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June 20, 2017

台灣遠距醫療 將增4類患者 (200萬人適用): 住宿型長照住民/行動不便慢性病/緊急住院追蹤/國際病患


慢性病患 最快明年可「隔空看診」 2017-06-20 衛福部研議 放寬遠距醫療規範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看病不必常跑醫院,衛福部預定七月預告修訂「遠距醫療」規定,新增多項適用的病患條件,例如穩定的慢性病患者、長照機構病患、國際病患等,醫師將可對患者「隔空看診」,預計明年上路,初估逾兩百萬人可用得上。目前醫師法規定,「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僅限離島、偏僻地區、緊急狀況或特殊狀況時,才可特許做遠距醫療;未來將對所謂特殊狀況的範圍更明文界定放寬,包括「有慢性病但行動不便」、「緊急住院後半年內須密切追蹤」、「國際病患」、「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等四類患者,也都能接受遠距醫療。

新增4類患者 估逾200萬人受惠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解釋,因近年穿戴式醫療裝置、視訊科技進步,可準確掌握病情,例如監測血壓、血糖等,狀況穩定的患者就不用常跑醫院,減少門診壅塞,對民眾也方便,醫師能遠距直接開處方箋和診斷書。衛福部預計本週找醫界相關人士諮詢,最快七月預告遠距醫療修訂案。但石崇良也強調,可做遠距醫療的患者須經過醫師評估,且首次就診還是得到院面對面診斷。

數位落差 偏鄉民眾恐難用得到 自二○○七年起,衛生署已陸續在部分醫院推行遠距「照護」,護理師、營養師可透過行動裝置和視訊等方式給患者飲食、照護建議;台北醫大附設醫院遠距健康照護中心一年就約有一千多名民眾加入遠距照護。未來將擴大到看診、開藥等醫療行為也可透過遠距視訊。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說,長照機構內有失能、機能損失或慢性病患者,現在機構都須跟醫療單位簽約合作,遠距醫療的設施應該沒問題,有助行動不便病患更方便就醫。但遠距健康照護中心副執行長陳慈純指出,現在網路和穿戴裝置是很進步,但偏鄉的數位落差問題難解,「真正需要的民眾恐難用得到」。

部分醫師憂 恐生更多醫療糾紛 部分醫師則擔心醫療糾紛恐會更多,面診都不時有爭議,更何況視訊?呼籲要做好對醫師的保護,例如簽署切結書、告知風險負擔等。北醫附醫急重症醫學部主任高偉峰說,他曾參與高山症的緊急遠距醫療,甚至我國登山團爬聖母峰時,從海拔七千九百公尺營地還能傳輸心電圖,基本上雙方的遠距醫療訓練夠就沒問題,但發生醫糾時的法律保護一定要做好,保護診療醫師。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則說,衛福部除該注意遠距醫療的醫糾問題外,更該關注離島偏鄉的數位落差,還有老年人不懂如何使用穿戴科技,診療不正確性風險恐會變高,因此多鼓勵醫師到偏鄉服務才是更正確做法。 石崇良指出,遠距醫療雙方都須承擔風險,須注意和告知事項都需確實做到,還會再跟各醫事團體討論,訂出更嚴謹的辦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