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September 20, 2017

(CAR-T 完全治癒癌症署光) 中國迎希望: 南京傳奇生技,Nanjing Legend/科濟生物CARsgen Therapeutics /藥明康德( Juno合資)/ 復興醫藥(Kite夥伴)


從科學新知、到創業、到科普–CAR-T正顛覆癌症醫療,台灣在哪裡?by鄭志凱 2017.09.20 CAR-T這樣重要的醫療技術發展上,台灣似乎無感缺席。政府政策法規缺乏前瞻性的視野,學術研究找不到適合的切入點,醫療單位當然只能袖手旁觀。只有再過幾年,台灣的癌症患者必須到中國大陸接受免疫治療的時候,大家才會感受到事態的嚴重。828日,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市場還未開盤前,吉利德科學公司(Gilead Science)宣佈以120億美元收購凱特製藥(Kite Pharma)。凱特的股票應聲從$138元上漲到$178不過一年前,凱特的股價還不到$60元,一年之間漲了3倍。吉利2016年營業額300億,淨利135億,但公司市值僅有950億美金,現在卻花13%的市值,買下一家一年賠3億美金、新藥尚未被批准的小公司?然而消息宣佈後幾天內,吉利德的市值反而上漲到1,110億,漲幅超過併購凱特的價錢。這個併購新聞在全球的生技產業投下了一顆深水炸彈。它的震撼性倒不是因為天價的併購金額,而是這次併購正式開啟了CAR-T癌症免疫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簡稱CAR-T)的新紀元。

可能改變癌症世界的新療法 血液中的T淋巴細胞,在人的免疫系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T細胞基因上嵌入癌症抗原受體(antigen receptor),使得被改造過的T細胞能夠跟癌細胞結合,隨之吞噬,這是CAR-T癌症免疫療法最基本的概念。原理雖然簡單,細節卻很複雜,臨床實驗更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歷史上第一個接受CAR-T治療的病人是6歲小女孩艾蜜莉(Emily Whitehead)。2012年,她的血癌到了末期,醫生束手無策,只能建議她參加諾華製藥公司(Novartis的臨床試驗。沒想到5年後她的癌症症狀完全消失,艾蜜莉也成為CAR-T療法無窮希望的象徵。而就在吉利德收購凱特消息披露後的3天,美國FDA正式發與諾華公司藥證,從此25歲以下的血癌年輕患者能夠像艾蜜莉一樣,得到80%完全治癒的機會。這兩個連續的新聞振奮了整個生命科學生態圈,學術界終於看到理論成為實務,產業和金融界聞嗅到無窮的商機,醫生對於血癌後期病人不再只能聽天由命。更重要的是,免疫療法能夠從根本治癒癌症,不像傳統化療往往只能延長壽命。 難怪推動CAR-T療法的重要推手之一賓州大學教授卡爾.君恩博士(Dr. Carl June)(許多人認為他遲早會得到諾貝爾奬)滿懷激動地說:從此癌症世界將永遠改變。

不只新創,更成為科普 其實在過去5年之間,CAR-T及其他癌症免疫療法已經成為大藥廠和新創公司最熱門的題目,起步早的新創已經股票上市,其中最受人矚目的有: Juno(市值美金45億), Bluebird(市值60億),Adaptimmune(市值6億)。起步晚的新創仍如雨後春筍,方興未艾,以致於全美國現在共有超過1,000個臨床實驗正在進行中,病人數量甚至不足應付這麼多計畫。病人數目眾多可是人口大國的一項優勢,因此Juno在中國跟藥明康德成立合資公司,Kite與復興醫藥搭檔,圖的是中國既能提供足夠的臨床病人,又是未來全球最大的市場。中國政府看到CAR-T免疫療法有機會能讓中國生技產業及醫療服務後來居上,將其納入「十三五」的重點發展項目中,因此目前成了美國之外發展CAR-T療法新創公司數目最多的國家。 甚至於在今年6月份全美癌症臨床協會(ASCO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年會上,有兩家中國新創公司報告了令人鼓舞的臨床數據,南京傳奇生技公司Nanjing Legend)、以及科濟生物(CARsgen Therapeutics正式將中國公司推向癌症免疫療法的國際舞台。雖然這些公司的進度都還在臨床的早期階段,距離FDA批准為時尚遠,但許多第二波和第三波的新創公司都已經蓄勢待發。在中國,每年估計有300萬人死於癌症,400萬新增病例。雖然醫療技術不斷進步,過去10年癌症病患存活年限已經大幅提高,但治療後復發的陰影依然存在。CAR-T療法有可能讓癌症永久痊癒,因此即使新藥通過FDA藥證許可的速度緩慢,若按照當前的勢頭發展,20年後癌症也許不再是絕症。基於這種高度的期望,在中國CAR-T之類的癌症免疫療法已經慢慢進入科普的領域。諸如〈免疫療法的前世今生(漫畫)〉、〈近期癌症免疫療法的突破性進展〉、〈CAR-T研發歷史──如何由設想變為現實〉等非學術性的介紹文章,都證明CAR-T免疫療法已經走出學術象牙塔或創業圈,進入一般知識分子醫療常識的領域。

沒趕上潮流的台灣 幾年前台灣生技創業有如當紅炸子雞,我不合潮流地寫了兩篇文章〈從產業發展思考台灣生技的未來〉、〈生技產業不是ICT台灣要打底,不要揠苗助長〉,指出台灣無論市場、資金、人才都缺乏優勢,不能奢想生技產業成為下一個如同ICT一樣成功的標竿產業。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年半來,不僅台灣生技公司股價大幅滑落,新創公司也乏善可陳,少見令人期待的明日之星。而在像CAR-T這樣重要的醫療技術發展上,台灣似乎無感缺席。政府政策法規缺乏前瞻性的視野,學術研究找不到適合的切入點,醫療單位當然只能袖手旁觀。只有再過幾年,台灣的癌症患者必須到中國大陸接受免疫治療的時候,大家才會感受到事態的嚴重。雖然互聯網時代資訊彈指可得,但傳播新知仍然需要時間,過程仍有阻力。CAR-T從天方夜譚逐漸進入科普,對比中國與台灣,顯然在資訊瀑流上表現出巨大落差,分析起來,也許有三個因素:中國民間對國外科技新知較為飢渴,加以旅居海外的中國高級人才多,資訊的需求與供給皆高,因此訊息管道極為通暢。台灣逐漸成為科技創新的消費者,而非提供者。在科技新知的上游缺席,自然在下游落後。台灣人口少,能夠關注的新知領域的廣度和深度,先天便難以跟人口眾多的大國相提並論。人口大國即使剛開始落後,但具有有後來居上的潛力。如CAR-T這一類攸關人類健康的重大突破每2030年才會發生一次,是在我們眼皮下發生的現在進行式,最近受到大眾矚目的人工智慧議題亦復如此。在科技新知、創業、或科普這個資訊傳播的進程上,台灣的人工智慧正處於哪一個階段?這裡建議一個小實驗。群集智慧是人工智慧中一個重要觀念,什麼時候台灣學術界會開始研究群集智慧(swarm intelligence)?什麼時候我們會看到群集智慧進入商業化?什麼時候會成為科普?我們不妨以兩年為期,到時候再來跟中國做個對比。《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