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April 13, 2017

台灣拚農業有機島: 資金 (1170億)/ 法規 (有機農業促進法)/ 輔導 (綠色給付-有機專區-外銷專區) 多箭齊發 !!


政院立專法 打造台灣有機島 20170413 04:10 呂雪彗/台北報導 新農業計畫今年起十箭齊發,10年內增3萬新農民大軍,農業科技創新將強勢出擊,4年將投入1,170億元預算,109年農業產值將增加2,190億元。另今年起擴大有機及友善耕作誘因,給予綠色給付補貼每公頃最低3萬元,依有機產品驗證面積驗證費用每年補助提高至9成,訂定我國首部《有機農業促進法》,打造台灣成有機國、有機島。有機農業不只小農受益,連大型農企業例如永豐餘、蘭陽企業、興農集團玉美研、里仁及台糖等,政府都將納入輔導體系,發揮以大帶小效益,農企業結合小農生產,建立通路行銷體系,加速擴大有機生產面積。新政府520上任來積極扭轉過去對農業消極補貼思維,朝強本革新。106年將自1,233億元農業預算挪215億元約2成推動新農業,主要投入綠色給付、農業科技研發及產業調整。新農業包括提升農業行銷能力、建構農業安全體系、建立農業典範等3大改造工程,採10大政策齊下,至109年創造就業37萬人次,農產品海外新興市場出口占比達57%,增農業產值2,190億元提高糧食安全自給率至40%。 有機農業方面,農委會計畫今年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由6,000公頃擴增至1萬公頃,明年擴增至1.2萬公頃。 鼓勵不使用或少用農藥等化學資材的友善耕作,斥資3元採「綠色給付」概念減少農民損失,每公頃最低補助3萬元,另投入12億補貼農民善用友善環境肥料資材施肥。為減輕小農成本負擔,每年「有機產品」驗證費用將由現行最高8,提高為每年補助達9成,落實永續生態環境核心價值,促使機關學校優先使用安全國產食材。行政院決訂定「有機農業促進法」,列本會期優先法案,法案將折衷標榜「有機產品」需交第三方機構驗證,小農若採友善耕作則納入產業輔導,予資源及技術輔導;專法上路訂定4年有機產業發展方案,並設立有機專區 拓銷方面,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選定香蕉、鳳梨、鳳梨釋迦、結球萵苣、胡蘿蔔、洋蔥及大白菜等台灣優勢七大主力產品作今年拓銷日韓市場品項,並輔導建置外銷專區及冷鏈物流,預計今年營業額12億元。另越南、泰國已來台接洽爭取台灣農業前往投資,生產稻米及附加價值高之蔬果,年底將擇一新南向國家,促農企業前往建3個示範圃。大糧倉計畫今年將建立集團產區35處,選擇非基改大豆玉米等雜糧栽種面積1萬公頃,推動契作契銷,創造60億元產值。 沼氣發電六月底預計60萬頭,今年底100萬頭,增加躉購費率每度5元,109年至250萬頭,使發電裝置容量升2000kw,增加農民收入。 (工商時報)

農業生技 產值: 448億美元/ 動物疫苗產值: 66億美元


農金生技論壇 免費報名 20170413日黃志方 農業生技產業每年商機448億美元(合台幣1.3兆元),如此龐大商機中,動物疫苗產值高達66億美元(台幣2,000億元),預估未來金額將持續快速成長,原因來自於「食品安全」已成全世界最重要的健康話題!從農場就開始管理豬肉健康,使用動物疫苗,少用抗生素。對豬肉的食用安全把關就是對消費者的健康把關。消費者只要對安全食品的態度堅持,必能促進動物疫苗更大量被採用,而製造優質動物疫苗的公司則可以因此而茁壯,為農業生技帶來更多更好的產品!國外有關於食品安全的公司股價,近年來都有亮麗的表現,代表農金時代來臨。然而我們應該如何因應這波農業生技的投資趨勢呢?為此,金融家月刊特別舉辦探討農業生技及動物疫苗的論壇活動,讓投資朋友實現華倫巴菲特「最好的投資標的就在生活中」的投資理念。活動完全免費,歡迎踴躍參加。 眾所周知,股神華倫巴菲特長期投資麥當勞、吉列刮鬍刀,都是從生活周遭找尋投資標的,而長期投資豐厚的獲利值得我們學習。自從這幾年食品安全頻頻爆發危機事件以來,全世界政府更大力輔導動物疫苗發展,而台灣政府也不落人後,動物疫苗發展又迅速又好,其中藍耳症豬用疫苗就是由瑞寶基因研發成功,現在已經取得藥證準備在東南亞及俄羅斯販售,並準備授權給其他國家,所以這是台灣農金生技重要起飛時刻,也是瑞寶展翅翱翔的大好時機! 重要的產業轉折點,你絕對不可錯過。5/20(六)高雄、5/21(日)台中、6/3(六)台北分別三場生技大藏金論壇─股王故鄉系列,邀請瑞寶生技董事長章修綱、胡大光技術長及生技投資達人羅敏菁講解2017農黑金產業發展及投資趨勢,歡迎市場投資人,生技產業研究者、工作者、基金法人,齊聚一堂共同研究。活動完全免費,預約專線:(027730-2388,報名請早,以免向隅。 (工商時報)

林羣(美時董事長) 任 冠科 獨董 !!!


林羣將出任中美冠科-KY(6554)獨立董事 中央社-20170405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70405 17:30:28)冠科-KY6554董事會將延攬在外資界頗富盛名且有外資大將美稱之美時化學製藥董事長林羣加入冠科董事會,擔任獨立董事。林羣為芝加哥大學MBA及麻省大學電機與電腦工程碩士,是台灣少數同時擁有證券研究、投資銀行、企業經營及策略顧問經驗的專業經理人。林羣曾任摩根大通證券總經理、荷銀投資管理投資長及策略長、麥格理資本大中國區總裁,主導多起大規模上市、併購與增資案;在企業實戰上,亦曾擔任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資深顧問、光寶集團總財務長及群光集團策略長,現任美時化學製藥(1795)董事長。冠科-KY現任獨立董事顏漏有在董事會中貢獻良多,於冠科-KY上櫃的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今因顏漏有為台北搖籃計劃之推動者,且為配合冠科上櫃後的首次董事改選規劃,其獨立董事任期至106430日生效。冠科-KY訂於106620日股東常會進行上櫃後首次董事改選,本屆董事會延攬林羣加入冠科經營團隊,將可接續顏漏有獨立董事,為冠科-KY創造更多的價值,提升股東的權益。

關於中美冠科-KY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中美冠科(6554)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臨床前藥效評估測試與模型開發的公司,目前冠科擁有全球最大PDX(人源性腫瘤細胞異種移殖)模型資料庫,並具備自主設計模型的能力,未來將透過此技術,提供個人化精準醫療、藥效評估大數據應用、拯救臨床失敗新藥、糖尿病藥物開發等高度價值服務。需瞭解更多有關冠科相關業務與技術能力,請直接登錄冠科生物技術官方網站www.crownbio.com 訊息來源:中美冠科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喜康 終止2000萬美元委託Affinita Biotech開發 (結束營業)


喜康-KY 發言日期106/04/12 發言時間16:40:21 發言人喬石瑞 發言人職稱總經理 發言人電話03-6583899 主旨代子公司喜康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告與美國 Affinita Biotech終止委託開發與製造合約。符合條款 8 事實發生日106/04/12 說明1.契約或承諾終止日期:106/04/12 2.契約或承諾內容:終止委託開發與製造合約 3.契約或承諾相對人:Affinita Biotech 4.與公司關係: 5.終止之原因:本公司於民國1050226日與Affinita Biotech簽署長期委託開發與製造合約,經Affinita Biotech通知結束營業而終止。6.對公司財務、業務之影響:該合約總金額約兩千萬美元,原預計合約執行期間至2020 年。已發生且帳列應收帳款金額為一百萬美元已全數收回並無呆帳發生,此合約 終止後,未來本公司毋須負擔任何開發費用,故對本公司之財務及業務並無重大影響。7.其他應敘明事項:無。

東生華 研發長 陳俊良(總經理) 退/ 洪在華 (副總) 接 !!


