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December 5, 2017

台灣生技 盟主 張鴻仁: 2018年…”大消息” 報到


生技論壇/本夢比修正…明年開花結果 2017-11-29 01:50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政府力推生技產業,但近期業者面臨掛牌或籌資不順利的問題 ,在2017生技論壇的專題座談中,產官學專家就「生技業者的籌資與IPO」進行討論,呼籲政府應將生技業申請科技事業核准函期限延長,也認為隨明年新藥研發成果陸續出爐,市場氣氛有望一掃陰霾。昨日下午座談由台灣生技醫藥產業聯盟主席張鴻仁主持,證交所副總經理簡立忠、勤業眾信會計事務所總裁郭政弘及逸達生技總經理甘良生等專家,針對近來生技業籌資和IPO不順,共同研商對策,盼為產業創造新的資金活水。郭政弘指出,20122017年,國內生醫公司有51家掛牌,占總數三成,顯示產業聚落成型,而新藥研發公司產品研發周期長,短期難有獲利,計26家採科技事業綠色通道申請掛牌。但據了解,準備掛牌所需「科技事業核准函」的期限僅一年,導致這些公司聚焦研發,又需分力準備內控文件,時間壓力相當大,主管機關可考量將期限延長為一年半或二年,讓生醫業者準備IPO申請的時間更有彈性。簡立忠表示,生醫屬技術密集產業,每個成就階段耗時長,投資風險較高,證交所除要求財務、內控等公司治理揭露,需更讓投資人了解其產業特性,為此,已委託分析師協會培養生技分析專才,以更清楚淺白的語言和投資人溝通,讓募資情況更為順暢。證交所已發展完成多層次資本市場,除外界熟知的上市櫃和興櫃市場外,亦增加以創投為主的創櫃板,生技業可視本身發展階段,尋求有效的籌資管道。相較國內創投多為被動投資生技,甘良生以自身在波士頓經營創投的經驗指出,當地Third Rock Ventures由三名具大藥廠背景的經營者組成,由於對新藥開發領域專精,2006年來投資45家早期階段新藥公司,累計50項臨床實驗新藥,獲得相當大成功,特別的是,他們主動出擊尋找潛力投資標的,主動找案源甚至可協助經營,建議國內可發展由生技專業人士成立創投,與業者有共通語言,互動性更佳,可為早期業者注入更多資金活水。對於未來生技產業市況,張鴻仁觀察,近期陷入低迷,主要是歷經基亞、浩鼎事件後,市場陷入「本夢比」的修正,這是新興產業的必經過程,就如同2000年美國的網路泡沫,大家不必過度悲觀,明年許多新藥公司研發成果將陸續開花結果,市場期待已久的「大消息」報到,低迷情勢有望扭轉。郭政弘也說,國內新藥研發今年數量達146件,其中32項產品進入三期臨床,明年將有非常多成果展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