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October 16, 2018

(疫苗罕見不良反應) 卡介苗菌 併發的關節炎


新竹馬偕三管齊下 成功早期診斷治癒卡介苗併發關節炎 2018-10-15 14:55經濟日報 記者李珣瑛╱即時報導 新竹馬偕小兒科、骨科聯合醫療團隊成功掌握早期治療契機下,讓關節炎病童住院接受引流手術,檢體確認是結核桿菌感染,持續接受12個月的抗結核藥物治療,未再出現其他骨關節症狀,也無遺留長短腳或行動不便等後遺症,順利康復;檢體後經疾管署細菌培養確診為卡介苗菌引起的關節炎。一向健康的男童,突然出現走路姿勢怪怪的現象,媽媽注意到孩子右膝腫了好大一包,趕緊帶他就醫。新竹馬偕檢查發現,男童的關節炎症狀相較一般細菌性關節炎而言並不典型,包括核磁共振影像顯示個案右膝明顯積膿,但臨床表現痛感不強烈,不致嚴重影響走路,也沒有高燒,加上個案滿月時曾接種過卡介苗,機警懷疑可能是卡介苗接種後引發的骨炎、骨髓炎類的不良反應。由於卡介苗是活菌減毒疫苗,部分免疫力較差的幼童接種後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常見且輕微的如接種部位局部膿瘍、淋巴結腫大等,極少數幼童則會如個案一樣,發生較嚴重的副作用,如關節結核、骨炎、骨髓炎。不過結核桿菌繁殖速度慢,病程進展相對緩慢,當判斷骨炎症狀特殊,加上有卡介苗接種史,即使已經接種12年(個案發病時為接種後17個月),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林千裕主任強調,「有經驗的醫師會警覺懷疑可能是接種後的不良反應,並安排專屬的結核桿菌培養,才有可能及早診斷、正確治療。」由於掌握診治最佳時機,個案接受骨科清創手術並確認結核桿菌感染後,持續給予兩種有效抗結核藥物,監測未再出現其他骨關節症狀並完成12個月標準療程,順利痊癒。本院將檢體後送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鑑別,確認為卡介苗菌併發的關節炎,而非結核桿菌原發之關節炎。小兒感染科林千裕主任、小兒胃腸肝膽內科陳政忠醫師、骨科李毅明醫師也共同將此個案撰寫成論文並獲刊登於《美國熱帶衛生醫療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也期望未來能拋磚引玉,提供第一線醫師臨床診斷時的參考依據。

卡介苗不良反應潛伏期長、症狀不典型 仰賴醫檢、影像資源輔助診斷 卡介苗雖然已經過減毒處理,但仍是活菌,施打後出現不良反應可能與個人體質有關,家長除了日常照顧上多加留意外,若接種3個月後,注射部位仍有膿瘍或傷口未癒合,或身上出現不明腫塊,或有肢體無力、步態不穩等類似骨髓炎的症狀,務必帶孩子到小兒感染科接受診療評估。林千裕主任表示,「醫院有抽血檢查、X光、核磁共振等高階影像資源,可以提供小朋友目前情況的相關數據,幫助醫師綜合評估,如果懷疑是傳染病,除了可進行細菌培養,也能在第一時間通報疾管署。」依據卡介苗不良反應主動監測資料顯示,台灣因接種卡介苗導致骨炎、骨髓炎的平均發病年齡為接種後6個月到2年,發生率約百萬分之55,雖遠較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的百萬分之2~700為低,不過卡介苗菌潛伏期長、症狀又不典型,臨床仰賴有經驗的醫師提高警覺,根據病童症狀表現、病史、接種史、細菌實驗數據、影像報告等綜合判斷,才能把握早期治療契機盡快投藥,避免發展成重症。

兒科各次專科資源互惠、團隊合作 新竹馬偕致力提供兒童全面性照護 即使有少數嚴重副作用發生,但權衡幼童若未接種卡介苗,可能有致死或導致失能的嚴重後果,且目前台灣結核盛行率雖已降低,也仍未達到國際抗癆聯盟建議可停止接種的條件,建議家長還是應按時帶孩子施打卡介苗,預防嚴重結核桿菌併發症。考量兒童病情變化快速,臨床症狀、治療方式都有不同於成人醫療的照護思維,新竹馬偕小兒科目前擁有13個次專科,共24位主治醫師,也有小兒外科團隊為後援,是竹苗地區兒科資源最完備的醫療院所,而除了發展完整、兒科醫師充足外,「共同照護文化(Combine Care)」更是新竹馬偕小兒科的一大特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