東生華:公告本公司新任研發中心主管 鉅亨網新聞中心※來源:台灣證券交易所2017/04/12 第二條第8 1.人員變動別(請輸入發言人、代理發言人、重要營運主管之名稱、財務主管、會計主 管、研發主管、內部稽核主管或訴訟及非訟代理人):研發主管2.發生變動日期:106/04/12 3.舊任者姓名、級職及簡歷:陳俊良總經理 4.新任者姓名、級職及簡歷:洪在華研發副總經理 5.異動情形(請輸入「辭職」、「職務調整」、「資遣」、「退休」、「死亡」、「新 任」或「解任」):新任 6.異動原因:本公司研發中心主管原由陳俊良總經理兼任,現由原本公司研發中心 法規部主管洪在華擔任研發中心主管-研發副總經理一職。 7.生效日期:106/04/12 8.新任者聯絡電話:(02)2655-8525 9.其他應敘明事項:無。

彰化秀傳 氣喘科主任(楊樹文): 空氣清淨機&去除過敏原 降低 PM2.5濃度


空氣清淨機改善空品 國內研究可緩解過敏 楊樹文說,使用空氣清淨機且搭配去除家中過敏原,可大幅降低體驗者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過敏症狀。 2017041115:27現為季節交替,過敏患者人數暴增,為解決過敏問題,部分民眾使用空氣清淨器,清除空氣懸浮微粒、粉塵等過敏原。彰化秀傳醫院日前首次進行空氣清淨機體驗研究發現,經清除家中過敏且合併使用空氣清淨機2周,可降改善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過敏症狀,而到戶外活動若要避免過敏,應戴口罩,注意空氣品質,避免引發過敏反應。進行研究的彰化秀傳醫院兒童過敏及氣喘科主任楊樹文表示,該研究為今年2月,共選擇20名有過敏、氣喘等過敏患者進行體驗,體驗者家中環境約8513月才更換1次床單,或是想到才換,另有8成家中開伙,4成有拜拜習慣,35是有人吸菸,25為飼養寵物,經更換床單、減少吸菸,降低塵蟎、菸品、拜拜香煙等過敏原,並合併使用空氣清淨機2周。楊樹文說,研究發現,使用空氣清淨機且搭配去除家中過敏原,均大幅降低體驗者家中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約有95體驗者緩解打噴嚏、8成降低流鼻水及咳嗽、7成改善鼻塞等過敏症狀。楊樹文指出,若要避免過敏,仍應注意居家環境清潔,如一周清洗1次床單、枕頭套,盡量避免在家吸菸,若有烹煮食物應開啟抽油煙機,可再搭配使用空氣清淨機,但若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過敏症狀持續沒有改善,應就醫求治療。(沈能元/台北報導)

健保署長(李伯璋) 健保調高部分負擔 (門急診) 是制度建立 (非財務考量) !!


分級醫療上路在即,李署長出席轉診座談會 1060412日健保醫療改革箭在弦上,健保署今年主推分級醫療與鼓勵雙向轉診政策,但誰來啟動這個新的機制?實施轉診的好處是什麼?在今(12)舉辦的轉診面面觀座談會中,與會人士認為,雖然大多數民眾無從辨識自己所患疾病的輕重,卻可以透過平常與家庭醫師的合作,透過家庭醫師的轉介比起病人四處盲目求醫,更能夠迅速對症治療。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將於本月15日上路,民眾今後到醫學中心求醫有無經過轉診,直接關係到荷包的支出;但誰來啟動轉診?如何化解轉診的阻力?聲評坊(Vsquare)與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今天主辦「轉診面面觀,轉診怎麼轉--公轉、自轉?」座談會,邀請健保署長李伯璋、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楊志良、醫師立委邱泰源、醫勞盟理事曾家琳進行意見交流,期能讓病人真正獲得轉診的最大利益。楊志良指出,台灣因為就醫方便及大部分開業醫師均為專科或次專科醫師,以致當年健保開辦之初要跨出轉診卻被迫喊停,但他認為分級轉診是一項值得推動的政策。他說,世界衛生組織(WHO)揭櫫病人的三個權利,包括知的權利、選擇的權利、參與的權利,因此在推動轉診時,一定要做好教育宣導,讓民眾知道轉診的目的是讓病人得到更適切的照顧,才能說服民眾配合轉診。邱泰源表示,統計發現,平均每1000發生不適的症狀,只有1人需至醫學中心治療,其他絕大部分皆可由基層醫療解決,而且基層醫療具有可近性、周全性、持續性等特色,是醫院做不到的。因此,WHO早在2008年公布的年報,即已呼籲各國應由醫院回歸到基層醫療。身為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的曾家琳則指出,健保開辦後,放任民眾自由就醫,出現醫療市場化的問題因此醫勞盟在兩年前呼籲政府,應落實轉診及家醫制度,「唯有分級轉診才能讓公共醫療資源達到合理分配的策略」。她並表示,健保法明定部分負擔是採定率收取,但目前卻採定額收費,希望將來能由藥費部分負擔採定額做為改革的開始。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分級轉診若要成功,要先知道民眾就醫的痛苦在哪裡?以及讓民眾安心轉診的資源在哪裡?她強調,健保在推動轉診制度,應注意轉診的三個層面,一個是轉診不能只強調「上轉」,否則只是幫大醫院增加客源,一個是要瞭解病人轉診的意願,另一個則是轉診的品質,需要及早建立民眾對基層醫療的信心,並配合健保支付制度的改善及擴大家醫群計畫,讓民眾願意回到基層接受診療。針對各界對於調高部分負擔的疑慮,李伯璋表示,健保調高門急診部分負擔,絕非為了健保財務考量,而是希望能夠建立制度。至於推動分級轉診是否還有哪些配套還不夠理想之處,他願意傾聽各方意見,讓這個制度變得更好,例如研議增加照顧轉診病人的相關費用,藉此鼓勵醫師把病患上轉及下轉的持續性照顧。主辦單位聲評坊執行長陳逸群指出,轉診制度非一蹴可幾,但他在籌辦過程中,看到健保署願意傾聽各界意見,也看到李署長推動分級醫療的熱誠,他認為隨著分級轉診的推動與落實,將會有改善醫病關係的一天。主辦單位表示,民眾如果對於轉診還有疑慮,本月19日下午530分還有第二場座談會【轉診怎麼轉—山轉路轉健康好轉 !?】,由上述與談人回應民眾提問,歡迎把問題提到聲評坊提問專區 https://goo.gl/HSiUHv 

