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July 16, 2018

生醫融資 赴港交所 八字輕請小心: 市場開發落後同業? 能來嗎??


這帶來一個問題,企業是否會因此降低赴港上市的熱情?"當企業投資價值處於合理水準時,無論是對投資者還是對企業發展來說,都是良性的過程。"李彤分析,港股市場如果能給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合理的估值,反過來會倒推整個一級市場的投資價格,避免提前透支。2018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登陸港股,按籌資金額位列上半年港股首位,但上市後曾短暫經歷破發。安永大中華區上市服務主管合夥人何兆烽分析,破發其實跟發行的時間有密切的關係,今年上半年有幾個破發的案例,都是在美中貿易戰比較激烈,或者有一些雙方新的、更激烈的建議出來之前,就進行了路演和定價。定價與交易的第一天之間還有時間差,市場環境的變化導致破發。李康認為,破發和這類特殊事件有一定關係,並不能說明港股投資者對醫藥行業的態度。從行業發展的角度看,企業估值即便下降,也未見得是壞事。企業在IPO前如果估值過高,在登陸港股後對接下來的投資人是一種損害,也損傷企業價值。
需要提升專業度嗎?一種新藥從研發到最後獲批在市場銷售,短則三四年,長則達十年,產品研發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雖然港股新政對生物科技類公司開通了新管道,但基於該行業的風險因素,港交所還設立了一些限制條件,市值15億港元,已通過I期臨床試驗、即將進入II期臨床試驗作為兩個主要上市門檻。新政生效的前夜,港交所官網上再度更新了《李小加網誌》。這一欄目從2012年起開始更新,記錄了對港交所熱點的思考。在523日更新的《李小加網誌》中提及,生物科技公司的產品研發、製造和銷售過程都受到國家醫藥監管機構的嚴格監管,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有清晰明確的監管標準和尺度,這一特點使得生物科技公司能夠提供財務指標以外清晰具體的披露,供投資者判斷投資風險。54日,港交所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生物科技諮詢小組,非法定機構,不參與上市申請個案的審批。這個諮詢小組的主要工作是幫助聯交所上市科和上市委員會瞭解生物科技中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制定詳盡和專業的披露指引,並在實踐中幫助核查招股書中的專業披露內容。這其實與港交所的自身定位有關。港交所目前對生物科技企業把關的焦點在資訊披露上,而不是實質性的前端審查。也就是說,上市門檻屬於客觀標準,公司一旦達標,港交所就不會通過任意改變門檻或用其他主觀判斷來對個體公司進行取捨或審查,只能嚴格要求公司詳盡、準確地披露資訊。這符合港股的註冊制規則指引。因而,投資這些生物企業風險依然大。即便通過I期和II期臨床試驗,倒在III期臨床試驗的案例不勝枚舉。即使通過了所有臨床試驗,藥品監管部門也有可能因為其他因素不批准產品上市。還有,上市後,生物科技企業如果研發"孤兒藥",面對著一個相當小眾的市場,那麼企業未來的市場空間能否支撐起目前的估值?又或者,做生物類似藥的公司想上市,研發進度如果落後於行業,那麼這個公司該給多少估值、該給那些領先的公司多少估值?港交所並不參與這些評價。這些判斷交由專業投資者。如果投資者認為企業發佈的研究結果未達預期,或者細分藥物市場沒有招股書中描述的那麼好,公司的股價會下行,這符合市場的投資邏輯。"必須指出的是,作為市場的營運者和監管者,我們永遠不可能比市場更聰明,無論監管者怎麼用心審核,都沒有辦法將所有的壞公司擋在市場之外,更不可能為投資者作出決策。"李小加在網誌中談到,要防止這個板塊過早過熱引發崩盤,並提醒散戶投資者"如果你不能接受投資的股票價值有可能歸零的風險,請千萬不要投資"。這其實帶來了一個悖論。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後,面向的是全體投資者,包括二級市場上對生物藥知之甚少的散戶投資者;但生物藥的專業度門檻以及研發結果的不確定性,又決定了專業的機構投資者更加適合參與這場生物藥盛宴。作為公眾投資平臺的港交所,與生物藥投資者的專業度要求其實仍有一定的錯位。儘管融資管道變得更加通暢,但其中的風險仍不容忽視。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財經雜誌。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