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July 6, 2018

新醫保 冷落 邊緣化 中醫藥?!


新醫保,千萬不可冷落中醫藥  來源:秦脈資訊作者:王波(國家藥物政策與醫藥產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國務院新一輪機構改革方案明確設立國家醫療保障局,是黨和政府為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醫療需求、減輕醫藥費用負擔、提高國民整體健康水準作出的重大決策。隨著531日國家醫保局的正式掛牌,開啟了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發展乃至整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新里程。新醫保局面臨的首要問題將是如何克服醫療費用逐年攀升的巨大挑戰。近年來,多種因素導致醫療費用呈現快速增長勢頭。糾其原因,不否認醫保覆蓋面增加、老齡化增加、部分慢性病發病低齡化趨勢、百姓健康需求提高、診療收費提高等剛性需求,但其一某些既得利益者採取各種名目騙取國家醫保費用,給醫保基金造成巨大損失其二醫療機構不合理的大處方、過度醫療檢查等行為,既浪費了有限的醫療資源,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了沉重的醫療負擔;其三在公立醫院合理的費用補償機制尚未健全的背景下,藥品推行零差率和控制"藥占比"會進一步造成醫院收入的明顯下降,醫保作為最大支付方承擔維持醫療機構運營的壓力則會與日俱增。在醫保基金輸入增量有限的前提下,上述原因都勢必會引發醫保費用出現收支失衡,且惡化的趨勢越發嚴重。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內醫保控費必將成為新醫保局的核心任務,而且針對占醫保費用40%左右的藥品將是醫保支付方"開刀"的首要目標。有別於世界發達國家,我國醫療體系的特點是西醫藥與中醫藥並存。西醫藥進入我國不過百餘年的歷史,國產化學藥品中超過95%的品種都是仿製藥。中醫藥根基于傳統民間實踐積累,經歷代醫家不斷發展創新,逐漸形成了系統的中醫藥理論及獨特的學術體系,是我國具有原創性的一門科學,長期以來中醫藥在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上世紀60-70年代,我國曾以世界1%的衛生費用,解決了占世界22%人口的醫療保健,且人均壽命與發達國家水準的差距在日趨縮小,創造了發展中國家的奇跡,還受到世衛組織的高度讚揚。其中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三級衛生網和赤腳醫生制度的建立,以中醫為主、中西醫並重的農村合作醫療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經濟快速發展並已擁有相當國力的今天,已經具備發展條件和基礎的中醫藥更應在醫保改革和維護廣大群眾健康中繼續發揮應有的作用。
1、政策保駕護航 中醫藥事業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醫藥一直是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更是迎來建國以來最好的政策紅利年。201610月國務院頒佈《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國家戰略層面部署中醫藥15年的發展;201612月,國務院發表《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作為我國首次,公開向世界表明堅定發展中醫藥的決心;作為第一部全面、系統體現中醫藥特點的綜合性法律--《中醫藥法》,歷經33年,終於20161225日通過,並於201771日起正式實施,自此黨和國家關於穩定發展中醫藥的方針政策有了堅實的法律基礎,這無疑對發展好中醫藥行業,以及充分發揮好中醫藥在我國醫藥衛生事業中的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 中醫藥還得到了主席在多個場合給予的高度評價。2016819日,出席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時的講話時說:"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151222日,主席致信祝賀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
2、中西醫各具特色 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方能實現共同發展 中醫藥學是數千年積累起來的經驗醫學,講究辨證施治、注重整體治療。而現代西醫學的本質是循證醫學,更加注重臨床證據。臨床實踐中,中西醫具備各自的優勢,有些疾病適合中醫治療,有些疾病則西醫具備優勢,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採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手段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 中醫藥在慢性疾病的防治和疑難雜症的治療等優勢已經得到眾多業內人士的認同。中醫藥治療慢病體現在"防"和"治",即中醫藥可調理亞健康狀態下的人體臟腑功能及免疫機能,通過參與和控制慢病危險因素的發展來降低發病率,在慢病一、二級預防方面優勢突出。很多慢病中醫藥也可直接治療,如神威藥業的滑膜炎顆粒填補了治療急、慢性滑膜炎的用藥空白。由中科院藥植孫曉波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與昆明華潤聖火藥業聯合開展的榮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理洫王血塞通軟膠囊"的"阿理療法"研究項目,得出理洫王在增強阿司匹林等基礎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效果的同時,可有效降低阿司匹林的出血風險和胃腸粘膜損傷,揭示了中西藥聯合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應用價值和前景。在惡性腫瘤治療領域,中醫藥在調節患者免疫功能上功效明顯。我國腫瘤內科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孫燕院士表示,中醫藥在提高腫瘤病人的免疫功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林洪生教授指出,中醫獨有的整體協調治療,不僅能控制人體疾病,而且能提高自身免疫力,抵禦外邪侵入。香港特區腫瘤中心首席中醫師李岩教授認為,中醫藥治療可全程參與癌症的放、化療、手術前後治療,這樣可以盡可能地提高治療效果、減輕毒副作用和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抗生素耐藥是國際醫學界面臨的主要問題,中醫藥帶來了新的解決路徑。通過對治療感染性疾病的中成藥進行對症鑒別,中華中醫藥學會聯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以及中日友好醫院等在內的全國23省市62家單位、210位元多學科專家共同研究,於20176月發佈了《中醫藥單用/聯合抗生素治療常見感染性疾病臨床實踐指南》,將六神丸、婦炎舒膠囊、痰熱清注射液等品種列入,專家一致認為能為患者擺脫對抗生素的依賴有積極作用。近期痰熱清注射液與中國中醫科學院李連達院士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針對耐藥菌進行抗細菌生物膜研究又取得了重大突破性進展。 中醫藥治療急性傳染病已經有近2800年的歷史,在歷次大的瘟疫流行時中醫藥都為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流傳下了大量的醫史文獻和經驗名方,積累了大量和"瘟疫"抗爭的臨床經驗。現階段感染性疾病防治面臨著諸多問題,疫苗研製的滯後性、病毒的變異性、化學藥物的耐藥性等,為傳染病的防治帶來重大挑戰。從近些年來參與防治傳染病情況看,以痰熱清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等為代表的中醫藥在防治SARS、甲流、手足口病、禽流感、登革熱等疾病上,中醫藥都發揮了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國粹瑰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間基礎,以其價廉、有效、簡便、易行的優點深受廣大群眾歡迎。九芝堂、雲南白藥、片仔癀、同仁堂、東阿阿膠、桐君堂等老字型大小家喻戶曉,白雲山、康恩貝、步長、天士力、神威、上海凱寶、山西振東、麗珠製藥等現代中藥企業也碩果累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