傳全聯將進軍藥局通路 大樹鄭明龍:產業將大洗牌

 鉅亨網記者李宜儒 台北2017/04/12 市場盛傳,通路賣場全聯將進軍藥局領域,連鎖藥局大樹醫藥 (6469-TW) 總經理鄭明龍認為,若全聯這樣的大型連鎖通路進入藥局領域,對於傳統的藥局的衝擊將大增,產業將呈現大洗牌,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將更有保障。大樹醫藥今 (12) 日參加櫃買中心業績發表會,鄭明龍表示,根據美國的連鎖藥局發展經驗,台灣連鎖藥局到 2032 年,整體連鎖藥局可能會成長到 3000 家,目前連鎖藥局約 1300 家。 鄭明龍指出,台灣連鎖藥局可以分成 4 種態樣,也就是婦嬰強化型、美妝強化型、醫療用品型及健康照護型,大樹醫藥的定位是健康照護型及婦嬰強化型。 鄭明龍認為,複合型的態樣在集客效果會比較好,尤其媽媽多是家中消費的決定者,因此結合婦嬰產品更有利於通路形象建立。 鄭明龍表示,目前公司的據點數約 74 家,今年底要增加到 100 家,預計到 2020 年,將以 200 家為目標,同時透過線上及線下的整合發展,希望讓可以提供的產品數從目前的 5000-8000 項,提高到 20000 項。

 

台灣學界 遭 外國學者 鄙夷


楊泮池6月卸任 台大尋代理校長 20170412 【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台大教授郭明良團隊論文造假調查,教育部認定台大校長楊泮池未違反學術倫理,但有督導不周責任。楊泮池表示,不管未來校務會議結果如何,皆以強烈的表達6月底做滿後就卸任的意志,從之前到現在都已經清楚表達過。台大表示,23日將召開臨時校務會議討論因應方式,後續代理問題。楊泮池日前發表文字說明,2008年勘誤時,是在勘誤被期刊接受後,才接到通訊作者郭明良的通知,他發現勘誤之處很多,郭明良表示,是因第一作者蘇振良做事不嚴謹,已和蘇振良的博士後指導老師嚴詞告誡,他覺得要給年輕人改進機會,所以沒繼續追查。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聖火點燃儀式12日舉行,楊泮池在會後接受訪問再度提到,當年他沒繼續追查此事,除因勘誤時蘇振良已離開台大3年,另因勘誤是郭明良主動向期刊提出,期刊也接受,他當時以為這只是單一事件,指導老師已經嚴詞告誡蘇振良,他覺得要給年輕人改進機會,所以才沒繼續追查,不管未來校務會議結果如何,就是6月底做滿後卸任,希望讓台大回復安寧。台大學術倫理案審議結果,認為楊泮池未違反學術倫理,但教育部認為楊泮池身為合作者之一,在論文大量勘誤的異常下,仍未有所察覺;擔任第二作者並於2008年期刊2度勘誤時任醫學院長,有應注意而未注意的責任。

楊泮池不續任 台大將討論因應 楊泮池在台大3月校務會議上表示,為了不讓台大繼續受誤解與攻擊,6月任期屆滿後將不再續任校長,台大校務會議也決定,4月中旬召開臨時校務會議因應。 台灣大學主任祕書林達德表示,預定在423日上午召開臨時校務會議,討論校長楊泮池不續任案的因應方式。同時請相關單位即時依規定成立校長遴選委員會,辦理新任校長遴選事宜。在新校長上任前,可能會由副校長代理,但因副校長代理校長職務並無明確順位,因此當天可能也會討論由哪一位副校長代理校長職務,確定代理人後將提報教育部核備。

怨造假被波及 陳芳明:訪問時被瞧不起 此外,政大教授陳芳明在臉書表示,台大論文造假案,讓台灣學界遭外國學者鄙夷,連帶出國訪問時也被瞧不起,就像被聯航搶拉出去的華裔乘客,一起陪葬,一點尊嚴都沒有。陳芳明提到,自己到香港訪問時,在一些場合聽到教授們談到,台大校長楊泮池與論文造假者合作10年,竟然可以全身而退,完全不必負任何行政責任。 對於台大公布的調查內容,陳芳明認為,很大程度都是為了護航楊泮池,使學界遭鄙夷,外國學者不僅看不起台大,也看不起教育部與科技部,連帶他們從台灣出國訪問也被瞧不起。

(轉診分級醫療) 診所 評鑑/認證 拿 慢性處方箋??


為何不願轉診?醫改會:民眾怕踩到地雷 2017-04-12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即時報導 健保署積極推動分級醫療,電子轉診平台上月實施,415日起也將透過提高大醫院部分負擔,「以價制量」讓民眾小病不要直衝大醫院。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其實民眾最在意的是盡快把病治好,也希望能夠順利轉診,但很多民眾依舊往大醫院跑,許多因素是懷疑基層診所品質是否一致,擔心踩到地雷、被誤診或延誤黃金治療期,而影響分級醫療的實施成效。究竟轉診怎麼轉?民間社團「聲評坊」與醫改會今合作舉辦座談會,邀請政府與醫界、學者對談。劉淑瓊在會中表示,三月上路的電子轉診,只是增加了轉診管道,但民眾更想知道轉診品如何?尤其往大醫院跑的成本較高,但是民眾更關心的是基層拿的藥是否與大醫院同等級,基層是否也有評鑑、有認證,什麼時候也可以讓病人在診所拿到慢性處方箋,而不是只聽到診所醫生告訴我「開三天的藥」。她並指,民眾除了關心基層家醫診所是否健全,也期待診所是否有合格護理人員協助看診,而不是再拿到五顏六色的糖漿藥水、不知如何磨出的藥粉。「轉診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怎樣能讓病人得到更適切的照顧。」今受邀與會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最近問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政府高官及學者,很多人卻不知道近日健保署推動的分級醫療及轉診制度,此外,第一線的專科醫師太多,卻沒有適當的醫療設備與器材,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還需要更周全的配套措施與機制。

(未得分?看戰場!) 韓國政府&企業集團 敢的 台灣生技(產官研) 不敢 !!


當年走錯路 5年被韓國反超 程晏鈴 2017-04-11 天下雜誌620 浩鼎、基亞等新藥公司相繼解盲失敗,台灣投資生技製藥20多年,最後成績卻一分未得。但長期作為競爭者的韓國,懷抱同樣目標,卻以完全不同的策略,5年反超台灣。台、韓產業相似度高,兩國一直是競爭高於互補,5年來又在新產業生物技術交鋒,卻因策略不同而結果懸殊。韓國光是一間公司,就超過台灣所有新藥公司市值總和的2000億台幣。韓國仁川機場附近的松島國際都市,幾千名建築工人不分晝夜趕工。預計明年竣工的是,投資258.7億台幣建造、三星集團旗下生物製劑公司的第三座工廠。啟用後,這家三星生物製劑公司(Samsung BioLogics)將成為全球最大代工製藥廠(CMO)。它目前已幫國際大藥廠羅氏藥廠和必治妥施貴寶公司代工生產藥品,提供從原料、生產、成品包裝到倉儲的一站式服務。去年11月,三星生物製劑在韓國上市,短短四個月內市值超過11.7兆韓圜(3393億台幣)。另一家韓國生技公司賽特瑞恩(Celltrion)也不遑多讓。5年前開發出了第一個單株抗體生物相似藥Remsima,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模仿全球第三大暢銷生技藥品Remicade,市值將近3000億台幣。殘酷的是,韓國的攻勢還沒結束。中小型的生技製藥代工廠也在這幾年崛起,韓國政府大膽預估,2024年生技產業產值要達到2.6兆美元(80.1兆台幣)2012年韓國發布的《生技製藥產業2020報告書》也立下目標,要取得全球生物相似性藥品市場22的佔有率。三星旗下和全球生物技術大廠Biogen Idec Inc合資成立的子公司Samsung Bioepis unit,就主攻生物相似藥(biosimilars見小辭典),預計今年在美國掛牌上市。

