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October 17, 2018

(科技部長陳良基) 研擬配套 讓博士後研究人員 有個地位 !


博士後研究補助擬限6年生醫界哀號:學術陷斷層危機 2018/10/14科技部先前宣布要祭出「博士後6年條款」限制,即最多補助博士後研究人員經費6年,引發學術界聯名抗議,尤其生醫界喊話「恐陷學術斷層危機」,科技部此舉引發爭議,也緊急喊暫停。有博士後研究員批評,此條款讓工作不保,政府開不出教授正職職缺,還限制博後出路。科技部回應,博後年資達10年者,從2013年起至去年,人數成長1.5倍,6年條款」是為加速人才流通,提升國內科學研究競爭力。高教產業工會秘書長陳政亮表示,博士後通常是對學術有興趣的人,暫時找不到工作,尤其是教職,不得不「騎驢找馬」,若有正職,「誰願意只做博士後這種不穩定的工作?」尤其政府一方面說大學教授平均年齡老化,卻又開不出職缺,政府應該為博後等高階人才找出口,提供正職,擬定長期人才培育計畫,而不是提出博後6年條款,限制博後出路,卻又說「博士後不夠勇敢」這種風涼話,他聽到很多年輕人說這是「幹話」。為何會有「博士後」研究人員?科技部表示,具有博士學位者,想從事學術研究或歷練一陣子再轉業界或出國,分散在大學或研究機構,科技部並無確切統計人數,每年編列博士後研究經費約15億元,固定申請人次約2200人次,工作內容視計畫類型或領域,一般而言,都是在計畫主持人指派下做研究。依科技部統計,博士後7年以上年資總數逐年上升,2013年獲得科技部博士後研究計畫總數,年資7年以上總數共78人,至2017年有179人,增加約1.3倍,年資達10年者從20132017年,由19人增為48人,成長1.5倍。基於提升科研競爭力,鼓勵年輕博士後較早啟動研究生涯規劃,科技部7月底修正「科技部補助延攬客座科技人才作業要點」,科技部各項補助計畫,博士後研究人員總補助期最長為6年,同一計畫以延攬一位博士後研究人員為原則,針對目前接受科技部補助4年以上博後,提供2年緩衝期。贊同「博後6年條款」改革的清華大學研發長曾繁根也說,以他的實驗室為例,博後大約23年就會找到教職或到產業界工作,一般理工領域博後做45年算久,但國外生科領域做博後的確是比較久一些,但6年其實也足夠,畢竟博後只是一個過程,不應該當正職,一直停留在博後也怪怪的。但包括中華民國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學會等超過10個學會,則在8月底發表聯合聲明批評,博後研究員任職時間因領域不同各有長短,「博後6年條款」斬斷資深博士後研究員的學術前程,造成年輕博士後研究員及博士班學生恐慌,尤其以自然科學和生醫領域受影響最嚴重。中華民國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施修明指,博士後研究員不想當計畫主持人,只想從事研究,可能從A研究室換到B研究室,不該限制博後只有6年,斷送其生計和前途,況且國外對博後也並非全部限制35年,不少博後研究作得很好,只是沒有頭銜來對應其應有的付出。施修明認為,博士後是不少先進國家的研究主力,如美國在博士後研究員之上設「助理研究學者」、「副研究學者」職缺,讓優秀博後繼續深造,避免學術斷層危機,國內中研院也針對博後設有「研究技師」等頭銜,建議科技部應該參考中研院與國外,設立博後的職缺與頭銜。不願具名博士後研究員A先生指出,「博後6年條款」引發學會連署反對,一方面是既有研究計畫主持人,要靠博後帶領旗下碩博士生,可節省麻煩,另外不同科別存在差異性,「博後6年條款」讓現有博後工作可能不保。A先生指出,資工或理工領域博後約只需34年歷練,就可獨當一面、申請研究計畫,但在生醫領域,若跟新藥有關研究,完整歷練可能要10年,「博後6年條款」未考慮不同科別差異性。他指,科技部鼓勵博後投入業界,但一般博士所學領域非常專精,不一定符合業界需求,且業界也不願意花錢與時間重新訓練,更有博後寧願單純做研究,科技部應參考中研院或國內外經驗,提出配套措施,倉促上路恐致更多博後折損。科技部8月底緊急喊卡,暫緩原定91日生效的博後6年條款,等本月初召開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後再作定奪。科技部長陳良基日前在立院備詢承諾,正研擬相關配套措施,讓博後有個地位。科技部表示,歐美對於博士後補助大多35年,科技部只針對申請科技部經費博士後限制6年,且設有2年緩衝,這些博士後研究員,仍可申請科技部的「愛因斯坦」和「哥倫布」計畫,或者獨立博士後也可申請計畫。不過「愛因斯坦」和「哥倫布」計畫,明訂需在32歲及35歲以下才有資格申請,科技部解釋,主要是過去通過科技部研究計畫都集中4059歲,以105年為例,獲得研究計畫者年齡在4059歲約1.38萬人,3039歲才469人。(許敏溶/台北報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