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November 21, 2017

愛爾蘭商 聯腦科學(聯生藥) 抗阿茲海默疫苗UB-311 phase II 進行中


聯生藥新疫苗 臨床報喜 2017-11-20 00:04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台塑集團轉投資的聯生藥(6471)旗下之關係企業「聯腦科學,近日於2017年阿茲海默症臨床試驗會議上發表:抗阿茲海默疫苗UB-311的臨床試驗數據,結果正面,最快明年下半年即可完成二期試驗,並發表數據。聯生藥表示,此次臨床分析結果顯示,UB-311疫苗能引發人體產生對澱粉樣蛋白寡聚體和纖維具有專一性的抗體,且此抗體反應程度並不因病人的年紀較為年長而降低。另外,由正在進行的第二期臨床試驗資料顯示,澱粉樣蛋白正子攝影的結果,能有效用來輔助篩選臨床試驗預期納入的輕度阿茲海默症病人。UB-311是作用於澱粉樣蛋白以達到治療阿茲海默症的目的。聯腦科學即愛爾蘭商聯腦科學(以下簡稱聯腦科)為一家於臨床試驗階段的生技公司,致力於研發對阿茲海默症及神經退化性疾病之最佳療法,及以神經系統相關適應症的孤兒藥。聯腦於第十屆2017阿茲海默症臨床試驗會議上發表的分析結果,包括已經完成的第一期臨床試驗結果,以及正在進行的第二期臨床試驗的43位受試者數據。此次安全數據審查委員會於第二期試驗之臨床數據的審查中,並沒有發現中樞神經系統不良事件造成的臨床症狀,且核磁共振檢查並未發現腦水腫(澱粉樣蛋白相關影像異常,ARIA-E)的證據。目前UB-311第二期臨床試驗,已經完成輕度阿茲海默症受試者的收案。聯腦表示,目前對抗澱粉樣蛋白沉積的方式仍未有安全且有效的疫苗產品。其他疫苗接種結果曾出現僅有低量抗體產生、低的疫苗反應率、或是發生T免疫細胞引起之腦膜炎。UB-311是一由UBITh研發平台發展的全新疫苗,針對澱粉樣蛋白之N端,此疫苗設計可以產生高效價且具專一性的抗體,同時避免了其他抗澱粉樣蛋白疫苗會引起T免疫細胞引發的腦膜炎之副作用。UB-311證實可以在小鼠、天竺鼠、食蟹猴和狒狒多種動物體引起專一的抗體反應,並且降低在阿茲海默症基因轉殖小鼠體內的澱粉樣蛋白寡聚體、原纖維和斑塊。

(熱射頻) 胃鏡微創 治療 胃食道逆流


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 改善胃食道逆流 台灣新生報 2017/11/21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大都需要控制飲食及改變生活習慣來改善,若照胃鏡診斷有食道發炎時,需服用降胃酸藥物長達4個月至1年以上,而且藥物治療仍對3成的病患無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文傑指出,目前在國內已經有4例個案,透過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Stretta)幫助治療難治型胃食道逆流病人,成效相當不錯。吳文傑指出,胃食道逆流病人除了平時要控制飲食及生活習慣之外,若經胃鏡診斷發現有食道發炎時,需服用降胃酸藥物長達4個月至1年以上,若不治療食道會反覆被胃酸腐蝕而潰瘍出血,甚至4%會產生癌前病變(巴瑞特食道病變),提高罹患食道腺癌的風險。但藥物治療對有些病患無效,有部分的原因是是因為食道下括約肌無力或橫膈膜疝氣所引起,再以往這些病人需要接受尼式胃底摺疊術,約九成可以改善逆流症狀。但手術仍有3-10%會因胃包繞食道太緊而導致吞嚥困難,所以在我國,患者想接受手術治療意願不高。大多仍選擇長期服藥以及忍受極差的生活品質,但長期依賴降胃酸藥物,不僅已被證實會引起骨質疏鬆以及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也帶來健保藥價負擔。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於今年10月引進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來治療難治型胃食道逆流病人,這項手術在國外是門診手術,而且已有15年的歷史,除了可以改善胃食道逆流症狀以及停止胃藥依賴外,併發症也僅有約0.9%。吳文傑表示,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在臺灣是最新的微創治療方式,手術的方式藉由胃鏡協助下,讓射頻能量從針頭傳至食道下括約肌,造成肌肉束的增生,最終可讓括約肌重新塑型而達到逆流的減少。患者在進行手術12個月後,括約肌大小預計可達到原本的兩倍左右,而下食道括約肌重新塑形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完全取決於每個人肌肉生長速度的快慢。