5年前笑韓國,如今被超越 台灣雖有浩鼎、基亞、智擎等新藥公司坐鎮,但這兩年基亞跟浩鼎接連解盲失敗,更重挫投資人信心。「我們自以為領先韓國,但21世紀開始,韓國就已經領先,」安成生物科技總經理陳志光感嘆。這10年來,韓國有哪些關鍵策略,台灣又做錯哪些決定?「5年前我們笑韓國,現在他們已經打進世界奧運,是主要玩家了,」前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現任台大毒理所教授康照洲特別感嘆。2011年,他到韓國參訪,為的就是看韓國如何發展生物相似藥。那一年,剛好賽特瑞恩將Remsima送到韓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審查成功,「大家都說一定是因為韓國審查特別鬆才會過啦!」康照洲回憶。所有參訪的人大概都沒想到,就在隔年,這個生物相似藥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核准上市。5後,韓國的生物相似藥廠至少有34個藥,得到FDA跟歐盟核准上市。隨著生物製劑的專利陸續到期,生物相似藥背後是龐大的商機。勤業眾信預估,到2020年,生物相似性藥品市場將達250億到350億美元(約7698億到1.1兆台幣)。

學界製藥 業界崩潰 事實上,台灣在投入新藥,以及做生物相似藥研發、代工的抉擇上,有過掙扎。2012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上,與會者熱烈討論台灣該不該做生物相似藥。素有生技教父稱號的林榮錦發言,認為台灣該做生物相似藥,且要搶攻第三世界市場。但台灣沒有聽業界的話,「這是國家某階段的決策吧,需要共識,」中研院副院長劉扶東解釋,當時台灣生技醫藥基礎不完善、生物相似藥需要的門檻太高,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創新,學界絕對不會同意。」學者決定追求創新,台灣就此選了高風險的路───全力投注資源研發新藥。

當年選了截然不同的路,那為什麼台灣始終沒打出令人激賞的全壘打? 「台灣15年來的生技發展計劃都太急,太想一步到位,」台大農藝系生物統計組教授劉仁沛,曾在美國藥廠工作10年。他認為,台灣環境不適合做新藥研發。他分析,要開發出1顆成功的新藥,需要1015年,資金至少要投入26億美元(約800.6億台幣)。 就算研發新藥,若沒市場,也難回收成本,需大規模藥廠才做得出來,「你全台灣所有生技公司加起來,連美國中型規模藥廠可能都還不到,」他語氣激動。2000年開始,台灣有大型國家計劃想集中火力推生技產業,卻被詬病資源分散,缺乏整體規劃。陳志光認為,台灣生醫國家型計劃(NRPB拆成許多分項計劃與個別項目,經費被切割到個別機構,「製藥研究要解決複雜的問題,從來不是單一問題,」陳志光擔憂。康照洲也發現,各醫學中心或醫學機構都會搶同樣熱門領域的藥物來研發,但資源容易被瓜分,稀釋掉的經費做出容易被淘汰的產品。但學界製藥,不但令基礎研究者感到痛苦、也讓業界崩潰。陳志光聽過中研院或台大學者的成果報告,「這些報告在藥廠都不夠成熟,學術界經常埋頭苦幹,但又不清楚進入臨床的必要條件,可能只完成2個,缺8個項目,業界也不願意承接。」台大分子醫學所教授張智芬便嘗過苦頭。她參與生技醫藥國家型計劃的題目是「以胸線核?酸激?為標靶治療癌症」,這是以她2012年刊登在頂尖醫學期刊《癌細胞》的著名研究,進一步開發新藥。結果挫折不斷,包括她不擅於控制新藥化合物,甚至連專利都寫錯,讓她最後宣告投降,「我不能把我用在基礎研究的腦袋,用在不適合我解決的問題,」張智芬說。3月底,台灣生醫國家型計劃成果發表會上,中研院副院長劉扶東、台大校長楊泮池頂著憔悴面容出現,總統蔡英文倚重的生技顧問大老鄧哲明也現身。發表的亮點,除了10種臨床試驗中的新藥,讓楊泮池最驕傲、最常提到的項目,就是台灣臨床試驗合作聯盟(TCTC)。主要是整合各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但檢視成果報告時,TCTC執行率不到六成,低於所有綱要計劃。「執行率這麼低,是因為台灣沒有新藥進到臨床中心,」劉仁沛直接批評。「你蓋了高速公路,但車子要開上來啊,」康照洲認為TCTC建構了技術平台,但的確缺了進入臨床試驗的新藥。反觀韓國,以製藥代工與生物相似藥,作為進軍國際的先鋒。韓國政府利用健保制度優勢,幫助生物相似藥廠打開國內市場,再進軍東南亞。康照洲解釋,韓國健保制度採「部份負擔」制,透過健保的制度推廣高階的新藥,讓病人更容易負擔新藥,也鼓勵國內醫院使用,更透過健保抑制藥價,打進東南亞,衝高市佔率。韓國製藥協會主席李京浩(音譯,Lee Kyeong-Ho)說,韓國企業發展漸進式創新很有經驗。因為新藥成本高,透過製作生物相似藥,反而能在製造與臨床的過程中,累積與提高生產技術。

《日經》:韓國,藥界的鴻海 《日本經濟新聞》也將韓國喻為生物相似藥界的鴻海,指出韓國正以生物相似藥代工為武器,發起攻勢。韓國正複製過去製造業50年來的成功模式,先由兩大集團開拓生技相似藥的領域;政府再投入大量資金扶植其他中型藥廠,逐步走向研發創新。三星生物製劑公司就挾著三星在硬體製造的優勢,從生產流程、淨水系統到無塵室,工廠很快建立並營運,提高生產效率。韓國的基礎建設與技術,在短短幾年內完備。在全球生技潛在創新競爭力評比中,韓國在基礎建設的項目獨佔鰲頭,台灣則是第十一名,被甩在後頭。韓國政府更傾全力挹注資源扶植,5年內投入90億美元(約2771.3億台幣)推動生技產業。2008年,台大醫技系教授俞松良回憶,當時韓國才剛要發展生技。但2016年的韓國生技展,讓他大感驚艷,「2013年,韓國開始做臨床試驗,買儀器、培育人才、研發到進入臨床,甚至上市,都是短短5年發生的事!」5年,韓國眼光不再只放在亞洲,而是國際市場。台灣一樣想著做新藥,卻打不出連續安打。劉扶東坦言,台灣政策像鐘擺,從基礎研究晃到轉譯研究,卻又忽略基礎的創新與研發。回頭看,台灣當年選高風險的路,渴望的高報酬尚未實現。當韓國逆轉勝,政府該思考,如何讓生技產業發展不只淪為口號,而能落地生根。(責任編輯:李郁欣)

(高芷華/離開台大到輔大醫院)


