3-5%,以產量來說仍無法商業化運作,目前也積極進行擴廠計畫,有效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全數轉換,打破過去企業對做環保就是增加成本的既定印象。台泥董事長辜成允今年7月中帶著自家生產的「負碳蝦紅素」參加台灣生技暨美容保養大展,並出席台泥攤位充當最佳業務員,宣告台泥踏出生技的第一步,這也是台泥轉向環保服務業後的新創舉,工研院與台泥雙方合作在和平廠開發碳捕捉技術的鈣迴路實驗工廠,從最初抓一噸碳成本要花100130美元,現在降至60美元,目標設定在20幾美元,不僅達到零廢棄物,還要降低轉換成本。(中國時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