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April 27, 2017

(郭旭崧) 台灣 國際衛生醫療 外交戰略 是….


參加WHA再受挫,黨政高層:「維持現狀」所面臨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石秀娟 20170426 13:39 風傳媒 曾任衛福部首任駐日內瓦代表的醫師張武修22日指出,台灣成為WHO的觀察員後,應有更多國際衛生醫療合作,但這8年來,台灣在這個領域卻是退步的。總統蔡英文上任將近1年,今年台灣如果無法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恐將牽動蔡政府未來的兩岸、外交路線。黨政高層坦言,若拿不到邀請函,蔡政府支持者不滿中國打壓的情緒恐急劇增加,這也將逼其檢討、調整路線。就WHA而言,已經出現讓台灣議題重回WHA表決的呼聲,但也有曾在最前線的醫療外交老兵坦言,與其再回到WHA對抗,重要的是提出整體國際衛生醫療的外交戰略新政府去年剛上台就接受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陳馮富珍口中「以一中原則為基礎」的邀請函,且未在WHA致詞時抗議,也同意將致詞稿的「台灣」拿掉,改為「中華台北」。知情人士說,這些都是考量到之後還有好幾個國際組織要參與。9月的國際民航組織沒拿到邀請函,國際刑警組織對台灣的叩關不予理睬,《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峰會的參與程度也遭到打壓,據了解,我方甚至收到主辦國摩洛哥的消息,可能連簽證都不發給我方代表團,這些程度不一的失敗接踵而來。

拿不到WHA邀請函,醫界聯盟建議在WHA大會付諸表決 民進黨內要求外交部去年底提出參與國際組織的總檢討,據指出,該時程順延到WHA後,WHA案的發展可能也會影響到9月聯合國大會的推案。黨政高層說,如果拿不到邀請函,要繼續走「維持現狀」路線所面臨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就參與WHO而言,已有包括醫界聯盟等呼籲,台灣應重回2009年獲得陳馮富珍邀請函前,請友邦在WHO執委會或WHA大會上提案讓台灣成為觀察員付諸表決的作法。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陳馮富珍,即將於今年6月底卸任。不過,也有其他思考的提出。前衛生署長(現衛福部)李明亮24日受訪指出,去年新政府接受邀請函,卻未在WHA致詞時抗議WHO宣稱的「一中原則」,等於是接受了這個原則。他指出,與其要接受這個條件,才能出席WHA,乾脆不要出席。李並表示,我國參與的重點,應該是在WHO一年到頭都在舉行的「技術性會議」。