主治醫師的告白:離開台大,是我唯一的出路 程晏鈴 2017-04-11 天下雜誌620 「人在遇到困境時一定會找出路,過程中有沒有取巧?或許有,但我真的不知道,」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高芷華說。隨著台大升等條件變嚴苛,愈來愈要求研究成果,擅長看病與教學的她,最終只能黯然離開。下午兩點,台大醫院腹膜透析中心辦公室裡,面容和藹的腎臟科主治醫師高芷華,手中的漢堡才咬了兩口,看見《天下》記者就急急放下,解釋自己因為上課上到快兩點,才匆匆買東西吃。高芷華說話聲音微弱,因太賣力看診,嗓子曾出問題。現在,她連看診都得拿著麥克風講話。51歲的她,縱使得過台大教學優異獎、北美校友會最佳主治醫師獎、在病患心中也是個細心認真的醫生,但她每年還是必須斤斤計較論文點數_依照台大醫院內部升等辦法,沒有國家型計劃主持人的頭銜,始終無法升等。她台大醫學系同班同學,還留在台大擔任教職的幾個,多數也還是月薪6萬多元的助理教授。篤信基督教、先生是長老教會牧師的高芷華,兩年前終於等到上帝的眷顧。她臨時代替同事出席全國公私立醫學校院院長會議,討論主題之一恰巧是「多元升等」,讓醫學院教師也可透過教學加分或行政加分來升等。這是教育部力推的改革,也正是擅長教學與看診的她,最需要的升等方式。當高芷華所在的小組,熱烈討論如何評鑑老師的教學成就,她從筆電秀出自己申請台大醫學院教學優異獎的資料給大家看。 主持人就問在場450個醫學院代表說,「你們認為,高醫師在你們醫院可否升等?」結果全都舉手,高芷華當下眼眶泛紅。 大會結束時,台大竟然宣布不加入多元升等計劃。其他學校的醫學院院長,紛紛都去問高芷華要不要去他們醫院。那時我才發現,原來台大以外還有天空,」高芷華說。她將在今年9月,離開待了15年的台大醫院,前往剛成立的輔大醫院擔任教學部主任。以下是她的第一手告白:跟上帝祈求給我一個出路,但我從沒想過,我的出路是接到其他醫院的邀請,開始思考離開台大,我的母校。 我是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我很喜歡教學和看診,很努力想當個很好的醫生、很好的老師,我希望每個都做到最好,但我沒有時間,我面臨很大瓶頸,所以才需要出路。 我在香港出生。小時候想當老師,但因為小學5年級的老師抱怨說,沒有遇到好的女醫生,我那時心裡想,「我當給你看!」我就發誓,要做好的女醫師,也想為社會提供服務。所以,我的夢想變成當醫師。後來,父親鼓勵我到台灣,我聽話報考台灣學校,但偷偷缺考一科,因為我兩個姊妹都還在澳洲念書、底下還有弟弟要養,我不想加重家裡的負擔。 結果考上桃園林口的僑大先修班,隔年考上台大醫學系。從念大學開始,我沒有跟爸爸拿過一毛錢。醫學系畢業後,我次專科選腎臟科,結訓後也沒想到要念碩士或博士,只希望好好看病。本來到三重醫院(現新北市聯合醫院三重院區)協助建立洗腎室,當時只有少少幾床,但兩年後每月已有500多個床位給洗腎病人,後來我申請回台大醫院。沒想到我的任務更多。台大醫院要求研究、服務、行政和教學,但很難完美。如果花很多時間做研究,就無法好好教學,在指導學生病歷紀錄或跟學生討論上,只能草草帶過;研究做得好比較容易升等,但那不是我的理想。

研究、門診、教學 三方拉扯 我每週23個門診,人多就提早8點半開診,一般都是9點,還是會看超過中午。我幾乎都看4070人,會看那麼多人,是因為病人會想來加掛號,有時候心軟啊,來了就給他掛號,就看到下午3點才吃中餐。沒看診的時候,看住院病人,做超音波,還要教學。每週得撥時間帶討論課,我也跟其他老師合開通識課,主治醫師也要臨床教學。我們還要幫住院醫師或醫學系學生修訂病歷。醫生也要做健保申覆,拜託健保給付、幫病人開重大傷病申請書。不管診斷書或重大傷病申請,我都親自看。剩下時間就做研究。台大醫院要求3年有3篇國際期刊,我有的同事很厲害,寫得特快,23個月就有1篇期刊論文,而其他主治醫師,通常是每年12篇。我有時一天只睡3個鐘頭,好幾次幫住院醫師修訂病歷,都在電腦前面睡著,醒來繼續弄。我以前每天都需要抉擇:要把工作帶回家?還是專心照顧孩子?我有2個小孩,我想照顧孩子跟家庭、盡母親的責任,我知道他們需要我。我開始思考,那我的餘生該怎麼度過?我要各個都兼顧,可是做不好?還是重新分配時間,做我有天賦的事?很多人研究做得好,部份原因是不同科獲得的資源不同,可以集中資源或人力,請人來幫忙做研究。做研究,需要錢請助理和實驗室,但要寫很多計劃去申請才有經費。我真的沒有時間,所以申請國家型計劃,我常自掏腰包做研究。

醫師「靠行」,論文就寫得快 有些年輕醫師跟的教授資源多,寫出來的論文多又比較快,而且教授幫你改比較快(編按:這是俗稱的「靠行」,剛來的新老師不一定有實驗室,通常會做資深老師正在做的研究,才容易有經費或研究產出)。如果你做的題目,剛好沒人做或資源少,沒人指導升等比較慢。我升等卡在我5年期間,沒有2年的國家型計劃的主持經驗,但我研究論文點數是夠的。沒有國家型計劃,因為我是副主持人,要計劃主持人才可以拿來升等。但其實我做了超過10年的教學研究計劃副主持人,幫內科完成計劃,但我無法用這個升等。尤其有些計劃,助理教授沒辦法當主持人,規定要副教授等級以上。我就算多努力,我也沒辦法當。台大醫學系跟我同屆的,大部份是助理教授,少數副教授。台大現在升等比以前更困難,最近多加績優論文的條件,要投影響係數很高的論文。醫學院最新規定是,助理教授滿6年無法升等就要離開。有些科別的期刊影響係數很高,人家1篇抵我10篇。我沒背起來所有升等規則,因為我連國家型計劃都沒有,根本不用談。我的天賦在教學跟看病。可是,台大有它的堅持和要求,這也是台大很寶貴的地方。堅持頂尖的研究,我也贊成。但強項不在這裡,是我自己的困境吧。台大應該讓更多年輕醫師有更多出路才對。我腦海中無法想到,誰會絕望到不擇手段買賣論文或造假。每個人在遇到困境時一定會找出路,找出路的過程中,有沒有取巧?或許有,但我真的不知道。經歷過這樣的困境,才能有不同的眼光,思考改變制度的可能,希望能幫助發展有困難的年輕人找到舞台。(責任編輯:李郁欣)

(台大論文案) 涉造假團隊 經費加起來 超過20億 !!!


論文造假案 關鍵4問答 程晏鈴整理 2017-04-11 天下雜誌620 關鍵問答,一次弄懂台灣史上最大的學術風暴,到底問題出在哪。

問:為什麼這次台大論文造假事件,引起這麼大的風暴?答:台大創校100多年以來,第一次以學術倫理理由開除教授,第一次有校長「辭職」,也是台灣生技醫療涉及最高層級的一次論文造假,而且是集體造假。主要實驗室的主持人郭明良,曾擔任過國科會的生物處處長掌管生醫領域的計劃申請;台大校長楊泮池更是台灣生醫國家型計劃的總主持人,若將涉及造假團隊的經費加起來超過20億。根據科技部報告指出,8位利用違反學術倫理論文,申請或取得科技部獎補助,影響審查判斷與資源分配公正性。

問:論文造假情形有多嚴重? 答:科技部調查,郭明良實驗室團隊18篇論文,發現共有11篇涉及違反學術倫理,遭質疑數據圖表有40個,透過分析軟體鑑定後,重覆使用的圖片有1個,變造或造假的結果則有36個。

問:為什麼在其中一篇造假論文列名第二作者的楊泮池沒事? 答:教育部與科技部指出,台大校長楊泮池在《癌細胞》(2006)這篇論文中擔任第二作者,但主要提供技術支持,以及細胞株供蘇振良團隊做實驗,並沒有涉及造假與圖片重覆使用同樣的圖片等違反學術倫理的狀況。但外界質疑,為什麼提供細胞株的貢獻就足以擔任第二作者。教育部指出,其貢獻可擔任共同作者,但排序是否適當仍待釐清。