7棟國家生技研究園區 2017年底完工 !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 年底前分階段完工 中央社2017/11/20 10:12 (中央社記者余曉涵台北20日電)中研院表示,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以研發生技新藥、新疫苗及新試劑為主,希望可發揮生技基礎研究與產業發展群聚效應,預計七棟建築物,今年底前分階段完工,各單位也將陸續進駐。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邀請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根據中研院提出107年度施政計劃報告,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是由中研院、科技部、經濟部及衛生福利部共同開發,以研發生技新藥、新疫苗及新試劑為主,希望可以發揮生技基礎研究與產業發展的群聚效應。報告中寫到,全區共有七棟建築物,預計於今年底前分階段完工,各單位也將陸續進駐。中研院也邀集所有進駐單位共同組成「園區聯合委員會」,由中研院副院長劉扶東擔任主委。報告也指出,為了瞭解廠商需求,同時聽取各界意見,將在11月下旬舉辦「第二次與業界意見交流會」,邀請生技產業界人士提供實質建議。至於中研院南部院區部分,中研院的報告中寫到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院區整體規劃及第一棟大樓設計。中研院表示,「南部院區籌備委員會」後續將依行政院同意的綜合規劃,編列分年工程建設費用,全力加速興建與人才招募等相關事宜,推動南部院區初期發展部分的開發及落實。

基長 陳育賢: 自然孔甲狀腺手術訓練中心


甲狀腺結節惡性率低 新術式降手術負擔 發稿時間:2017/11/20(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0日電)台灣人甲狀腺結節盛行率高,但僅5%會轉為惡性瘤。長庚醫師陳育賢說,許多長了結節者可能開刀後發現是良性,但身體已留下開刀疤痕,有新術式可望減輕負擔。21歲廖小姐健檢時發現左側甲狀腺有一個1.5公分的中度迴音甲狀腺結節,超音波導引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無法排除有惡性的可能。基隆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育賢今天在記者會表示,甲狀腺結節好發於女性,常見於3045歲年齡層;國人無症狀甲狀腺結節盛行率約45%,亦即平均2人就有一人有結節,其中僅5%會轉為惡性瘤。陳育賢說,以數據來看,95%有甲狀腺結節者其實都是良性,但因目前診斷工具不夠完備,無法排除惡性可能,常常都是開刀之後化驗才發現是良性,但病人已經挨了一刀。傳統開甲狀腺可選擇在頸部動刀,但疤痕很長,加上患者多是女性,很多人不願頸部留疤;後來發展到可從腋下、乳房動刀,雖可隱藏疤痕,但這2處距離甲狀腺較遠,對病人身體造成比較大的負擔。陳育賢說,因為手術疤痕大,有些民眾儘管有甲狀腺結節,但因沒有明確為惡性跡象,就選擇「追蹤」、「觀望」;沒想到後來確診是惡性,但因拖太久才治療,反而延誤病情。未來除需精進診斷技術,精準判斷出應該開刀的病人;陳育賢表示,近年發展出一種新的術式,從自然孔亦即人體自然的孔洞,如口腔、陰道等進去開刀。若要處理甲狀腺,則是從口腔進入,疤痕會在口腔中,等癒合後完全看不出痕跡,且因距離甲狀腺近,傷口小也有助復元。陳育賢說,自然孔術式不會有疤痕,就算是開刀後化驗為良性的病人,也不會因為平白挨了一刀,留下難看疤痕而惋惜。不過,若頸部曾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患者則不適用。陳育賢也說,自然孔甲狀腺手術在美國已被認可為未來手術趨勢,創立此術式的醫師也與基隆長庚洽談,合作規劃成立「自然孔甲狀腺手術訓練中心」,希望未來將此治療技術帶進台灣,幫助更多病患。有甲狀腺結節一般不易發現,陳育賢表示,如果脖子中間某一塊凸凸的,或脖子不對稱腫大就要小心,應就醫檢查。甲狀腺問題可能隨年紀增長風險增加,中年以上也應定期健檢。

(換頭手術) 義大利Sergio Canavero神經外科 + 中國 任曉平教授


世界首例! 換頭手術「在中國成功實施」 2017-11-19 14:53世界日報 北京19日電 人類頭顱移植真的有可能嗎?最新消息顯示,人們離這個目標或許又近了一步。據澎湃新聞引述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義大利都靈高級神經調節小組的神經外科專家塞爾吉.卡納維羅(Sergio Canavero宣布世界第一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經被他在一具遺體上成功實施,而實施手術的地點正是在中國。參與此次手術的專家小組表示,目前他們可能已經成功找到了頭顱移植手術中重新連接脊椎、神經、血管的方式,這次手術共用了18小時。而卡納維羅也宣稱他們很快將在申請參加實驗的病人身上進行類似的手術。報導指出,卡納維羅和他的團隊是於當地時間17日早上在維也納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作出如上表態。卡納維羅表示,來自中國哈爾濱科大的任曉平教授參與指導了這次手術,完整的報告將在未來幾天內被公布。「如果未來真的能夠成功實施人類活體頭顱移植手術,這將改變一切。」卡納維羅在發布會上表示。另據觀察者網報導,按照卡納維羅的設想,換頭手術的第一步,是先把用於移植的頭部和身體冷卻到攝氏12度至15度左右,以減緩細胞死亡的速度。第二步,患者和捐贈者的頸部將被同時切斷,大血管以人造血管連接。接著是切斷頸椎。然後迅速將患者的頭部移植到供體的頸部,使用一種醫學「膠水」將脊椎連接到一起,將兩者的肌肉和血管縫合起來。在患者癒合的四個星期內還要用弱電流刺激頸椎內的神經,強化頭部和身體的連接。卡納維羅說,一旦手術成功,患者將在理療的幫助下在一年內學會行走,並學著適應自己的新軀體,包括感受面部,甚至用原來的聲音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