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November 2, 2016

台灣菇類產值137億(占蔬菜產值17.5%): TOP4香菇/金針菇/杏鮑菇/木耳

台灣香菇危機!菌種退化氣候暖化 韓國年投60 台灣連車尾燈都追不上 by記者 蔡佳珊2016  11  01 日台灣面臨「藍瘦香菇」危機!網路新興用語「藍瘦香菇」原意是「難受想哭」,我國香菇每年栽培面積增加,總產量卻一年不如一年,一個太空包本來可以長出很多肥美香菇,現在長出的香菇卻越來越少、越來越小,讓許多菇農都大嘆難受想哭!「香菇減產趨勢毫無緩慢停止的跡象,未來兩、三年還可能持續下跌,」台灣菇類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宗明觀察,菌種退化、氣候暖化,是香菇產業最大的威脅。缺工和土地成本高,也是大問題。諷刺的是,菇類產值高達137億,卻無專責主管機構,農研單位也只有5研究員,韓國年投入60協助菇類產業升級,我國僅投入幾百萬,競爭力遠遠落後中、日、韓鄰國。

產能溜滑梯逐年下滑,菌種場只有2 消費者都感受到近年香菇價格節節高漲,原因就是產量一直下滑。陳宗明表示,去年香菇太空包栽培量高達22千萬包,產量卻只有42千噸,平均起來一個太空包產量才產出190.9克的香菇以農糧署的統計數字去計算會略高一些,每包214.9但這比起8年前每包平均都有300以上的產出,相差甚遠。產能下降,菌種退化是最主要的因素。陳宗明指出,全台香菇的菌種來源只有2家菌種場,每年四、五十億的香菇產值全繫於此。但菌種商卻還在使用二十年以上的菌種,當需求量太大,就會將有限菌種做過度繁殖,產生弱化、退化跡象。天氣越來越熱也干擾香菇成長,氣溫一高,香菇生長就變慢,超過攝氏32度就會停止生長。冬天原是香菇主要產季,但近年常有暖冬,嚴重影響產期和產量。

液體菌種初登場,有效但非萬靈丹「不當的『繼代培養』,菌種會持續老化,」農業試驗所菇類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呂昀陞解說,業者製造菌種若無SOP,把栽培種拿來當母種,就會導致菌種退化。為了提昇菇類產量與品質,農試所這兩年積極開發「液體菌種」技術,不僅可縮短菌種生產週期,也能提昇菌種活性,穩定品質與產量。呂昀陞表示,日前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的菇類產業之所以發展快速,就是靠液體菌種,國內也已有金針菇和杏鮑菇業者在使用104年農糧署補助新社區農會成立了「台灣菇類菌種產發研究中心」,期待成為液體菌種生產基地,提供更高品質菌種給菇農。根據農試所實驗,液體菌種的香菇太空包,良率達到九成,也較能抵抗高溫逆境,產量提昇最高可達三成以上。不過呂昀陞也坦言,「液體菌種並非萬靈丹。」如果母種本身活力就不佳,就算用液體菌種也不能防止菌種弱化。外使用液體菌種更須防範污染問題,因為一旦污染便需全桶廢棄,「不像固體菌種可以把污染的部份挑出來。

缺工、土地貴,智慧生產能解套 液體菌種雖然設備成本比傳統的固體菌種高,但可以用機械自動化接種,更符合工廠大量生產需求。農試所菇類研究室主持人石信德提出,菇類產業的問題除了產能下降,還有農業各領域普遍都面臨的:勞動力短缺,和土地成本高漲。「採收、理貨、幫香菇剪腳、庫間作業……菇類每個步驟都是人工,」若能自動化升級與系統整合,方能讓菇類產業化危機為轉機。石信德到日本參訪菇類工廠,從太空包製造、栽培、採收、清洗、分級到包裝封袋,整個流程幾乎全部自動化農試所參訪之日本菇場是採層架式生產、環控栽培,土地利用率更高,而我國傳統菇舍是將太空包全部擺在地上的平面式栽培。「因為貼近地面溫度較低,濕度也比較好掌控,」呂昀陞解說,要傳統菇舍全部改為環控栽培成本太高目前農試所已發展出水簾式層架栽培系統,預計未來將設立示範點推廣。

國際競爭力下滑,缺乏菇類專職研究與主管單位 根據農糧署統計,我國去年菇類產值高達137億,占整體蔬菜產值的17.5%。產量最多的是香菇,接著依次為金針菇、杏鮑菇、木耳。外銷以金針菇占首位,主要市場是新加坡、香港、美國。但去年金針菇的出口量銳減了五成以上,從前年的894公噸掉到408公噸,主因是市場被韓國和中國攻占。「韓國每年投入60億台幣協助菇類產業升級,我們才幾百萬,要怎麼比!」陳宗明說,以前我國的菇類產業實力僅次於日本,現在已經落後日、韓和中國,他不斷呼籲政府應比照鄰國設立獨立的菇類研究所,提昇研發能量,「現在我們只有一個小小的菇類研究室,研究員只有6個人,現在又一個要退休,剩下5個。」較之中國在菇類主要生產地區設有食用菌管理局,我國也缺乏菇類的專職管理單位。菇類屬於真菌,既非植物也非動物,成本和產值更遠高於一般蔬菜。萬生生技農場場長黃聖雄就憤慨地說,現在菇類主管機關,是農糧署作物生產組底下的蔬菜花卉科,根本看不到一個「菇」字。而菇類的生產成本和模式和蔬菜大相逕庭,卻沿用相同法規與政策,根本就是「逼魚爬樹」。

農藥少又養生,四季多吃菇,別讓香菇難受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科長蔡清榮坦言,近年菇類出口量遞減,進口量增加,加強我國研發量能確實是首要之務。中國菇類發展迅速,從日韓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自動化程度已經超過台灣。「以前我們還出口許多金針菇到中國,現在幾乎沒有。」金針菇屬於環控菇類,全年都可穩定生產,但是國人食用習慣卻有淡旺季之分,冬天因為是火鍋必備食材而熱銷,夏天銷量則少。蔡清榮認為,未來應該積極拓展紐、澳等南向市場,因南半球季節與我們相反,若夏天能將金針菇外銷,環控菇場就能全年產線全開。除了以上所述的內憂,還有外患,就是走私香菇。蔡清榮說,去年海關銷燬了走私香菇20噸。陳宗明則說,還有更多的中國香菇是透過第三地「合法」進口到台灣,產地越南的香菇最是可疑。我國近期也曾派人親往越南查廠,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終究還是沒能掌握確切證據。菇類產業問題叢生,亟待產官學研整合資源、研擬對策。民眾能做的事,就是多吃一些菇類。石信德舉出數據,「歐美每人每年吃6.5公斤的菇,我們只有3公斤多。」而菇類富含營養、低熱量,養生保健功能無庸置疑,農藥殘留問題也較一般蔬菜少,相當符合當前注重食安的風潮。颱風後缺菜期,就吃菇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