問:為什麼造假論文從2004年到2016年都有,一直到去年才被發現? 答:首先,很難看出造假。一般狀況下,期刊編輯和同樣領域的審查專家會相信投稿人在文章中提供真實數據,專家只負責判斷數據分析是否有誤、數據與圖片、結論的邏輯是否一致、以及內容是否可信。論文作者的有意造假,很難被期刊編輯和專家發現。國際間頂尖的期刊編輯也會要求檢查作者的原始實驗紀錄,但狀況看不同期刊而定,大多是依據專家審查的評語決定。第二,匿名網站興起。以往若發現論文有問題,學者專家通常直接寄信給期刊編輯,期刊編輯會要求原作者做勘誤或提供數據、新的研究回覆審稿人意見。若真的發現有問題,期刊編輯會要求撤稿。但因網路學界同儕匿名審議平台PubPeer公開提出質疑,讓大眾得以公開檢視論文的品質與問題,讓外界開始關注郭明良團隊產出的論文。(責任編輯:李郁欣)

台灣 勢力最大 學閥 !!!


錢.謊言.假論文:楊泮池的發達之路 陳良榕/程晏鈴 2017-04-11 天下雜誌620 論文造假,是個人鬼迷心竅,還是一場集體犯罪?一個校長的辭職,讓國家兆元產業夢醒?以楊泮池為核心的「學閥」,如何能把持國家經費分配?最後卻讓台灣的生技大夢,成了謊言重重的荒謬戲碼,甚至被韓國5年反超?20161110日早上9點半,台大口腔生物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正琪等人,屏息聽著電話彼端一個邊啜泣邊道歉的女聲。「琪姊……那個時候我一直做不出來,先拿妳的圖去代表,後來就一直沒有換下來……」 「那時候真的把我逼急了,做出這樣的事情,我真的很抱歉。」聲音來源是她恩師、台大毒理所教授郭明良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查詩婷,也是張正琪的小師妹。查詩婷說,她已經當了6年博士後研究員,卻苦無突破,才「鬼迷心竅」,將實驗結果套用張正琪舊論文的照片。這篇造假論文,聲稱找到大腸直腸癌新藥的開發途徑,因此刊登於20168月號的《自然細胞生物學》,這是該領域最頂尖的期刊之一。這篇論文,以及之後陸續在匿名爆料學術網站PubPeer被爆出的十多篇郭明良實驗室涉造假論文,引發一場台灣史上最嚴重的學術風暴。台大毒理所教授郭明良一路受校長楊泮池提攜,當他發現楊泮池列名的造假論文被揭發,便迅速宣布辭職。台灣學界的國際聲譽,也因此受損。美國微生物學會(ASM出版的期刊《mBio》,更將台灣與中國、印度列為3大「爭議論文偏高的國家」,甚至有台灣學者被期刊要求提供「誠信說明」。 之後,包括台大醫院中生代菁英─台大醫院副院長林明燦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譚慶鼎,都因列名造假論文,而受到拔除行政職等輕重不同的處分。實驗室負責人、當時借調擔任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的郭明良,以及張正琪都被台大解聘。而查詩婷是唯一坦承造假的當事人。更令人訝異的是,科技部事後認定的11篇造假論文,台大校長楊泮池竟有4篇列名共同作者,其中一篇更擔任責任不輕的第二作者。但台大的內部調查結果,卻認定楊泮池沒有責任。4個月後,在外界激烈的批評聲浪下,一樣伴隨著哽咽聲,台大校長楊泮池揮淚宣布「不續任校長」,也就是校長任期到今年6月為止。台灣大學創校100多年以來,第一次以學術倫理理由開除教授,第一次有校長「辭職」。由於楊泮池是生物醫藥國家型計劃(NRPB)的總主持人,郭明良曾任國科會(科技部的前身)生物處長,兩人均是推動台灣生技產業的要角。另一種質疑聲開始浮現。過去15年間,政府總計投入343台幣的龐大生技醫藥計劃,「為什麼會催生了一堆假論文,卻沒有一個能夠上市的新藥?」台大公衛系教授季瑋珠質疑。她也是醫學系畢業,是差楊泮池5屆的學妹。要了解學術造假風暴的來龍去脈,以及為何會延燒到要全面檢討生技產業?這可得從楊泮池的「發達之路」說起。

發達─少年得志的楊泮池 至截稿前,楊泮池仍不願接受《天下》專訪,但他曾在幾年前一次校內演講,講自己的學思歷程。主持人、前台大副校長陳泰然當時這樣介紹楊泮池,「你有沒有看過一個老師,在每個領域都非常傑出,又會教書、又會看病,又會做研究?」 楊泮池是胸腔科名醫,44歲就當上內科部主任,在講求輩分的台大醫院算是「少年得志」,他更是天才型學者,曾連得3次國科會的傑出研究獎。在2006年,他獲選為中研院院士。他與學生相處融洽,也得過教學傑出獎,甚至在他宣布不續任後,台大學生會、台大研究生會各自發表聲明支持校長。楊泮池把學生搞得服服貼貼,」季瑋珠說。他平時喜怒哀樂不形於色。演講時,只有在說到30多年前,他在內科當住院醫師的精彩經歷時,露出一絲得意表情。當時超音波診斷技術剛引進台灣,教科書寫明,超音波無法用在充滿空氣的肺臟。但他發現教科書寫得不對,因為胸腔科病人,多半肺部有積水、硬化或其他病變,這些在超音波之下一覽無遺。傳統醫療方法只能發現3公分以上的腫瘤。楊泮池靠著不斷精進的超音波技術,卻可以找到更小的腫瘤,因此救了不少人。當時才30歲不到的楊泮池,竟因此改寫全世界胸腔科的看診指引。「我後來寫了340篇文章,全世界胸腔科醫師都要學,」他演講時說。

算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 然而,楊泮池當時的同儕,卻對這段經過有截然不同的解讀。他超級聰明,眼光很銳利,知道什麼東西是他要的,什麼是他不要的,」一位曾與他一起在腸胃肝膽科受訓的學長說。台大在1975年首度引進超音波,日後的肝病權威許金川常帶領一群學弟孜孜不倦地研究到半夜,當時在腸胃科當總醫師的楊泮池也是其中一員。沒想到幾年後,楊泮池竟然選擇轉到冷門的胸腔科當主治醫師。這在台大內科掀起一陣茶壺裡的風暴。「每個人都很生氣,我花時間栽培你學超音波,結果你跑到胸腔科去,」那位學長也忍不住激動起來。若留在人才濟濟的腸胃科,楊泮池只能跟在許金川、陳定信後面當小學弟。但他帶著當時最尖端的診斷技術到胸腔科,馬上做出震驚醫學界的表現。「不得不佩服他投資的眼光之準,我們都覺得這個人好厲害,他知道什麼是最關鍵的東西,哪裡他最有可能出頭,」楊泮池的學長說。接下來,楊泮池果然在台灣生技業的萌芽期,站上關鍵位置。1988年,海外院士吳成文回中研院籌設生醫所,而楊泮池因緣際會地成為吳成文第一個本土博士學生。吳成文野心勃,希望在台灣打造世界級的生技實驗室,從美國邀請各領域的華裔傑出學者回台指導,每人待3個月。結果受益最多的是楊泮池,他跟著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吳忍學細胞培養,跟下一個專家學化學染色,接下來又有單株抗體和免疫學家、影像學家陸續加入。「每個人都待3個月,把他們最強的教給我,因為只有我一個博士生,」楊泮池在演講時笑著說。在中研院受過扎實基礎醫學訓練的楊泮池,堪稱典型的「醫師科學家」(physician-scientist)。