為了參加WHA接受一中原則,郭旭崧:好處有大到要犧牲台灣的中心價值李明亮在署長任內,為加強在國際上推動參與WHO的能量,與國際衛生醫療事務界的聯繫,因而在華府、日內瓦、比利時、非洲等地創設衛生署駐外代表的職務,去年9月自疾管署長退休的郭旭崧即是首任駐華府代表。郭旭崧25日受訪指出,他同意李明亮的意見,蔡政府要拿到邀請函很簡單,只需接受「一中原則」,但以他自前總統陳水扁任內參與相關議題的專業醫療人員角度來看,以觀察員身份參加WHA「是有好處」,但「好處是不是有大到必須犧牲台灣的中心價值?」他相信,「很多人一定抱持懷疑的態度」。對於蔡政府被批評爭取出席WHA作為不夠積極,郭旭崧說,能否獲邀的主因是兩岸,跟行政體系積極與否沒有必然關係。郭旭崧表示,扁政府時就非常地積極,仍無法出席,2009年因前總統馬英九採取不同的兩岸政策而終能出席,但是如果沒有扁時期主動向WHA案,在大會辯論,讓台灣的聲音被聽到,並努力向國際宣達,再加上2003SARS疫情的衝擊,也不可能在2009年因馬的兩岸政策就獲邀,所以其實是扁時期的努力加上馬政府的兩岸政策,「藍綠合作的結果」。郭旭崧說,馬政府時期的作法其實很「委屈」,但仍有8成民意支持,主要是因為「我們以前沒有參加過」,但現在民意能否接受在「九二共識」、「一中原則」的前提下參加為期幾天的WHA?顯然有疑問;而經過這8年來的參與,他也會覺得,出席WHA對台灣的用處,「沒有大到需要把台灣的民主犧牲掉」。重回扁時期在WHA提案表決台灣議題?郭旭崧:不好,當時的作為有很多情緒在內中國最早提到讓台灣以「適當方式」參加WHO,是在中國前國家主席胡錦濤與前國民黨主席連戰於2005年會面時。郭旭崧說,不准台灣參與聯合國的國際組織,是中國「最後一道防線」,台灣能參加WHA是中國以其認為的適當方式安排的,去年WHA邀請函寄出時仍是馬政府執政,在那之後,蔡政府不接受這個安排,所以9月沒收到國際民航組織的邀請函,今年WHA的情勢也因此樂觀不起來。如果同意中國政治前提這點無解,台灣能如何參與WHO郭旭崧說,中國比較在意的是WHA,因為大會的成員是國家或團體,中國對民間專家學者參加的「技術性會議」比較不在意,台灣本來就應該積極參與WHO的「技術性會議」,「那是我們的底線」,甚至很多在WHA期間召開的技術性會議,旁聽者也可參加。郭旭崧說,有時台灣參與不足的問題不是出在受WHO限制,而是政府沒有足夠資源,很多時候衛福部沒有預算,還要跟外交部申請經費才有辦法參加。對於是否重回扁時期在WHA提案表決台灣議題的作法?郭旭崧指出,這種對抗的方式不是好方法,應要有更聰明的作法。回顧當時的時空背景,他說,當時台灣沒參與過WHO對於被排除在外感到不公平,而且台灣有心、有足夠的能力可以貢獻,同時也有很強的台灣意識,當時的作為背後是有這麼多的情緒在裡面的。郭旭崧說,台灣問題的根源在中國,去過WHA的人都清楚,也都支持台灣,但「不希望被迫選邊」;過去台灣議題提出時,總能影響議程的進行,曾有觀察員代表跟他說,「每當這時候,我們都只能頭低低地看台灣和中國演這場戲,也愛莫能助」。郭旭崧說,以前這樣做有道理,因為沒做過,不知道會不會成功,現在如果要繼續這樣做,要先想想以前得到什麼效果?現在再這樣做會成功嗎?不願具名的官員24日受訪指出,如果過去都沒成功,也很難期待未來奏效;此外,當台灣決定用某個名稱參與任何聯合國的國際組織,它代表的意涵是非常深遠的,絕不只是參與這個組織而已,如果要這樣作,國家應先有整體作戰方針。張武修:台灣從事國際醫療的「總量太弱、整合不足、靈活度也弱」曾任衛福部首任駐日內瓦代表的醫師張武修22日受訪指出,台灣一定要痛定思痛,下定決心,提出像「新南向」這種國家型的國際衛生醫療政策,具體的作法,包括在立法院推動類似《國際醫療法》等援外法律,提高政府開發援助(ODA)的預算,鬆綁醫療機構在海外從事國際合作的限制,例如合蓋醫院、派遣醫療團等。張武修說,現有的運作機制也應檢討,例如應加強部會合作,而就衛福部本身而言,衛生署升格為衛福部後,原國際合作處卻反而降級為國際合作組,處理國際合作的能量是否足夠?是否需要增加駐日內瓦辦事處的衛生代表?都需思考。我國的ODA只有不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0.1%,張武修說,跟其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約有0.5%0.7%水準相比,比例「實在太低」,而且主要用於邦交國,負責國家主要海外援助任務的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主要以從事農業、貸款為主,處理醫療的能量有限,也都是以友邦為主。張武修說,現行的相關規定限制醫院不能將盈餘用於海外,導致如馬偕醫院有意到越南與當地合開醫院卻不可行,也導致除了慈濟可以靠當地募款供醫療團經費外,其他醫院也因此難以派出海外醫療團。在援外醫療方面,「國家沒有動能」,其結果就是台灣的醫療在國內做得好,但外國感受不到,畢竟不是任何人都能來台灣接受醫療,總體而言,台灣從事國際醫療的「總量太弱、整合不足、靈活度也弱」,「國家沒有政策,如何讓大家覺得台灣是國際醫療的好夥伴」?台灣成WHA的觀察員後,應有更多國際衛生醫療合作,但是張武修說,8年來,台灣在這個領域卻是退步的,有人就批評,台灣成為觀察員後,政治目的達到了,就沒有再努力推動與他國的交流合作,認為台灣只是要「搞政治」;這樣的做法是錯的,取得政治的方便性,是為了讓實質合作更順暢,但這8年來,「我們的國際衛生實力並沒有變強」,「我國的國際衛生醫療策略,必須要有很大的改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