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May 11, 2017

台微醫(工研院+鐿鈦) 開發熱塑性骨材 (熱熔槍)


微創新星台微醫 打造本土高階醫材品牌 2017-05-11撰文/劉珈均 在生技醫療產業中,骨科就占植入式醫材足足有40%其中又以脊椎手術用量最大(占20%)。由工研院新創成立的台灣微創醫療器材公司(台微醫),是臺灣第一家製造微創手術醫材的公司,致力開發植入脊椎的器材,多項產品取得歐盟認證,並獲多國上市許可。除投入脊椎手術周邊醫材,開發新醫材,台微醫也希望帶動手術方式創新,持續降低醫療風險。自2014進駐新竹生醫園區,台微醫董事長兼總經理梁晃千認為,新竹生醫園區具備轉譯醫學基地的特有優勢,最無可取代的是,未來將有支援臨床研究的醫院進駐,讓工程師和醫師合作更密切。

脊椎微創手術降低老年患者風險「脊椎問題是老化產生的疾病。」梁晃千說,脊椎椎間融合手術的患者多為60歲以上的年齡層,隨著人口老化,未來需求會越來越大。臺灣一年約有四到五萬人接受脊椎椎間融合手術,也就是俗稱的「長骨刺」,此症好發於老齡,但醫師往往建議別讓80歲以上的患者接受手術,因為傳統開刀手術(Open Surgery)切口約1020公分,會造成大量失血、周邊肌肉組織嚴重受損,老年人較難承受這些風險。1980年代問世的微創手術將切口極小化,具有疼痛少、復原時間短等優點,泌尿科、婦科、骨科等領域已有不少手術採微創方式進行。由台微醫自主研發的椎間融合器、人工替代骨材、脊椎釘等產品,主要就是為了精進脊椎椎間融合微創手術。梁晃千描述,醫師在患者身上打三至四個孔洞,每個創口直徑小於2.5公分,從這些開口將器材植入患者脊椎,失血量可從傳統方式的800毫升降至200毫升以下。

工研院設計鐿鈦製造2009年,工研院與鐿鈦科技共同成立台微醫。梁晃千起初認為,產品夠好,市場就會接受,其餘皆是其次,直至三年前一場牙科展覽,讓他深刻意識到品牌的重要與醫療市場的特殊性,「醫療界很保守,非常仰賴信任度!」當時他們帶著牙科骨粉參加展覽,這是用在植牙、填補牙缺損的材料,算是骨科主業的「副產品」。梁晃千回憶,當時初出茅廬,醫生不認識他們,攤位乏人問津,「我們的牙科骨粉用送的,人家都不要!」後來才了解,原來牙科產品太複雜,醫師不敢貿然使用新品,直至展覽尾聲,與別人聊起自身工研院背景,才打開那扇緊閉的門,他笑道:「結果亮出工研院的名字就送完了!」相較於牙科,植入人體的骨科醫材侵入性更高,進入門檻也更嚴苛,台微醫打出「工研院設計、鐿鈦製造」口號,兼容工研院的創新與鐿鈦的醫材製造基礎,兩者交融互補,這策略奏效了,此後也成了公司品牌意象。

熱塑性骨材今年上市 台微醫自2009創立以來,產品已在中國、歐、美、東南亞獲得認證與上市許可,多項產品取得歐盟標誌認證(CE)。梁晃千指出,台微醫的發展可分三個階段:一是把工研院的技術帶出來;二是增資、讓產品上市;三是進一步增資達二億,並增加生產線。在獲利緩慢穩定成長下,目前台微醫已連續三年營業額成長平均超過50%,去年外銷突破了10%,今年預計將突破30% 台微醫並不會貪心地想要各種醫材一把抓,梁晃千篤定的說,未來五到十年,他們仍專注精進脊椎手術的周邊醫材,暫不打算往其他方向延伸。「例如現在手術還有多個小傷口,我們想往單一小傷口邁進!」這乍聽之下很困難,但團隊已有雛型了。三年前,他們從骨科手術室裡常見釘子、榔頭、電鑽、鋸子等工具,突發奇想引發靈感,嘗試用「熱熔槍」的原理在脊椎之間注入可塑性材料,使之在體內成型為支撐骨材,沒想到意外開啟「熱塑性骨材」這項前瞻性研發,預計今年就能進行產品上市認證申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