升等─醫師兼研究 愈來愈難 當楊泮池要問鼎台大內科部主任時,吳成文卻勸他作罷,擔心他為了行政工作而誤了研究。楊泮池則胸有成竹地回答老師,「我可以啦。」他擔任內科部主任時,甚至還受另一位師長、現任副總統陳建仁之託,到台大醫院隔壁的教育部兼任科技顧問室行秘書。他也沒耽誤醫師的看診正職,明星林志玲2005年被馬踢傷肋骨,由楊泮池擔任主治醫師。 因此,每回有部屬、學生抱怨當主管太忙無法做研究,他就會舉出自己的例子,板起臉要部屬「不要找理由了」。現在看起來,像楊泮池這樣「二刀流」、甚至「三刀流」的醫師科學家,即便是最菁英的台大醫師,也不是人人能做到 至少,胃癌名醫、台大醫院副院長林明燦就做不到。林明燦以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的妹婿身分,為外界熟知。這次論文造假事件,這位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竟然在4篇出自郭明良實驗室、分別在2007年到2016年間登上知名國際期刊的造假論文,上責任最重的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台大調查小組訊問林明燦時,他竟對某篇自己掛名第一作者的論文內容一問三不知,調查小組才發現,該篇論文只是將郭明良實驗室一位已畢業碩士生的學位論文改寫發表「林明燦掛第一作者,但什麼都沒做,這在我們領域裡面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阮麗蓉說。豪門名醫、啟人疑竇的「合作關係」,不免令人聯想到不久前爆出的「買論文」案外案。媒體取得了一份資料,是台大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嚴孟祿12年間匯了近700萬台幣給郭明良的匯款紀錄,被質疑是換取論文共同作者的「代價」。(編按:嚴孟祿指出是借款)「這是制度的問題,特別是台大醫院,」一位出身台大的私立大學醫學院院長表示,在台大舉校衝SCI的風氣下,醫學院對教授升等的研究品質要求愈來愈嚴,「從質到量都要求,唯一沒要求的是『』,就變成醫師為了升教授,在研究方面不擇手段,甚至用的,」他說。「醫師要看病、巡病房、動手術,還要做研究,」阮麗蓉說,「兩種非常高壓的工作,擠在一個人身上,就可能讓某些人鋌而走險。」而且,台大醫學系大老、內科特聘講座教授陳定信也指出,現在台大醫師的臨床工作量比過去多出不少。我們把醫師操得太緊了,」他說。例如,他當年當主治醫師的時候,平均患者住院日是20天,現在是7天,光是病人翻床率就3,「只有算這個喔,還有其他很多的(新增工作量),我前年跟(現任台大醫院院長)何弘能說,你要多請醫師,他答應多請100,但100個還是不夠。」他舉例,美國最好的前20%醫學院,教授每年只有2個月需要開刀、看診,其他10個月做教學跟研究,「他們有很多人,我們是1個人當5個人在用,都過勞了。」5年前,在台大副教授任內離職的著名基因專家、禾馨婦幼醫院執行長蘇怡也批評,台大醫師的升等要求根本是「不食人間煙火」,結果便是「大家一起追求表面功夫」。他認為,林明燦的狀況,並不是個案,因為不少醫師真的連寫論文的時間都沒有。「醫師科學家」陳定信的上任,從此確立了台大濃厚的研究風氣。今日台大醫師的「濃厚研究風氣」,始於2001年接任醫學院院長的陳定信。他設定正式規格,要求副教授升教授,教學、服務與研究成果要「具備國際聲譽」;助理教授升副教授必須是「國內領先」。台大醫師升等的難度從此大增。身為台灣當代最傑出的「醫師科學家」,陳定信的理想,是希望醫師看診時遇到的難題,能自己到實驗室找答案,發現新療法。他常教誨後輩,看診醫好的病人頂多千百個,但研究找出新療法,可救上萬個。「但這只是個理想,」季瑋珠說。 陳定信想培育的,是兩者兼顧的「二刀流」教授,但到了現實面,升等決戰點往往只是其中一把刀──研究。 「教學跟服務很難打分數,可能(好壞)就差12分,」他說,「但是研究就好的90分、很差的就70分,比較容易拉開。」加上近年醫院的看診工作量大增,因應而生的新模式,是醫師去找基礎研究的實驗室合作。「其實(基礎研究的)老師們也不願意,因為這些醫師也沒時間去做實驗,老師還要另外找學生協助,因此他們大部份都敬謝不敏,」另一位中研院院士、台大臨床醫學所教授陳培哲說。另一位出身台大的醫界大老便嘗過苦頭,「這些基礎的老師都看不起臨床醫師,」當年他想找一位研究細菌的學者合作,結果那位學者告訴他,先洗完實驗室水槽的髒瓶子再談,「我當時已經是副教授了耶!」但郭明良不一樣,他積極與醫科博士生、醫科教授合作。前述大老曾送過醫師學生到郭明良實驗室。郭明良告訴他,「你們教授很忙,就把學生放在這裡,我會好好督導他,」這位大老回想,「我當時真的很感謝他。」 他的學生白天在醫院看門診,晚上還要到實驗室工作。郭明良也親力親為,每一個實驗圖表都要親自看、分析結果。學生雖然認真,但因郭明良要求,論文得被一流期刊接受才能畢業。那個學生最後念了5年拿到博士,筋疲力盡之下,從此放棄學術,轉去念醫院管理的EMBA

棄保─為什麼他要忠心「護主」? 去年1110日上午8點,學術爆料網站PubPeer出現新留言,指控由張正琪為第一作者、刊登在2006年《國家癌症機構期刊》論文圖片造假。這篇文章的出現,迫使已在永和家中坐困愁城數日的郭明良下了決定,他告訴舊日學生張正琪,「不行了,JNCI這篇有楊P的名字(第九作者),」他要辭職,保護楊泮池。11日下午6點,郭明良與張正琪一起進了台大校總區行政大樓2樓的校長辦公室。楊泮池與主秘林達德,已在裡面等待。 張正琪回憶,不久,楊泮池走出辦公室,吩咐一位秘書查一下郭明良的退休年限,回來跟郭明良說,「你就辭一辭,我會幫你安排藥廠的工作。」(編按:主秘林達德與郭明良都否認安排工作這段對話)當時已借調去當高醫副校長的郭明良,與楊泮池關係究竟多密切?為什麼郭明良需要這樣「忠心護主」?楊泮池2007年選上台大醫學院院長。郭明良是他指派的6個副院長之一,兼任研發分處主任。 2年後,郭明良借調到國科會擔任生物處長(一位醫學院教授指出,是楊泮池的推薦)。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阮麗蓉查出郭明良擔任生物處長的3年期間,楊泮池來自國科會的研究經費暴增,2011年達3.5億台幣,2012年約1.8億台幣,遠高過其他年度。其中包括,2012開始,每年撥3500萬台幣經費、5年總計1.75億台幣的跨國頂尖癌症研究中心,也由楊泮池擔任主持人。而郭明良自認,該計劃是自己生物處長任內的重大成就。阮麗蓉表示,楊泮池的研究經費,在郭明良任職期間達到明顯的高峰,「中間是不是有對價關係?這是政府(接下來)該查的,」她指出。 雖然楊泮池與郭明良兩人都表示,雙方只是單純的基礎與臨床醫學的合作,由楊泮池的實驗室提供肺癌細胞株,供郭明良使用。但知情人士則稱,兩人關係是「策略聯盟」。(責任編輯:李郁欣)

