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August 28, 2017

台灣醫療集團模式 對比 中國 ”醫生集團” 經營集體品牌


醫生集團剛成立就值4個億!醫生價值正在回歸大陸資訊 0827日作者:鄭瑩來源:「看醫界」微信號 國內醫生集團的發展有多火爆?據《看醫界》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已有170多家醫生集團成功以「醫生集團」字樣註冊。另據統計,加上註冊為其他經濟實體但取名為「醫生集團」的醫生團體,醫生集團的數量已經超過500家。短短三年,醫生集團為何能夠呈現井噴式發展?在826日海爾醫療金融和復星同浩資本共同主辦的「醫生集團商業模式及產融結合分享會」上,現場嘉賓不約而同地給出了同一個答案:醫療的核心資源是醫生

醫療服務最缺的是醫生資源 霍普醫療集團目前在北京擁有一家甲狀腺專科醫院,並擁有一支專家領銜的甲狀腺醫生集團,董事長吳鏑還參與了華醫心誠醫生集團的創建和運營,多家醫生集團的運作下來,他表示,「醫療服務最缺的還是醫生資源」。醫生集團究竟有多值錢?據了解,華醫心誠醫生集團成立時就獲得了1億元的天使投資,大概佔到了醫生集團四分之一左右的股份,也就是說,尚未正式運作,華醫心誠的估值就已經達到了4億元。可以說,這幾乎全部來自醫生自身的價值。霍勇教授也曾明確表示,華醫心誠公司75%的股份和大部分收益一定是留給醫生的。對於目前大量湧現的醫生集團,尤其是多點執業醫生集團,吳鏑笑稱是從「單個飛刀變成了集體飛刀」。復星同浩資本投資副總監高興森對此回應認為,醫生集團實際上為醫生們樹立了一種集體品牌也為很多處於觀望狀態醫生的提供了一次嘗試的機會,讓原本「遮遮掩掩」的飛刀行為變得陽光化。實際上也是激活了醫生資源。瑞慈醫療門診部總經理周璐靖在兩年多的診所運營過程中,也明顯感受到了醫生觀念的改變。從2015年瑞慈中央診所建立以來,他們已經簽約了上海28家三甲醫院的150位副主任醫師及以上的多點執業或自由執業專家,80%以上的專家是博士生導師,其中還包括6個醫生集團。「2015年的時候,專家們大都不願意多點執業,只願意以會診形式出診。現在,大家的意願性就比較強,甚至還會希望我們介紹一些醫生集團對接。」周璐靖表示,醫生集團的成立讓私立醫療機構獲取醫生資源變得更加便捷,「簽下一個醫生集團就有可以獲得很多醫生,醫生集團也更有主動性去推廣醫生品牌。」和瑞慈診所定位中高端不同,九悅醫療管理有限公司走的完全是縣級基層醫療的路線。從2015年成立以來,他們已經通過控股收購的方式擁有了10幾家地市級和縣級醫院,預計年底將達到13~15家。九悅醫療副總裁梁金悅表示,基層醫院對於好醫生資源的需求非常強烈,「縣級醫院請不到大專家,請來了專家缺少其他醫生和科室支持也是獨木難支,而且也沒有那麼多疑難雜症讓他們看。這些醫院遇到的都是常見病,多發病。只要稍微提高一下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市場都大到無法想象。」

共享醫生資源時代來了!儘管醫生走出體制的意願在增加,周璐靖還是強烈地感受到了傳統醫療服務的壁壘–醫療服務的半徑是有限的。在名醫大都集中在三甲醫院的醫療現狀下,私立醫療機構對專家資源的需求非常旺盛。「專家名醫資源就那麼多,比如冬雷腦科醫生集團的宋冬雷教授每周只能來看兩次門診,時間非常有限,如何將專家資源最大化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瑞慈的解決方案是充分利用瑞慈體系內的線上工具和視頻門診,用互聯網將醫生的能量放大。通過遠程視頻門診,全國26家體檢中心都可以接入上海優質專家資源,患者端也將有瑞慈醫療集團的合作專家參與,進一步保證診療安全。另外,瑞慈為大多數專家都配備了擁有護士執業背景的醫生助理,從診前、診中、診后處理核心醫療環節以外的事物。醫生助理服務好專家,專家服務好患者。對此,高興森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集團飛刀」之後,醫生集團可以探索科室共建,共建的對象既可以是民營醫院,也可以是基層醫療機構,這也是目前很多做的比較好的醫生集團的共有模式。「科室共建為所在醫院帶去的不只是人和技術,還有體系和標準。3~5年內,很有可能將這些科室從0做到當地的前十。」他認為,這也是從醫生到服務管理者的良好過渡形式,一旦建立了對方科室認可的管理體系,其複製能力將非常強,甚至為建立診所和醫院打下基礎。他表示,目前上海東方肝膽醫院的一位肝病外科專家已經與青島某傳染病醫院達成戰略合作幫扶協議,將幫助這家醫院從零建設肝病外科乃至外科體系。該專家已經制定了一個5年發展規劃,該醫院也開始招聘外科人員,動工手術室。他們希望能通過一個專家打造一個科室,幫助一家醫院建立外科體系,進一步輻射周邊患者,滿足他們的醫療需求。蘇舒認為,醫生集團的發展不應該拘泥於跳出體制自由執業,在體制內也可以發揮醫生的作用。吳鏑也非常看好醫生集團在民營醫療機構的市場,他表示,「華醫心誠的大專家們都有一些情懷,當初成立的目的主要是想幫扶縣醫院,但現在只是做些培訓、遠程教育、查房的工作,真正到診療環節時問題很多,逼著我們開始幫扶私立醫院。」他認為,儘管國家開始加大對民營醫療機構的支持力度,但在具體的落地環節,「仍然卡的很死」,在缺少優秀醫生全職加盟的情況下,就更加需要醫生集團的支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