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January 12, 2017

台灣臨床phase III成功率75% (僅 基亞/浩鼎/北極星 失敗) (懷特/德英/東生華 成功)


一堂1800億的教訓!揭開生技股崩跌黑幕 出處 / 今周刊 1047 台股為2016年畫下一個不錯的句點。大盤加權指數全年上漲11%,台股在亞洲股市中表現算是一支獨秀。然而,看到台股亮眼的漲幅成績,許多投資人心中恐怕在滴血,尤其是生技股投資人!最具指標性的櫃買中心生技醫療指數2016年重挫25%,而且,內心滴血的人恐怕不在少數!因為,相對台股愈趨冷清的成交量,生技股是唯一成交愈趨熱絡的類股。在上櫃市場中,它的成交比重往往達到三成,交投特別熱絡時,上櫃生技股單日成交量屢屢突破百億,成交比重拉高到五至六成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一年間,從天堂掉落至地獄 讓生技股市值蒸發1800億元的3個盲點一度被視為拯救台股量能萎縮危機救世主的生技股,豈料,竟成了投資人的一場噩夢,回顧過往幾檔風雲一時的明星個股,基亞從2014年最高的486元崩跌至去年最低點52.1元,浩鼎從2015年的755元暴跌至最低226元。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台灣生技股的市值蒸發了1800億元。這筆1800億集體損失的學費,究竟帶給投資人哪些珍貴教訓,首先,莫過於投資大眾把新藥臨床實驗解盲結果公布,當成簽樂透般在賭博的迷失。

盲點解盲成功不保證漲「去年浩鼎股價解盲前瘋狂大漲,就是投資人對『解盲』抱著賭博心態,加上對『名人牌』過度寄予過度期待,兩相相乘下的產物。」一位不願具名,在國內市佔率排名前三大的券商生技股分析師感嘆到。「那時候,我不斷提醒一些投資人必須注意一件事,浩鼎所做的臨床二、三期解盲,只針對台灣地區,美國還只停留在臨床一期,台灣即使解盲成功,頂多只能在台灣申請藥證、在台灣賣,因為市場規模太小,根本無法支撐浩鼎那麼高的股價」。全球三期臨床實驗成功率(解盲成功)平均落在60%,但台灣新藥廠三期臨床成功率卻高達75%,迄今只有基亞、浩鼎與北極星三家新藥公司失敗。解盲失敗的公司股價必定暴跌。然而,解盲成功的公司,股價經歷短暫勁揚後,也大多快速回檔,去年宣布三期解盲成功的懷特、德英、東生華皆是如此。

盲點拿到藥證,股價也有可能會跌 押注解盲成功與否,並非投資生技股的正道,於是,許多投資人心想,不看解盲,直接看生技新藥公司是否拿到藥證,最直接了當。可惜的是,抱持這種藥證等於股價上漲萬靈丹的投資人,可能還是會大失所望。以實際案例來看,創下台灣首家拿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藥證的寶齡富錦、首次拿到台灣處方簽藥證的懷特以及已經做完三期臨床、正著手申請美國愛滋病新藥藥證的中裕在藥證利多後,股價走勢均遠不如投資人預期。為何拿到藥證,股價不漲反跌?最直接的理由是,新藥如處於研發期,由於沒有營收與獲利來衡量這家公司,市場於焉用「本夢比」來評價公司。但拿到藥證後,等於美夢實現,新藥銷售將帶進實際的營收與獲利,市場將用「本益比」來衡量公司。如果營運高於預期,股價當然大漲。相對的,如果營運獲利不如預期,夢醒時分,股價崩跌並不稀奇。以寶齡富錦來說,申請到FDA藥證前,股價被拱至491元,其腎臟病藥在2014年拿到藥證銷售,但寶齡2014年與2015年的每股稅後純益(EPS)分別僅有1.01元與1.3元,去年上半年則為0.15元,這種獲利成績單與之前的夢差距太大,股價一路下修至70多元。這些案例告訴我們一件事:新藥的研發是一回事,能不能賣得動,是完全另外一回事。生技產業重量級創投--華威創投合夥人李世仁就講得坦白:「投資人如今不敢碰新藥股,主因是有些新藥股未必是『高風險、高報酬』,反而變成『高風險、低報酬』。

盲點上市櫃前買的價格,不一定是股價最低點 許多精明的投資人為搶得先機,選擇在生技股於未上市時,或者興櫃時搶先卡位,俟股票上櫃或上市,大賺一票。這種方法,早期或許無往不利,但近一至二年,有失靈之勢。我們進一步統計發現,以2016年上櫃的生技股而言,許多股票在掛興櫃時就被哄抬到不可思議的高點,正式上櫃後反而湧現沉重賣壓,股價直直落。就像達爾膚,興櫃時一度飆到442元,上櫃後如今回到178元;科懋在興櫃最高被拱到151元,上櫃後股價反而腰斬至60幾元。而李世仁也直言:「興櫃生技股比上櫃或上市貴,炒作成分大,很不合理。」生技產業是翻轉台灣產業,擺脫低毛利、高競爭、被中國紅色供應鏈窮追猛打宿命的希望所在。然而,無知與貪婪,造成市場大起大落,甚至產業被汙名化,已經嚴重阻礙我國生技產業的健康發展,經過16年的殺戮之戰後,生技產業資本市場的下一步,需要產業、政府、媒體、學術界多盡一份心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