學閥—— 分配資源、派系亂鬥 有段時間,郭明良年年申請教育部的國家講座都沒上,那是全國位階最高的學術獎助。有一回,他向同事吐苦水說一直落榜,實在不想再申請了,「但是楊P叫我繼續申請。」一位國家講座的評審指出,是楊泮池提名郭明良,而郭落榜的主要理由,是評審們覺得他的研究「怪怪的」,這個人怎麼什麼都能做,但他到底做了什麼重要的貢獻?也沒有。去年底,台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團隊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新療法登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他去問楊泮池,能不能登11月的台大校訊電子報。但楊泮池回答他,要先刊郭明良登上去年8月號《自然細胞生物學》的研究。 這篇,其實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第一篇被踢爆的造假論文。台大校訊還以頭條新聞介紹,稱之為「台灣癌症研究發展之重要結果」。事發之後大為難堪,只好趕緊撤下。若將眼光抽離白色巨塔、甚至離開台大,會發現,過去幾年,楊泮池的影響力已超出台大範圍。他與陳建仁輪流擔任生技醫藥國家型計劃總主持人,從2011年到2016年間,總計110億台幣,是近來台灣最大規模的研究計劃,主導數百個優秀學者的研究重心。 而且,當時負責通過該計劃的,正是時任國科會生物處長的郭明良;背後的總體規劃召集人,則是前中研院長翁啟惠。是他拍板,讓之前的兩大國家計劃──基因體醫學跟生技製藥計劃,合而為一。而且,陳建仁也曾出任國科會生物處長,較郭明良早12年。他曾在總統選舉的演講指出,這3個生技國家級計劃,均始於他在國科會任內的規劃。在季瑋珠眼裡,這幾個人的組合,構成近來台灣學界勢力最大的「學閥」。「他們這群人定義了什麼叫做優秀,誰能拿到資源,他們是資源分配者,」季瑋珠說。 季瑋珠曾在2011年投書媒體,抗議國科會撥給學者的自由型研究計劃經費大幅縮減。她並質疑,是因為經費集中在「某些大戶及其子弟兵」,以及其掌握的「國家型科技計劃」。當時得到不少學者附和。 《天下》根據政府研究資訊系統,查出台大醫學院全部212名正教授過去擔任主持人的研究計劃總經費。楊泮池與大弟子、台大醫技系教授俞松良分居第一、二名,分別拿到11.2億台幣、3.7億台幣,遠高於每個教授平均的5321萬台幣。如果真的卓越,我們也沒話講,但是這麼多年來,他們也真的沒有卓越啊!」季瑋珠說。 楊泮池宣布不續任台大校長之後,第一次公開露面,正好就是3月下旬,生技醫藥國家型計劃的結案會議。當初信誓旦旦要投入百億「做新藥」、「創造下一個兆元產業」。但楊泮池介紹的計劃主要成果───10個新藥,僅有6個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而且儘管私下多次招商,但國內外藥廠承接的意願也不。「很不願去批評啦,但是以結果論,就是不成功,」曾任食藥局長的陽明大學藥物科學院院長康照洲說。15年了,歷經3個大型國家型計劃,新藥發展的成果至今是「只有零星安打,1未得」。要了解原因,可回到11年前,從郭明良位在台大基礎醫學大樓5樓那個狹窄的實驗室。台大醫學院長年以來因「近親繁殖」造成的積弊,在歷經論文造假風波後,還有辦法掃除嗎?

騙局—癌症神藥,謊言製造 20063月,台大召開記者會,由當時校長李嗣涔陪同郭明良一起宣布登在癌症領域最頂尖期刊《癌細胞》的研究成果。領先全球找出造成腫瘤轉移的關鍵標靶─血管生長因子受體(VEGFR-3),並找出能抑制該受體的化合物。可望造出抑制癌症腫瘤生長轉移的新型標靶藥。 台灣竟有團隊,在開發一個療程動輒上百萬的癌症標靶新藥!各大媒體大篇幅報導之下,郭明良實驗室聲名大噪,甚至常有民眾打電話來買「癌症神藥」。郭明良因此2年後得到教育部的國家學術獎。他尋找VEGFR-3的事蹟,也寫在不久之後台大出版的《台大的科學家故事》當中。當時40歲的郭明良,儼然成為台大新竄起的明星教授。當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陳建仁要求參與國家型計劃的學者,必須將研究目標放在開發新藥,他也端出與交大應用化學系合作,針對VEGFR-3,「抑制腫瘤細胞轉移和成長」的標靶新藥Nstpbp 253。根據政府研究資訊系統,郭明良與交大合作的新藥開發計劃,於20072010年間,申請了5個國科會計劃,共花費1977台幣。記者會、學術獎、昂貴新藥的商機,這個台灣之光即將誕生的成功故事,卻是建構在一個大謊言裡。 這篇2006年的《癌細胞》論文,被教育部、台大認定造假。而且,由於楊泮池在這篇論文掛名第二作者,成為輿論猛烈攻擊的焦點,讓他不得不宣布不續任校長。郭明良的標靶新藥Nstpbp 253,最後也無疾而終。但這個由「謊言」製造出來的新藥,卻被列為生技製藥國家型計劃的成果之一。 事實上,業界對於「學者製藥」一事,信心不足,也成為藥廠對生技醫藥國家型計劃產出的新藥,望之卻步的一大原因。 張正琪是本次涉入學術造假、目前被台大校評會懲處最重者,包括解聘、5年不受理教師資格申請等。她因此頻頻開記者會爆料、遞狀申告,直到楊泮池宣布不續任才作罷。

失控─裙帶+玩票,誰來負責? 另一個衝擊,則是因為本次牽連學術造假案的人,從楊泮池、郭明良以降,清一色都是國產博士。阮麗蓉認為,會衝擊國內外學界對本土醫學、生技教育的評價,「覺得國外訓練還是比較扎實。」一群台大博士聚在一起,還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天下》採訪郭明良的學生、也被解聘的張正琪時,她常提到一個名詞「Inbreed」(近親繁殖)。因為郭明良實驗室成員,多從研究助理、博士、博士後,甚至到成為台大教授之後,都以醫學院五樓的毒理所實驗室核心,密切合作。「我們都是inbreed,」她說。 這其實正是為什麼台大醫院這個「白色巨塔」密不透風、成效不彰的成因。不少台大教授透露,之前就覺得郭明良實驗室的結果,「怪怪的」、「好得太離譜」。因為都是認識多年的朋友、學長、學弟,而沒有進一步去深究。這也是為什麼楊泮池涉入學術造假風波,而引起全國譁然時,台大醫學院卻是異常地一片死寂,沒人公開敢對外發言的主因。當國家生技政策的主導者,清一色都是學者、中研院院士,也都是台大畢業,也都是師生、朋友,也陷入近親繁殖時,決策的盲點,就很容易被忽視。例如,早在7年前,生技醫藥國家型計劃將開辦時,著名學者、長庚大學生醫系教授周成功(現已退休)便為文《國王的新衣》指出,這是個「還沒開始就注定失敗的計劃」。他預言精確得令人讚嘆:「讓鬆散的學界去模仿藥廠的運作模式,在缺少任務導向的工作紀律與規範下,只會產出一些不痛不癢的論文和賣不了價錢的專利」、「這些不是院長就是校長、不是校長就是所長的學界菁英,全職的投入尚且不能保證成事,何況多數人只是『玩票』,沒有人需要為計劃的成敗負責」。台灣學術圈要重振聲譽、生技產業要大破大立,就得打破近親繁殖,才能揭穿「國王的新衣」。(責任編輯:李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