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慘」的14個新藥研發靶點:成功率0% 原創: 醫藥魔方問到哪個疾病領域的新藥研發比較困難,不少人肯定會首先想到"災難重重"的阿爾茨海默病。問到哪個新藥靶點的研發失敗率最高,不少人肯定會首先想到"惡名昭著"的β-澱粉樣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事實上,Aβ空難雖多,但至少已經有3個藥物批准上市,用於阿爾茲海默病的PET呈像診斷。反倒是Aβ之外,有一些靶點,其研發「慘烈」程度讓人不忍直視——全球累計數十個項目在研,大小製藥巨頭傾情投入數十上百億美元,至今尚無一款藥物成功獲批……比如昨天文章提到的BACE(見:又一款阿爾茨海默病新藥III期失敗!BACE靶點失敗率超過80%)。若論失敗率,Aβ、BACE都還不是最慘的。縱觀所有明確宣佈過終止開發或試驗失敗的專案,IGF-1R、11β-HSD1這倆靶點的失敗率都比BACE高,如果把一些生死不明的項目也定義為失敗,那麼GPR119的失敗率也成功超越BACE。若論成功率,不好意思,下面這些靶點就沒法看了,清一色0%…… 阿爾茨海默病領域的新藥研發失敗案例較多,主要是因為科學界對這種疾病本身的認知還比較局限,不少企業沿著"β澱粉樣蛋白假說"一條道走到黑,走上了不歸路。至於能否看到光明,我們只能在獻上敬意之余圍觀尚存的專案了。但是也有一些機制研究比較成熟的疾病領域,產業界為了追求科學進步、新突破、新機遇,進行了大無畏的嘗試。比如一度被視為立普妥接班產品的CETP抑制劑類降脂新藥,引無數英雄折腰,數項上萬人的大型III期研究宣告失敗,百億美元研發投入打了水漂(見:三十年努力終成泡影:一代明星藥物CETP抑制劑的幻滅)。這些慘痛的案例無疑是在提醒我們產業人士對新藥研發必須心懷一顆敬畏之心,遵循客觀規律。放眼國內的新藥專案,較少涉及上述高風險靶點,反而是紮堆在EGFR、HER2、PD1這些大熱門上面。抱團就安全了嗎只能說,大浪淘沙,看誰笑到最後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