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July 20, 2018

AI +影像辨識+大數據: 害蟲/魚種辨識/品種鑑定 快速完成


影像辨識很省工!害蟲、魚種、花卉AI搞定 2018  07  19   洪嘉鎂 不管是害蟲判定、魚種辨識、花卉品種鑑定都需耗費大量時間、人力,各單位紛紛推出影像辨識系統,期望能提高工作效率,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與國立成功大學合作開發「移動式設施害蟲影像辨識工作站」,運用影像辨識技術,提升20倍害蟲辨識效率,研究人員可快速找出蘭花園中的管制害蟲,維護蘭花外銷市場。 2018臺灣生物科技大展」今(19)日在南港展覽館開幕,為期4天,農委會設置「農業科技館」,展出60項最新研發成果。本次規劃「前瞻科技應用」、「再生循環利用」、「智慧生產運用」、「友善安全使用」及「產業化推動」五大主題專區,涵蓋農林漁畜業,甚至擴及生活醫療保健與農業環境永續等多面向。每年臺灣蘭花輸往美國約有1億美元產值,早期為防治病蟲害問題,輸往美國的蘭花不得含有介質,但花卉狀況受運送過程影響,整體表現不佳,直到民國93年臺灣與美國終於達成協議,可出口含有介質的蘭花。「條件是蘭花內不得有害蟲臺灣花薊馬」,農試所應用動物組副研究員陳淑佩表示,如果蘭花園被檢出有臺灣花薊馬將一年無法輸往美國,若再度申請通過後,蘭花必須栽種4個月以上未檢出臺灣花薊馬才能再次輸往美國,農試所從民國93年就協助蘭花業者檢視蘭花園內是否有管制害蟲臺灣花薊馬。陳淑佩指出,過去都是仰賴人力逐張運用顯微鏡檢視黏蟲紙上是否有害蟲,但農試所每年得檢視3萬張黏蟲紙,耗費大量人力,平均每張檢視時間為20分鐘。農試所與國立成功大學在2年前合作開發「移動式設施害蟲影像辨識工作站」,運用影像辨識技術,快速針對黏蟲紙上的害蟲數量進行分類、辨識,提升20倍工作效率,只需40秒,機器就能判斷黏蟲紙上是否有薊馬,研究人員只需針對機器辨識結果,再次確認薊馬種類即可,已在去年底進行封閉測試,未來可望大幅取代檢視人力。

影像辨識夯!魚種、花卉都難不倒機器 影像辨識不僅只有運用在害蟲上,漁業署與國立臺灣大學合作開發「魚種辨識智能管理系統」,透過魚頭、魚尾、魚體外觀、色板等等項目訓練系統辨識魚種。臺灣大學指出,這項技術目前可辨識長旗鮪、大目鮪、黃鰭鮪、黑皮旗魚、雨傘旗魚、劍旗魚、鯊魚等7種物種,整體辨識率達95%以上,甚至可以量測魚體實際長度,未來可望應用到遠洋漁業正在開發的電子觀察員系統內。但這項技術目前遇到幾個瓶頸,影像辨識環境可能會受到光線影響而會有顏色差異,為使系統能順利辨識魚種必須在一旁擺設色板校正顏色,研究團隊正試圖移除色板,讓系統也能順利判別魚種,並且也逐步開發多魚體辨識功能。漁業署表示,澳洲有開發類似技術處理漁獲,不過也與臺灣一樣遇到技術瓶頸。種苗改良繁殖場為鑑定蝴蝶蘭新種,也開發一套「蝴蝶蘭品種影像辨識系統」,過去國內蝴蝶蘭新種鑑定必須仰賴檢定人員目視與經驗,為節省時間與人力成本,種苗改良場開發影像辨識系統,讓系統比對資料庫的蝴蝶蘭品種,鑑別申請新種的蝴蝶蘭是否為新品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