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January 12, 2018

無線心律調節器: 導管由股靜脈送入右心室 (電池可用10~12年)


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醫師:可減少併發症風險 台灣好 2018/01/10記者 謝敏政/嘉義報導 無線又迷你的心律調節器,讓心臟偶爾需要刺激一下的病人有新選擇。未滿30歲的王小姐因陣發性房室傳導阻滯造成心跳暫停,會出現頭暈的症狀,甚至有昏倒的危險。她在一年多前安裝傳統式心律調節器,但胸口的傷口表皮曾兩度發生感染,且擔心後續併發症的風險,因此由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李易達醫師為她取出傳統式心律調節器,另置入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不僅體積大幅減少,也不再會有傳統節律器導線及傷口的問題,是雲嘉安裝無導線心律調節器的第一例個案。 李易達表示,無導線心律調節器的大小約只有傳統式的八分之一,植入方式是以導管由股靜脈送入右心室,外表沒有傷口,完全看不出異狀,植入後活動不受限,不用做胸前穿刺,沒有血胸、氣胸的危險,而且不像傳統式心律調節器有導線,會有導線感染、掉落、作用不良等問題,可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且舊型心律調節器需要在胸前皮下做一個口袋置放電池,也可能有感染的風險,並且會在胸口留下疤痕。李易達指出,適合新式節律器的病人,包括只需偶爾心室心跳支持的病人,如心房纖維顫動合併心搏過緩,或偶發性房室傳導阻滯等。王小姐是偶爾心跳會有好幾跳停頓不跳,突然頭暈,而且無法用藥物控制,之前因臺灣尚未引進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因此幫她置放傳統式心律調節器,但因考量其導線使用期年限有限,且期間王小姐節律器置放處皮膚曾二次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情況嚴重,可能需整個移除,換位置重新放置,因此日前幫她取出舊型心律調節器,更換為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李易達指出,裝設心律調節器來治療心臟跳動緩慢的病人通常為六、七十歲以上較為年長,但年輕人或小孩也有可能。病人在安裝傳統的有線心律調節器後,約5~10%病人,會因為導線掉落、包膜破損或導線折損導致作用不良,而需再次置放新的導線,年長病患也許還能接受。考量王小姐還很年輕,如果發生同樣的狀況就須面臨體內不斷增加調節器導線的困擾。傳統導線置放久了便不容易移除,因此會建議她趁傳統導線尚能移除,安裝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李易達指出,雖然新型心律調節器有許多優點,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使用。若是患者心房及心室跳動需要同步的患者,即建議安裝傳統有導線的心律調節器,才不會因心房心室不同步跳動而容易造成心衰竭或心房纖維顫動。由於目前無導線心律調節器仍需全額自費,若是像王小姐這樣偶爾才需要節律器作用,且經濟上許可時,可以考慮安裝,以便減少一些傳統心律調節器可能出現的電池或線路相關的併發症。李易達表示,新型心律調節器的電池使用年限約10~12年左右,與傳統型差不多,3C產品對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的影響不大,唯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接受核磁共振前,必需先調整心律調節器的設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